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一斌 《国医论坛》2005,20(3):55-56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胆汁样十二指肠液反流人胃所致的胃粘膜炎症。本病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中气不足,病机为脏腑失和,气机升降失调,病位在胆胃,涉及肝脾,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为本,以胆胃郁滞,胆邪逆胃,湿热壅阻为标,以胃脘疼痛,痞胀,烧心,口苦,呕吐酸苦,嗳气,纳呆为特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症有一定进展,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单兆伟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有其独特的治疗经验,认为脾胃虚弱为其本,肝失疏泄为其因,气、火、痰、湿、瘀为其标。治则重在健脾,健脾贯穿治疗始终,强调补脾贵在运脾,益气当先健脾;调肝勿忘和胃,和胃以通降为主;苦寒中病即止,理气须防伤阴。治疗特色:用药醇正,处方轻灵;健康宣教,预防复发。本文将从这几方面探讨单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查安生教授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安徽省名中医。笔者临床跟师学习,观察到查师运用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查师诊治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查师认为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郁在肝,热在胃,多由肝气郁滞不舒,郁久化热,横逆犯胃,引起胃失和降,胆气上逆反流入胃,故以肝气郁滞为本,胃腑郁热为标。该病常因脾胃虚弱、情志失调、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因素致肝失疏泄,  相似文献   

4.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主要涉及脾胃肝胆,其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虚胃弱,升清降浊功能低下;标实则多见肝郁气滞,胆胃气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郁热犯胃、热毒内蕴、胃络瘀阻、血运障碍等.故对于本病的治疗当以标本兼顾,恰当补泻,注重调整气机升降为总则.笔者认为,具体治疗应遵循以下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5.
戴金梁教授在临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权衡标本缓急,辨证施治,以脾胃为本,肝胆为标。戴师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或"本虚标实",标实亦为本虚所致,治疗当扶土健脾和胃而宁肝胆之气,顾护脾胃后天根本,时时通调气机升降。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情反复难愈,西医治疗尚无特效药物。邱教授认为该病本在脾胃虚弱、升降失职,标为湿热困阻、壅遏气机,而肝胃不和,气机不畅乃病机之关键。临证治疗注重调畅气机,首先调肝胃,降气逆,次第健中土,调脾气,同时利湿热,宣气机。方药方面,谴经方,用药组,辨加减,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临床以胃痛、呕吐、痞满、嘈杂、嗳气、泛酸等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伴胆汁返流的治疗仍停留在对症处理阶段,主要采用胃动力药和黏膜保护剂[1],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使用多潘立酮或莫沙比利配合铝碳酸镁治疗,除了常有口干、食欲缺乏、腹泻等不适,仍存在治疗后易复发特点。临床观察显示,  相似文献   

8.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又叫碱性反流性胃炎,它是指由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腐蚀胃黏膜,从而造成胃黏膜充血、糜烂、水肿等病变的慢性胃炎~[1]。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呕胆""呃逆"等范畴,多因肝失疏泄,致胆液不循常道,脾胃气机逆乱,肝脾升降失调,胆汁倒流入胃而发病。西医则认为本病因胆汁在十二指肠异常蠕动或幽门口开放而反  相似文献   

9.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临床患病率较高,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患者症状易反复发作,受情志因素影响较大,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吾师陈明主任医师主张运用疏肝和胃宁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肝、胆、胃、心同调,使肝气得舒,胆气得平,脾胃得和,心神得宁,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从病因病机、辨治要点、治疗特色等方面介绍单兆伟教授诊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经验。情志不畅、脾胃虚弱为主要病因,肝胃不和、胃失通降为基本病机,气滞、湿热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疏肝和胃、健脾化湿、护膜为主。病程日久可出现瘀阻胃络的表现,形成气虚血瘀证,治当扶正化瘀。  相似文献   

11.
李雪梅  林华胜  荣震 《河南中医》2012,32(1):115-116
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胆邪逆胃为基本病理变化,以胆邪犯胃为主要证候,治疗宜降,宜升,宜通,久病宜调阴阳,降为降胆,降胃;升为脾升、肝升;通为疏通肝气、通其经络,使气机升降有序,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2.
张立平教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位在脾、胃、肝、胆四脏。痰浊、湿热、气滞、血瘀为致病的重要因素。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为大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药内服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按就诊序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予自拟调胃疏肝利胆汤内服治疗.对照组30例子口服西沙必利,铝碳酸镁(达喜)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表现和胃镜下黏膜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2.5%,总有效率84.4%,对照组治愈率23.3%,总有效率63.3%,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张伟  鱼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4):499-501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因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透彻,临床治疗上难以彻底根治,而长期的胆汁刺激、炎症反复,容易导致胃黏膜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等,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诸多医家对该病的诊治,多集中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寒热错杂等实证证型上,而鲜少有健脾和胃法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论述。分析该类患者的发病机制,认为脾胃虚弱为其发病之本,气机升降失调为其发病之机,从“塞因塞用”的反治法入手,运用健脾和胃的治则,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补开塞,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胆汁反流入胃所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性病变[1],其反流的十二指肠液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向胃黏膜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进展[2],胆汁反流性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22.6%[3]。现将王仁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残胃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是指幽门功能不全以致胆汁反流而引起的胃炎~([1])。残胃胆汁反流性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13.8%~([2])。残胃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可伴有口苦、嗳气、上腹部胀痛、反酸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诱发贫血、舌炎、消瘦等情况发生。胆汁反流与胃黏膜恶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研究对其安  相似文献   

17.
李春婷老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胆胃肝脾气机升降失常,肝胆失疏,胃失和降,临床治疗讲求辨证施治,用药轻灵醇正,善用药对,以通为用,降胆和胃。列举典型病例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苏婷  赖鑫  詹玫琦  林景琳 《光明中医》2023,(5):999-100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由多种因素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引发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性的疾病。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复发。此文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病因、中医发病病机和治疗等方面综述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认为本虚标实是该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治疗上多采用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等方法,包括中医辨证治疗、方剂及针刺等。  相似文献   

19.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内科常见病,胃镜检查检出率约占慢性胃炎病例的3%~8%。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多由于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幽门弛缓致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刺激胃黏膜所致。笔者2010年2月~2012年2月以自拟健脾益气汤为基本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获得肯定疗效,结果报道如下。一般资料病例选择:观察病例符合下述纳入标准:①按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经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②具有上腹疼痛、饱胀不适感、嗳气、恶心、呕吐、吞酸中的1项或1项以上症状;③排除有肝胆胰器质性疾病、胃肠道病史病例。中医辨证符合脾胃虚弱型、肝胃  相似文献   

20.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以碱性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引起胃粘膜损伤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胃炎,由于十二指肠内容物有大量的胆汁,故得名。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迷走神经兴奋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功能性幽门关闭不全和胃蠕动迟缓所致。目前,重建胃粘膜屏障是西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亦有针对胆汁反流入胃的临床过程,采用胃动力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