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从而为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实践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文以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142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为64.86%,对照组为4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2.43±3.34)d,对照组为(27.99±4.5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针对慢性肺心病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死亡率较低,是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2.
丁绍祥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11):964-964
患者,女,27岁,因“反复四肢无力两年,加重伴皮疹3天”于2007年8月30日入住我院。患者于2005年12月15日因四肢无力、发热、关节疼痛就诊于青海省人民医院。行血生化、肌电图、肌肉活检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多发性肌炎”。予强的松、环磷酰胺治疗缓解。于2006年1月313出院后长期口服强的松并渐减至10mg顿服维持。于2007年2月自行停药前后即出现病情不稳, 相似文献
3.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2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21例DM/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史。结果 DM/PM合并恶性肿瘤发生率为11.54%,以肺癌、肝癌为主;肿瘤得到控制的患者,DM/PM病情明显好转;DM/PM合并恶性肿瘤的1年死亡率为57.89%,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结论 DM/PM易合并恶性肿瘤,其肿瘤类型与当地好发肿瘤一致,DM/PM的病情与恶性肿瘤的控制情况有密切关系,DM/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炎症体在皮肌炎(DM)和多发性肌炎(PM)受累肌肉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新发病并未经治疗的成年DM/PM患者肌肉标本10例(DM4例,PM6例)及5例健康对照肌肉组织NALP1、NALP3、衔接蛋白ASC及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的表达情况。结果:4例DM患者肌肉组织中CD3叮细胞及CD20+B细胞均表达ASC及caspase-1,其中2例表达NALP3。6例PM患者中仅1例肌肉组织中CD3+T细胞及CD20+B细胞表达NALP3、ASC及caspase-1。10例患者均不表达NALP1。5例正常对照肌肉组织均不表达NALP1、NALP3、ASC及caspase-1。DM组ASC及caspase-1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PM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P〈0.05),NALP3的表达阳性率亦高于PM组及正常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固有免疫反应与调节在DM和PM中起不同的作用。炎症体可能参与DM的发病过程,部分由NALP3激活。而炎症体激活可能并不参与大部分PM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6.
多发性肌炎误诊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73岁,干部.因双下肢乏力、水肿,纳差2周于2002年12月6日入院.入院前2周患者有受凉史,继之出现双下肢乏力、水肿,纳差.开始未就诊,由于病情加重于12月4日在外院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3年,吸烟20余年,高脂血症.在外院查心肌酶谱提示:AST 238 U/L,LDH 684 U/L,CK>6 000 U/L,CK MB 293 U/L,肌钙蛋白弱阳性.Holter监测提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300次/24 h,ST T未见变化.心脏超声提示:左室肥厚,伴顺应性减退.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建议行冠状动脉造检查,患者因害怕,自动出院后到我院心内科住院.入院查体:T 36.5 ℃,P 95次/min,R 20次/min,BP 140/80 mmHg(1 mmHg=0.133 kPa).步入,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明显啰音,心界正常,心率95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水肿(+),肌力V级,未见明显肌肉萎缩,病理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M/D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PM/D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并对上述资料做对比分析。结果(1)87例DM患者中有21例合并ILD,发病率为23.6%。合并ILD组发热、关节痛和抗Jo-1抗体阳性的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而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显著低于无ILD组。结论PM/DM合并ILD的发生率高。其发生与发热、关节痛和抗Jo-1抗体、CK、AST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M/D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PM/D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根据有无合并ILD分组,并对两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比较。结果122例PM/DM患者中有39例合并ILD,发病率为31.97%。ILD组免疫球蛋白G升高、关节痛和抗Jo-1抗体阳性的发生率高于无ILD组(均P〈0.05);ILD组Gottron丘疹阳性率低于无ILD组(P〈0.05)。结论PM/DM合并ILD的发生与免疫球蛋白G、关节痛和抗Jo—1抗体呈正相关,与Gottron丘疹发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左上腿后侧红肿疼痛1周入院。1周前左小腿后侧被蚊虫叮咬,搔抓后破溃,渐局部皮肤红肿疼痛伴全身发热不适,经抗生素及局部用药体温恢复正常,但左小腿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剧烈,行走困难,以“左小腿急性蜂窝织炎”收入院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体温36℃,神智清楚,查体合作,跛行,自动体位,胸廓对称,双侧呼吸动度均匀一致,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齐,各瓣膜无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外科情况:左小腿后外可见多个毛囊孔感染,且有脓血渗出液,周围组织红肿,触之较硬,范围约10 cm×7 cm。入院后即刻在局麻下行左小腿脓肿切开引流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总结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合并急性或亚急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M/DM合并急性或亚急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有7例肺部症状出现在肺外症状之前,5例肺部症状出现与肺外症状的首发时间几乎一致,3例肺部症状出现在肺外症状之后,但间隔不超过1个月.有肌酶升高者12例,其中CK升高者4例,AST升高者8例,LDH升高者10例.15例患者在病程早期X线和/或HRCT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后期纤维化程度迅速进展、恶化,呈弥漫性改变.11例患者中有5例行纤支镜肺活检术,病理结果均为弥漫性肺泡损害(DAD).所有患者均出现严重感染,ARDS,其中7例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8例治疗过程中家属放弃治疗.结论: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急性或亚急性间质性肺炎患者间质性肺病症状出现早,进展快,死亡率极高,在发病早期及时识别诊断对于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皮肌炎(DM)和多发性肌炎(PM)伴发肺部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DM/PM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HRCT、肺功能检查、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M/PM伴发肺部损害的27例患者中,出现肺部症状23例(85%),无肺部症状4例(15%)。患者有咳嗽(44%)、咳痰(30%)、呼吸困难(11%)等症状。分别有63%、67%、56%、44%的患者血沉、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升高。29%的患者抗Jo-1抗体呈阳性。肌电图显示所有患者均有肌源性改变。胸部HRCT检查以肺间质性改变为主。肺功能检查发现以限制性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障碍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较好。结论对于DM/PM患者尤其伴有肺部症状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胸部HRCT、肺功能等检查,以早期发现肺部病变,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血清肌酶与急性间质性肺炎合并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急性间质性肺炎的血清肌酶的特点,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对江苏省人民医院及丹阳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13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急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皮肌炎患者均有典型皮肌炎皮疹,其中9例肌炎症状轻微,所有病例抗JO-1抗体阴性,乳酸脱氢酶(LDH)7例持续升高,6例轻度升高,13例患者肌酸磷酸激酶(CK)7例升高,3例多肌炎升高明显,天冬氨酸转氨酸(AST)9例皮肌炎升高,5例CK/AST水平下降,3例多肌炎均升高.在确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同时或短期内并发出现高热、干咳、呼吸困难,X线片和胸部CT提示多发的片状肺间质改变,并且进展迅速,抗感染和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无效,10例死亡.结论 急性间质性肺炎可能是无肌病皮肌炎或肌病轻微的皮肌炎的肺部表现,CK水平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LDH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AST水平与肺间质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肌炎合并颅内生殖细胞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94-94
患者,男,22岁,因多饮、多尿5年余,进行性四肢力弱、酸痛21 d入院.患者近5年来出现烦渴、多饮及多尿,24 h饮水量及排尿量约5~8 L,白天排尿7~10次,夜尿3~5次.曾在某医院诊断"尿崩症",未行任何治疗.近21 d出现四肢力弱,表现为近端力弱为主,上楼及蹲下站起困难,双上肢抬举费力,呈进行性加重,无呼吸困难,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25例,其中多发性肌炎21例,皮肌炎2例,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伴发恶性肿瘤2例。从临床表现、生化检查、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的诊断条件。本组均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5例合并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临床治愈4例,显著好转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死亡4例。 相似文献
15.
刘训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
急性多发性肌炎合并L-G-L综合征临床罕见,我院於198(?)年10月同时收治六例患者,经九年随访,现报告如下。本组6例均为女性,年龄16~25岁,平均(?)岁。急性起病,病因不明。全部病例均有两下肢及臀部肌肉疼痛发麻,明显压痛;心慌、胸闷、多汗、无力;小便呈酱油样。4例恶心呕吐,周身浮肿。2例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蜂窝组织炎的疗效。方法将在我科住院的48例糖尿病并发急性蜂窝组织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基础病、常规换药及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及有效时间分别为(12.33±0.94)d及(8.57±1.50)d,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蜂窝组织炎,能加快减轻患部肿痛,缩短感染治疗时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病人,男,33岁。于2008年9月2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右上臂肌肉疼痛,无局部红肿,无皮温升高,无肌无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遂就诊省中医院,查右上臂B超、血常规示未见异常,诊断为:“(1)颈椎病;(2)肩周炎;(3)神经痛”。给予消炎止痛及中医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2008年10月18日因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左上臂肌肉疼痛,尤以夜间明显,影响入睡,再次就诊省中医院,查胸椎X线示胸椎未见异常,肩部X线示右侧肩周炎,诊断为:“(1)颈椎病;(2)肩周炎”。给予消炎止痛药物对症处理后,疼痛未见好转,次日患者来我院急诊就诊,查颈椎磁共震示C4~5、C5~6椎间盘轻度突出、骨盆收入我科。既往体健,家族中无肿瘤、风湿病及血液病病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床边血浆置换(PE )治疗多发性皮肌炎/肌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例多发性皮肌炎/肌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小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行血浆置换,给予相关的观察及护理。结果:7例患者,除1例后期并发气胸自动出院后在短期内死亡,6例患者病情好转,复查CT见肺部病变明显吸收。结论:对于多发性皮肌炎/肌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严密的病情观察,全面细致的护理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治疗的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其病情。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研究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抗Jo-1抗体的关系,探讨如何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抗Jo-1抗体阳性36例和阴性118例PM/DM患者,比较两组首发症状、临床及免疫学特征。结果抗Jo-1抗体阳性组以呼吸道症状首发者明显高于阴性组(52.8%vs 3.4%,P<0.05),伴发肺部感染、多关节炎、发热等症状多,RF阳性率较高,与抗R0-52、抗SSA/SSB相关性较强,检出率较高,易误诊或漏诊。部分PM/DM合并ILD患者仅有呼吸困难症状易误诊为心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感染等疾病,而部分患者却因无相关呼吸系统症状而漏诊ILD。结论 PM/DM或肺间质性病变患者,均需积极完善包括抗Jo-1抗体的抗核抗体谱、肌酶谱的检测及高分辨螺旋CT、肺功能等检查,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