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评价术前减黄对中度梗阻性黄疸(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71 ~ 342 mmol/L)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收治的27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度梗阻性黄疸105例患者,分为减黄组和未减黄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入组患者105例,包括术前减黄组58例,未减黄组47例;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为(264±76) mmol/L,减黄后总胆红素下降为(183±44) mmol/L,减黄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减黄组与未减黄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减黄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减黄组并发症共发生16例(27.59%),与未减黄组14例(29.79%)相比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分层分析显示,减黄组和未减黄组在单一并发症(伤口感染、出血、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心血管并发症等)的发生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术前减黄对于中度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价值有限,患者术前可不行减黄治疗,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价值.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80例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判断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临床意义.结果 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中56例(平均血胆红素167.3 μmol/L)术前未行减黄,其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9%(24/56);24例(平均血胆红素323.7 μmol/L)术前进行了减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16/24).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减黄组减黄后胆红素水平降至与未减黄组接近,因此降低了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我们主张对于血胆红素>170 μmol/L,全身状态差,合并胆管炎的患者进行术前减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精氨酸对梗阻性黄疸(梗黄)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34例梗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前给予一般治疗(阳性对照组)和一般治疗+精氨酸治疗(实验组) 连续治疗7天观察手术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并与20例无黄疸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入院时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外周血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 但上述两组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阳性对照组术后第1天血内毒素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 7天后下降第14天接近正常水平;治疗组用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下降术后保持较低水平术后第7天内毒素已接近正常水平.结论术前使用精氨酸可显著改善梗黄患者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患者游离氨基酸谱、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氨基酸静脉营养对游离氨基酸谱、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2月~10月收治本院ICU的4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葡萄糖注射液 20%中长链脂肪乳剂250ml/d,氨基酸组给予葡萄糖注射液 20%中长链脂肪乳剂250ml 8.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750~1000ml/d,3d后测定血游离氨基酸、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同时测得20名健康人的数值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患者血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脯氨酸及甘氨酸值低于健康人组,氨基酸组患者大部分氨基酸值得到提高,但丙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仍低于健康人组;两组患者的苏氨酸、半胱氨酸及苯丙氨酸/酪氨酸比值均高于健康人组,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均低于健康人组。对照组IgM、补体C3、C4均低于健康人组,氨基酸组IgM和补体C3、C4均高于对照组,但IgM仍低于健康人组。结论:脓毒血症患者大部分血游离氨基酸水平低于健康人,同时存在氨基酸代谢障碍;补充氨基酸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及大部分血氨基酸水平。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8,(3):356-358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患者伤后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严重创伤患者80例,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则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浆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平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7d、14d的血糖、前白蛋白水平情况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1d的血糖、前白蛋白水平情况较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3d、7d、14d支链氨基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3d、7d、14d芳香族氨基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d时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严重创伤相较于常规方法治疗更好的稳定了血糖水平,有效的降低了应激性高血糖的直接毒性作用。此外还能有效维持血浆前白蛋白水平,提高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水平提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进一步加强蛋白合成,增强机体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精氨酸对梗阻性黄疸 (梗黄 )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34例梗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在术前给予一般治疗 (阳性对照组 )和一般治疗 +精氨酸治疗 (实验组 ) ,连续治疗 7天 ,观察手术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 ,并与 2 0例无黄疸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 (空白对照组 )比较。结果 入院时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外周血内毒素水平比较 ,差别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上述两组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阳性对照组术后第 1天血内毒素水平较术前升高 (P <0 0 5 ) ,7天后下降 ,第 14天接近正常水平 ;治疗组用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下降 ,术后保持较低水平 ,术后第 7天内毒素已接近正常水平。结论术前使用精氨酸可显著改善梗黄患者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 duodenectomy,PD)的影响.[方法]回顾74例总胆红素(TBIL)>85 μmol/L行PD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术前减黄组及未减黄组,从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分析术前减黄对手术风险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40例,术前TBIL下降到(228.5±82.2) μmol/L,与减黄前的(338.1±88.4) μmol/L及未减黄组的(328.6±93.0) μmol/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减黄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浆游离氨基酸谱的影响。方法 采用柱前衍生化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2 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 16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与术前比较 ,体外循环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中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 ,其中以部分生糖氨基酸 (谷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组氨酸 )和支链氨基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最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体外循环可导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中多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 ,应为这些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围术期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指征及具体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自定减黄指征进行术前减黄治疗,60例患者分为减黄组25例和未减黄组35例,比较两组等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减黄组住院时间较未减黄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未减黄组为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选择性的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术前减黄,可以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建议TBIL水平在342μmol/L、年龄在65岁以上、一般条件较差患者术前进行减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肿瘤细胞减灭术对卵巢上皮癌患者血清CA125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择接受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的卵巢上皮癌患者36例(手术组),另择同期就诊未接受手术的卵巢癌上皮患者(未手术组)38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非肿瘤患者35例.3组对象分别多次进行血清CA125测定,手术组3次采样时间分别是术前1d、术后1d和7d,未手术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入选后第1、3和10天.结果 手术组和未手术组各次血清血清CA125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组术后1d和7d血清CA12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检测值和未手术组同期检测结果(P均<0.05~0.01).结论 卵巢上皮癌患者CA125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肿瘤细胞减灭术可显著降低CA125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手术治疗的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前减黄的临床价值。结果:与非减黄组比较,减黄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但术前准备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和非减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减黄并不能降低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术中风险及术后并发症,相反会明显延长术前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2.
梁辉  覃兴尤  赖远辉 《广东医学》2008,29(2):287-288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减黄对术后病死率、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组入院时TB为(268±70)μmol/L,平均减黄10.2 d,至术前的TB下降为(174±55)μmol/L,与减黄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性(t=2.16,P<0.05),与未减黄组术前的(248±85)μ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5,P<0.05);减黄组RBC输注量为(286±91)ml,未减黄组为(390±85)ml,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1/78),其中减黄组为46%(11/24),未减黄组37%(20/5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风险仍然较高;术前减黄不能降低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检测了10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氨基酸,发现蛋氨酸均显著升高,急性肝炎患者脯氨酸、丙氨酸和缬氨酸显著下降,其余13种氨基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急性期与恢复期亦无差异(P>0.05);慢活肝患者酪氨酸、苯丙氨酸亦显著增高;重症肝炎患者支链氨基酸显著下降,芳香族等12种氦基酸显著增高.BCAA/AAA克分子比值慢活肝、重症肝炎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症肝炎降低最显著(P<0.01),测定血清氨基酸对了解病情,预后及转归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营养及免疫功能临床指标。方法 随机检测4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营养和免疫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IgM、IgG、白蛋白、前白蛋白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良性肿瘤手术患者手术前后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营养及免疫功能显著差于术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背部正中入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2、4、8天检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分别于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3个月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 h、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背痛情况,并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术前及术后第8天2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2、4天,观察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第2、4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8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及术后第2、4天(P <0. 05)。2组患者术前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即刻及3个月伤椎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大于术前(P <0. 05);术后即刻及3个月2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 h及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术后24 h及3个月时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 <0. 05),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24 h(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 7%(2/30)、23. 3%(7/3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 726,P <0. 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结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Cobb角,维持脊柱稳定性,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椎旁肌损伤轻、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氨基酸配方对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按随机、前瞻、单盲、对照原则,将40例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富含BCAA组.20例)和对照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组,20例),术后第1天开始.连续6天.采用全营养混和液通过周围或中心静脉输注等氮、等热卡.每天输注时间不少于12小时.同时留24小时尿测氮平衡。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抽静脉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C-反应蛋白。结果研究组术后第2天转为正氮平衡,对照组术后第6天转为正氮平衡,术后第3天时,两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P<0.01);研究组累积氮平衡为正氮平衡,对照组累积氮平衡为负氮平衡,两组之间差异非常显着(P<0.01)。术后第3天,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含BCAA的氨基酸配方更适合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7.
复合花粉制剂改善CCl_4诱导肝硬化大鼠血浆氨基酸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花粉制剂对CCl4诱导的肝硬化模型大鼠的血浆氨基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模型组(35只)和对照组(10只)。对照组与模型组动物给予同样的基础饮食;模型组按照每100 g体质量0.2 mL的剂量,腹腔注射40%CCl4葵花籽油溶液,每周2次,持续12周,待病理证实肝硬化形成,停止注射CCl4。12周时32只大鼠造模成功,对照组大鼠全部存活,营养素干预前处死模型组大鼠4只,对照组大鼠3只,检测基线血浆氨基酸浓度;余7只对照大鼠分别于营养素干预2周、4周后处死;余28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组1(模型对照组)、组2(复合花粉营养素)、组3(高剂量Noveliver营养素)、组4(低剂量Noveliver营养素),分别于营养素干预2、4周后处死,检测各组干预后2、4周血浆氨基酸浓度。结果①基线血浆氨基酸浓度:模型组血浆支链氨基酸及芳香族氨基酸浓度均低于对照组,但2组支链/芳香族氨基酸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8±0.05和1.48±0.13)。②营养素干预2周后血浆支链氨基酸:组3高于组4和组2;芳香族氨基酸:组2和组3低于其余3组;支链/芳香族氨基酸比值:对照组、组1、2、3、4分别为1.54±0.11、1.59±0.43、1.82±0.11、1.98±0.55和1.58±0.04,组3和组2明显高于其余3组。③营养素干预4周后血浆支链氨基酸:3组营养干预组(组2、3、4)均高于模型对照组(组1),其中组3高于组4;芳香族氨基酸:组2和组4低于其余3组;支链/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正常对照组、组1、2、3、4分别为1.44±0.14、1.16±0.35、1.40±0.24、1.51±0.08和1.40±0.15,3组营养干预组(组2、3、4)均高于模型对照组(组1),其中组3高于组4。结论 CCl4所致肝硬化大鼠血浆氨基酸整体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复合花粉制剂营养素干预有提高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和支链/芳香族氨基酸比值的趋势,且高剂量Noveliver效果优于低剂量Noveliver,干预4周时效果优于2周时的结果。本实验提示复合花粉制剂有一定改善肝硬化大鼠血浆氨基酸失衡的作用。本研究为临床肝硬化患者氨基酸失衡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结肠癌患者胃肠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结肠癌患者,根据临床术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37.8±9.1)min,术后排气时间(3.1±0.9)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CD4~+、CD4~+/CD8~+均较术前第1天显著升高,CD8~+较术前第1天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CD4~+、CD8~+、CD4~+/CD8~+较术前第1天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IgA、IgM、IgG均较术前第1天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IgA、IgM、IgG均较术前第1天较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对免疫功能影响小,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前黄疸程度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月行PD术的患者118例,据黄疸程度分四组:无黄疸组(A 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 ≤34.20 μmol/L;轻度黄疸组(B 组):34.20 μmol/L342.00 μmol/L,将各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分析.再据黄疸患者(n=87)术前是否减黄分为减黄组(n=36)和非减黄组(n=51),比较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B、C、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4.05%、60.97%、77.78%,高于A 组(32.26%),P<0.05;D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减黄组与非减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11% vs 60.78%)、死亡率(0.03% vs 0.04%)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术前黄疸程度是影响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故术前是否减黄要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快速康复外科(FTS)方法对胃癌术后患者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影响.方法 连续选择近期接受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137例,入选对象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FTS组(69例)和对照组(68例).FTS方法干预包括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和术后管理3大部分,对照组仅按胃癌根治切除手术围术期常规操作.手术前和术后3d时进行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测定.结果 两组对象术前外周血各项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接近(P均>0.05),术后3d时FTS组外周血IL-2和IFN-γ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指标,而IL-4和IL-10浓度均显著高于后者(P均<0.01~0.05).结论 FTS方法干预可明显改善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