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化裁治疗中风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彦海  迟丽屹 《陕西中医》2004,25(2):166-168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首古代名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本方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其主治症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烦证治和惊悸证治”条下所载温胆汤与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原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医家增加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方名仍称温胆,但其功用则为清胆.笔者近年来运用本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始载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历代数经衍化,每多用治失眠、不寐之证,特别是近年来临床应用颇为频繁,在失眠等神经精神疾患中屡建奇功,笔者临床用于失眠每每奏效,所获良多,现就其源流、配伍及临证加减体会试作分析,以抛砖引玉,与同仁商榷。1方剂源流据考温胆汤最早载于《集验方》(此书已佚),其后《外台秘要》及《备急千金要方》均有引载,其中《千金方》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未言其出处;《外台秘要》言“《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为唐·孙思邈所创,载《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言其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方书亦有论述,如《医方集解》曰:“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姚僧垣的<集验方>,最早载于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府"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易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作用机理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玉麟 《中医杂志》2001,42(4):251-282
温胆汤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论述颇多。现对温胆汤的功效问题作一探讨。1 温胆汤出处与后世评议唐·《千金方》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炙一两。”《外台》所载与《千金方》同。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明·《证治准绳》又有十味温胆汤,“治证见前温胆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原出自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坦的《集验方》,后《集验方》失轶,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转载了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生姜组成,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南宋陈无泽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原方增茯苓、大枣减生姜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病症。具有清热而不寒、化痰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  相似文献   

9.
《浙江中医杂志》2020,(2):140-140
董幼祺主任中医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董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已40多年,善于运用经方验方治疗儿科各种疾病,强调辨是证用是方,随证应变,遣方用药精准,临床疗效甚佳。温胆汤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南北朝时期姚僧垣的《集验方》(已佚),后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转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相似文献   

10.
王艳  杨小军  张福利 《新中医》2014,46(3):217-219
<正>温胆汤首见于南北朝姚僧垣所著的《集验方》[1],后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引用,到宋代陈言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进而形成了新的温胆汤,并作为十大名方而沿用至今。温胆汤在《千金方》中主要治疗痰饮留于少阳的"胆寒证",如其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亦服温胆汤方。"后陈言将其所治之证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少阳痰饮证扩展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痰诸证"的痰证。明清时医家对温胆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除将其治疗范围扩大为痰湿、痰热、湿热证外,亦将其代表之法提炼为分消走泄法。正如叶桂在《温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国医论坛》2001,16(6):49-50
关于温胆汤的来源出处、方名含义、制方原理以及主治 ,历来争议颇多。本文通过对最早记载温胆汤的考证和探讨 ,初步获得一些有关胆腑辨治以及对“温胆”方名释义的新的理解。1 出处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 ,以温胆汤命名而药物组成不同的方剂共有 1 3首。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卷十七中收录了温胆汤 ,并标明其方引自《集验方》,云“《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此胆寒故也 ,宜服此汤方”。可见《集验方》为最早记载温胆汤的方书。考《集验方》为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 ,该书在靖康之后亡佚。唐代孙思邈的《…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治验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强  宿录贞 《河北中医》2007,29(2):137-138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该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用至4两,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三因极一并方论》中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生姜减为五片,使此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一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本方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专为胆虚痰热上扰之虚烦不得眠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此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治呕吐、心悸、胃痛等证,亦获良效,兹报道如下: 一、呕吐患者赵某,男,44岁,农民。1984年10月17日初诊。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切除手术3月,嗣后,常于食后吐出食物及白色粘液,纳谷不馨,胃脘胀痛,暖气泛酸,口苦而干,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后世温胆汤所载方药与之有所不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千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相似文献   

16.
蒋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409-1410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以及姜枣组成。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本方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该证临床表现颇为多彩,诸如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以及癫痫等等,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温胆汤的疗效极佳,治病范围又广,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又有新的发展。为此,根据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乃为唐代孙思邈所创,载于《备急于金要方》,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应用范围渐渐扩大,从病症上不仅治虚烦胆寒,还应用于痰热阻于肺、肝、脾、胃、大肠等,笔者临床中常用此方治疗痰热郁阻所致的多种病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