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对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针刺信号是否传入小脑顶核及相应的效应特征。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在20%乌拉坦麻醉状态下定位右侧小脑顶核(坐标:AP 11.6 mm,RL 1.0 mm,H 5.6 mm),采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的方法,记录该神经元自发放电作为基线。采用随机顺序依次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与每次针刺前基线比较,观察对小脑顶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与同穴位针刺前比较,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过程中FN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增高(P0.01,P0.05)。中脘穴对FN放电反应率为56.00%(28/50),足三里、曲池、胃俞穴反应率分别为35.00%(21/60)、34.62%(18/52)、36.36%(20/55),中脘穴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他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1,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均可增高小脑顶核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中脘穴对小脑FN具有优势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或vanilloid recepot 1,TRPV1)在电针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方法选用TRPV1基因敲除小鼠(KO小鼠)及野生型C57BL/6小鼠(WT小鼠),针刺足三里、曲池、中脘、胃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内压变化。结果电针WT小鼠足三里穴有兴奋,有抑制,表现为轻度兴奋为主。电针胃俞、曲池和中脘穴均表现为抑制效应。针刺KO小鼠足三里、曲池、中脘、胃俞穴,胃运动方向整体表现均为抑制。结论 TRPV1受体对胃运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针刺TRPV1敲除小鼠可抑制胃运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后,观察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均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不大,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仍明显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结论: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延髓内与内脏传入信息相关的中枢核团神经元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相调节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的双相调节效应以及产生这种效应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观察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分别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内关"均以促进胃运动为主,而针刺"中脘""气海"均以抑制胃运动为主,且针刺以上不同穴位均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结论:穴位的双相调节作用并不一定是同一穴位对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内脏器官有双相调节效应,可能表现为不同穴位的综合作用是纠正机体机能活动向正常平衡与稳态状态方向的良性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刺大鼠同一腧穴对心和胃两个脏腑调节效应差异。方法 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内关组、曲池组、天枢组、膻中组、足三里组、三阴交组、心俞组、胃俞组,每组10只,观察电针(2/15 Hz,3mA,2 min)不同腧穴对胃运动(胃内压)和心功能(左室心内压)的调节效应,比较针刺前2 min和针刺2 min的均值。结果与本组电针前比较,内关、曲池、膻中、三阴交、心俞组左心室内压均降低(P〈0.05),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心俞组胃内压升高,天枢、膻中、胃俞组胃内压降低(P〈0.05)。各组针刺后心内压差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心俞〉膻中〉内关〉三阴交〉曲池,对胃内压差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天枢〉胃俞〉心俞〉膻中〉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结论运用电针(2/15 Hz,3 mA)刺激大鼠同一腧穴,对心和胃均调节作用,其效应方向和量,因腧穴所在部位、归经、支配神经节段或观察脏腑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并针对单一脏器显示出相对固定的效应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对下丘脑外侧区-小脑顶核(LHA-FN)环路胃扩张(gastric distention,GD)敏感性神经元的调节作用,探索针刺足三里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机制。方法:将101只大鼠随机分为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 area,LHA)组和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ar,FN)组,LHA组50只、FN组51只。所有大鼠行胃扩张手术。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定位LHA和FN坐标后开颅,剥离硬脑膜暴露脑组织,并用温石蜡油覆盖防止干燥,采用玻璃微电极探查神经元放电,进行细胞外记录,LHA组观察下丘脑外侧区GD敏感性神经元电活动,FN组观察小脑顶核GD敏感性神经元电活动。记录到神经元电信号后1min开始针刺干预,直刺左侧"足三里"5mm,平补平泻,120~180次/min,刺激1 min。观察针刺对侧"足三里"对LHA和FN的GD敏感性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1)LHA组共记录到自发放电的LHA神经元54个,FN组共记录到自发放电的FN神经元85个。其中LHA组以GD兴奋性神经元为主(46.3%),FN组以GD无反应性神经元为主(54.12%);FN组的GD无反应性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39.03±14.91)spikes/s,GD兴奋性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19.67±12.08)spikes/s,GD抑制性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28.76±7.26)spikes/s,与胃扩张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针刺对LHA组GD兴奋性神经元表现出兴奋效应,对GD抑制性神经元表现出抑制效应(P0.05);FN组,针刺主要作用于GD抑制性神经元,且以兴奋作用为主,针刺对GD兴奋性神经元无效(P0.01)。结论:胃扩张信号和针刺信号能在LHA和FN汇聚,针刺对不同核团同类型GD敏感性神经元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LHA-FN环路可能参与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或促进胃运动的药物胃复安后观察针刺上述穴位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上述穴位均可有效激活孤束核神经元放电。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静脉注射胃复安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增加;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均不大,阿托品后或者胃复安后针刺上述穴位仍町有效激活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结论 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孤束核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孤束核是以上穴位与胃联系途径中的一个重要初级中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脘""足三里"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对正常大鼠胃内压的影响,探索"中脘""足三里"的配伍运用规律。方法:按照进针顺序("中脘"先针/"足三里"先针)和电针刺激强度组合("中脘"1mA和"足三里"1mA、"中脘"1mA和"足三里"2mA、"中脘"1mA和"足三里"4mA)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在动物胃窦放置球囊,连接压力感受器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并记录胃内压,应用2×3×4析因分析方法分析0~30s、30~60s、60~90s、90~120s4个时间段各组电针干预对胃内压的变化倍率值影响,观察电针"中脘""足三里"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在不同时间段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0~30s时间段内,"中脘"对胃内压的效应以抑制为主(P<0.05),"足三里"穴显示出兴奋的效应趋势(P>0.05)。与0~30s的效应相比,各组电针在30~120s的效应量降低(P<0.01)。在"中脘"1mA和"足三里"1mA刺激下,进针顺序可影响0~30s的效应,对30~120s的效应没有影响;在"中脘"1mA和"足三里"2mA刺激下,进针顺序可影响0~30s和90~120s的效应;在"中脘"1mA和"足三里"4mA刺激下,进针顺序可影响0~120s的效应;"中脘"先针的情况下,"足三里"刺激强度加大到4mA可明显拮抗"中脘"的效应。结论:"中脘"和"足三里"配伍应用可产生拮抗效应,这一效应受进针顺序、电针刺激强度和针刺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Liu K  Li L  Ben H  Zhao YX  Rong PJ  Gao XY  Zhu B 《针刺研究》2012,37(3):211-217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作用于不同穴位对麻醉大鼠不同状态下平均动脉压(MAP)及孤束核(NTS)与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放电的影响,证明NTS神经元在针刺和升压反射信号整合中的作用。方法:在麻醉大鼠生理状态下及颈静脉注射脱羟肾上腺素(PE)引起升压反射的状态下,观察电针耳穴"心"及体穴"内关"足三里"对MAP的影响,同时用电生理学单细胞记录的方法记录和鉴别NTS与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细胞外放电活动,同步观察上述两种状态下针刺对单细胞放电的影响。结果:颈静脉注射PE引起升压反射,NTS神经元活动对升压反射的反应以兴奋为主。麻醉大鼠生理状态下和PE引起升压平台期时,电针耳穴"心"和体穴"足三里"能降低大鼠的MAP(P<0.001,P<0.05),"内关"无明显作用。电针3个穴位均能增加大鼠生理状态和升压平台期状态NTS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在两种血压状态下电针耳穴"心"和体穴"足三里"引起神经元放电增加的百分比均大于"内关"(P<0.05)。结论:NTS内存在升压反射相关神经元,这类神经元被耳穴"心"及体穴"足三里"激活的百分比与"内关"相比更为显著,与针刺耳穴"心"及体穴"足三里"引起的降压效应反应相一致,说明在NTS内针刺和加压反射信号发生整合。  相似文献   

10.
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障碍大鼠胃内压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或促进胃运动的药物胃复安后,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并明显促进胃运动。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不大,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且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能明显促进胃运动。在静脉注射胃复安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增加,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也不大,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而且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更明显促进胃运动。结论针刺"足三里"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以促进胃运动为主,其调节作用与孤束核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且针刺"足三里"引起孤束核相关神经元放电增加幅度不受周围胆碱能受体阻滞剂阿托品及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胃复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即时效应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针刺30名健康人不同穴位,观察针刺前后胃电平均幅值、频率的变化,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即时效应影响的差异。结果:胃电振幅均值针刺后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与针刺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足三里要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优于阳陵泉、曲池、外关、内关(P0.05,P0.01);对于胃电振幅变化率,针刺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阳陵泉、太冲、天枢变化率明显,高于曲池、内关、合谷、外关(P0.05,P0.01),足三里要高于其它9个穴位(P0.05,P0.01),上巨虚和天枢也高于阳陵泉(P0.05,P0.01),其它穴位间未见明显差异;针刺前后对胃电频率无影响。结论:针刺不同穴位对胃电具有不同影响,不同穴位对健康人胃电的影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针刺不同穴位对动情周期不同阶段大鼠下丘脑性唤起刺激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的作用,为遴选针刺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的有效穴位、确定最佳治疗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SD大鼠,以阴道脱落细胞检测大鼠动情周期。动情前期/动情期大鼠14只,动情间期/动情后期大鼠18只。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内侧视前区、弓状核、室旁核部位神经元放电。刺激阴蒂模拟性唤起刺激,记录神经元放电反应,再从颈外静脉给大鼠注射β-雌二醇等,观察是否有反馈性作用,进一步鉴定所记录的神经元属性。以该神经元放电为指标,比较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针刺不同穴位(8个)30 s对这类神经元的效应。实验在氨基甲酸乙酯(10%,1.0~1.2 g/kg)麻醉状态下进行。结果:从针刺的穴位看,动情前期/动情期雌鼠针刺后神经元放电增加的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子宫"关元"足三里"肾俞"中脘"厥阴俞"内关"膻中";动情间期/动情后期:"关元"子宫"足三里"中脘"肾俞"厥阴俞"内关"膻中"。从针刺部位来看,下丘脑与阴蒂刺激相关的兴奋性神经元电活动增加的百分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下腹部(脐以下)、下肢、下背部(L1-S5)、上腹部(剑突-脐)、背部(T12以上)、胸部(剑突以上)、上肢。结论:针刺能有效调节下丘脑与模拟性唤起刺激相关的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但动情周期相同阶段针刺不同穴位和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针刺同一穴位对该神经元的激活效应不同,"子宫"关元"的激活效应较明显。针刺部位或穴位的神经节段支配与生殖器官的神经节段支配越接近,对下丘脑内性唤起刺激相关的神经元的激活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单穴及腧穴配伍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足三里组、中脘+足三里组,每组10只。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DGP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各组大鼠ICC含量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ICC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P0.01)、足三里组(P0.05)、中脘+足三里组(P0.01)大鼠胃窦ICC含量明显提高,且中脘+足三里组优于足三里组(P0.05)。结论:针刺促进DGP大鼠胃窦ICC含量恢复,腧穴配伍组优于单穴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按部选穴针刺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窦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阳性表达及干细胞因子(SCF)的影响,探讨按部选穴对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足三里加中脘组、足三里加内关组、足三里加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配合普通饲料饮食建立DGP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星期。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CC阳性及SCF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肠推进率明显减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加中脘组、足三里加内关组、足三里加非经非穴组胃肠推进率、胃窦组织ICC表达显著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三里加中脘组C-kit蛋白表达显著高于足三里加内关组、足三里加非经非穴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加中脘组SC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DGP模型大鼠胃排空迟缓症状,调节胃窦组织ICC及SCF的表达,足三里配合胃脘部的中脘穴的效果显著优于足三里配伍远端的内关穴或非经非穴点,表明按部选穴是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腧穴"胃病方"即"内关"中脘"足三里"的针刺信号在背侧网状亚核传导与整合的途径。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人工呼吸。立体定位仪固定头部,暴露菱形窝,玻璃微电极记录延脑背侧网状亚核(SRD)神经元细胞放电。首先记录30 s的神经元背景活动,然后施以手法(捻转角度120°、频率80次/min)刺激"内关"30 s,同时记录SRD神经元的反应;刺激结束,待细胞放电恢复后,再用相同手法分别刺激"中脘"与"足三里"穴。结果:刺激"内关"穴后,放电频率从(1.67±0.35)个/s增加到(17.55±1.40)个/s;刺激"中脘"穴后,放电频率从(2.35±0.43)个/s增加到(16.96±1.83)个/s;刺激"足三里"后,放电频率从(1.83±0.37)个/s增加到(17.39±1.58)个/s。结论:SRD可能为腧穴"胃病方"3穴在中枢传入信息聚合的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40-244
目的:分析针刺疗法治疗肥胖症的选穴特点。方法:依据研究目的,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共纳入有效文献242篇,采用人工方式从中医临床治疗文献中收集与疾病证候、症状、主穴、配穴相关信息,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分析方法进行针刺选穴特点研究。结果:筛选出临床治疗肥胖症腧穴148个,并对其归经、部位进行了排序,确定了前二十位常用高频腧穴,并对特定穴进行分类筛选排序;通过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出天枢、足三里、中脘、三阴交、丰隆、曲池、关元、水分、气海、阴陵泉等高频关联腧穴。结论:对针刺治疗肥胖症所选腧穴的归经、部位、特定穴归属等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并结合关联规则方法,初步确定天枢、足三里、中脘、三阴交、丰隆为针刺治疗肥胖症的核心腧穴。  相似文献   

17.
电针和兴奋尾核对苍白球自发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本研究主要观察电针和兴奋尾核对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苍白球与针刺镇痛和兴奋尾核镇痛的关系及其机理提供某些实验资料。方法 :实验在Wistar大鼠和家猫上进行。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苍白球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观察电针“阳陵泉”和“环跳”穴 (强度为 2mA ,频率为 2~ 10 0Hz的疏密起伏波 ,时间为 5min)及兴奋尾核头部 (微量注射 0 .5M谷氨酸 3μL)对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 :电针可抑制苍白球外侧部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对内侧部自发放电略有兴奋作用 ;兴奋尾核也可抑制苍白球外侧部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而对内侧部自发放电影响不大。结论 :电针对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有一定的影响 ,可能与兴奋尾核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临床治疗胃病最常用的3个腧穴不同组合配伍的效应比较,选出最优的穴位组合。方法:将48只清洁级Wistar大鼠按析因设计随机分为8组,即模型组、足三里组、中脘组、内关组、足三里+中脘组、足三里+内关组、中脘+内关组、足三里+中脘+内关组。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作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除模型组外,其它组大鼠在相应穴位施以电针。电针治疗结束1 h后,取大鼠的胃黏膜组织,分别进行胃溃疡指数的计算、组织学观察,并运用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7个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胃黏膜损伤指数和病理损伤积分显著降低(P<0.05)。足三里+中脘+内关组与其它6个电针组相比,两项指标降低更显著(P<0.05)。超微结构观察见模型组胃黏膜壁细胞、主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排列紊乱、断裂,甚至溶解;各电针组胃黏膜细胞损伤程度减轻,足三里+中脘+内关组更为明显。结论:同时电针"足三里"内关"和"中脘"减轻胃黏膜损伤的作用优于其单穴或双穴使用,因而可作为治疗胃病的基本处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针刺不同穴位组方,观察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及血清活性因子的影响,以期找到最佳的腧穴配伍组方。方法将72只9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即模型组、人迎组、曲池组、足三里组、曲池+足三里组、人迎+足三里组、人迎+曲池组以及三穴配伍组。另设8只Wistar-Kyoto (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不予针刺干预。每7天测定1次血压值,比较各组的血压变化水平,14周龄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针刺1周后,人迎组、人迎+曲池组、人迎+足三里组和三穴配伍组血压较针刺前下降(P0.05),较模型组下降(P0.05);针刺4周后各针刺组血压较模型组下降(P0.05,P0.01),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后,各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除人迎+曲池组和人迎+足三里组的CGRP外,各针刺组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不同腧穴组方可以降低SHR大鼠血压水平,其中人迎、曲池、足三里的三穴配伍组较其他腧穴组的降压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考察20余年来期刊文献,探讨现代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取穴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分2次检索记录糖尿病胃轻瘫文献量及所用腧穴频次,对比分析得出针灸防治糖尿病胃轻瘫的常用腧穴、少用腧穴和未用腧穴。结果:1990-2013年针灸医学文献期刊条数为190篇,占所有医学文献期刊条数的17.72%,总计有48个腧穴被采用,文献使用频次在5%以上的常用腧穴有足三里、中脘、内关、三阴交等,计19个腧穴,文献使用频次在1%~5%的少用腧穴有曲池、下巨虚、阴陵泉、胰俞等,计有29个腧穴。结论:推荐针灸防治糖尿病胃轻瘫使用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关元或气海、三阴交、太冲、脾俞、胃俞9个腧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