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涛  朱纯生 《当代医学》2008,(15):90-91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8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和3D-DSA检查,并比较应用普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结果.结果 应用二维数字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68例,动静脉畸形19例;a运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发现动脉瘤74例,19例动静脉畸形.结论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同时具有安全和操作方便等优点,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蔡涛  朱纯生 《当代医学》2008,(16):90-91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营造影(3D-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8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和3D-DSA检查,并比较应用普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结果.结果 应用二维数字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68例,动静脉畸形19例;运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发现动脉瘤74例,19例动静脉畸形.结论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同时具有安全和操作方便等优点,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Innova3100平板数字减影机对4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三维和二维DSA成像检查。对比分析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结果。方法:应用二维数字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3例;运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发现动脉瘤23例,3例动静脉畸形。结论:三维数字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参考图像角度,能够发现微小的和被正常血管隐藏的动脉瘤,减少漏诊率,三维数字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三维成像DSA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Innova 3100平板DSA数字减影机.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动静脉畸形患者,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漏.62例脑血管病病例行三维和二维DSA成像检查,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三维和二维DSA曝光次数、造影剂的用量、患者接受的X光照射量和两种DSA图像特点.结果 应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3D-DSA图像因可以从三维角度观察而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结论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参考图像角度,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量,三维数字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三维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的意义.方法入选38例脑动脉瘤患者,应用飞利浦平板数字减影机,于介入术前及术中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并进行(多长时间)随访.结果对38例患者的41个脑动脉瘤,在3D-DSA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仅3例脑动脉瘤发生破裂,其余各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满意.结论3D-DSA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三维结构,对脑动脉瘤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208例,同时进行常规DSA(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8例中,检出动脉瘤128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动静脉畸22例,烟雾病10例,脑肿瘤4例。2D-DSA病变检出率80.3%(167/208);3D-DSA病变检出率92.8%(193/208);两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2D-DSA的优化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79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 79例患者,阴性2例,余77例患者共检出83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鉴别诊断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与漏斗样扩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病变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3D-DSA检查,由2名医生对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 2D-DSA发现真阳性动脉瘤26例,漏斗样扩张6例,3D-DSA发现动脉瘤33例,漏斗样扩张14例, 2D-DSA与3D-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3,P<0.05);对病变部位与周围血管间的关系显示中,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2,P<0.05).结论 三维DSA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在鉴别漏斗样扩张与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穆民  李维民   《中国医学工程》2014,(6):103-103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动脉瘤的患者,将其2D-DSA和3D-DSA的动脉瘤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2 D脑血管造影比较,3D-DSA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结论 3D-DSA的重建图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中,更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旋转DSA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介入穿刺将导管分别置于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常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正侧位造影及旋转DSA造影对比分析2D-DSA与3D-DSA的两组造影资料。结果:脑动静脉畸形20例病灶1.2~8cm,位置:额叶6例、颞叶4例、顶叶2例、枕叶3例、基底节区3例。供血动脉36支,2D-DSA显示22支(61.1%),3D-DSA显示36支(100.0%);引流静脉40支,2D-DSA显示29支(72.5%),3D-DSA显示35支(87.5%);合并动静脉瘘3例中,2D-DSA显示1例,3D-DSA显示3例;合并动脉瘤2例,2D-DSA显示1例,3D-DSA显示2例。结论:常规脑血管造影中发现动静脉畸形,续做一次3D-DSA,为临床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CTA和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脑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分别行CTA及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确诊率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 3D-DSA对动脉瘤确诊率为100%,CTA为87.3%.3D-DSA对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能力亦优于CTA,差异有显著性(χ2=7.10~14.53,P<0.01).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中3D-DSA较CTA 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周群惠  马和平  张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17):372-373
目的评价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tional DSA,E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怀疑和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疾病的120例患者行常规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RDSA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比不同方法对脑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20例,经常规DSA和RDSA检查共检出脑动脉瘤3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7例,脑血管狭窄及脑缺血78例。然而,与常规DSA.极少数病例可显示瘤颈形态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结论RDSA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尤其对脑血管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最为准确、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三维64层螺旋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5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使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64层螺旋血管造影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价值和诊断漏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诊断方式均有良好价值,但是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患者损伤较大,而三维64层螺旋血管造影可凭借微创、价格便宜等因素代替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室出血的病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16例中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10例作DS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2例,其中1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动脉瘤形成,造影阴性4例,动脉瘤予血管内治疗,动静脉畸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结论:DSA检查对原发性脑室出血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有条件的病例均应行检查,作进一步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血管内治疗自发性颅内出血(SI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共40例自发性SIH患者进行了DSA检查,其中32例行血管内治疗。结果DSA造影发现动脉瘤26例,动静脉畸形(AVM)3例;两者兼有2例,烟雾病1例,8例DSA检查阴性。动脉瘤患者中,单纯弹圈栓塞术13例,支架加弹簧圈术8例,单纯支架术5例。3例AVM患者接受了NBCA胶栓塞,均成功。结论DSA是明确自发性SIH原因的可靠方法,血管内治疗是治疗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颅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 选择本院接受CTA与SCTA检查的患者108例,其中98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经SCTA检查发现有101例存在脑血管异常,其中动脉瘤39例,脑动脉狭窄48例,CCF 10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7例脑血管正常;98例行DSA检查,有4例与SCTA结果不符,其余与SCTA均相吻合,其中3例SCTA检查出脑动脉畸形,而DSA未发现,1例DSA检出了动脉瘤,而SCTA未检出,SCTA检查发现88例患者脑血管壁有钙化影,血栓附着与血管壁上.结论 DSA与SCTA是确诊颅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两者两结合可互相弥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减低误诊和漏诊率,SCTA可作为确诊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利于在临床中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并对比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AN)诊断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疑似AN患者,分别采用3D-CTA和3D-DSA检查,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查结果、检查结果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 7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评估3D-DSA在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颅内动脉瘤86例患者行3D-DSA造影检查,术前选择栓塞治疗方案,术中指导手术操作,栓塞后考察致密栓塞﹑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及载瘤动脉的情况,评价3D-DSA对栓塞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颅内动脉瘤86例介入手术中,致密栓塞69例(80.2%),栓塞>90%12例(13.9%),<90%4例(4.6%)。术中出血3例,死亡2例。结论:3D-DSA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栓塞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AVM患者的VCTDSA和3D-DSA资料,比较二者的病变检出、部位、畸形血管团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数目、颅内盗血现象及合并病灶,以3D-DSA为金标准评价VCTDSA诊断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漏误诊原因.结果 39例AVM患者均为单发病灶,VCTDSA和3D-DSA均检出36个AVM.VCTDSA误诊1例小型AVM,漏诊2例微小AVM(直径小于1 cm);VCTDSA对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97.20%.VCTDSA不仅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还可同时显示27例3D-DSA无法显示的脑出血,且仅需一次扫描即可显示合并的动脉瘤,但对颅内血管的盗血不敏感.结论 VCTDSA是一种无创的可替代3D-DSA作为AVM常规筛查、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