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血清转氨酶、HBV-DNA载量与乙肝五项指标检测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3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HBV-DNA载量及乙肝五项指标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LT水平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无肝硬化患者(P<0.05),HBV-DNA载量<30IU/ml的占比、血清AST、AST/ALT及GGT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患者(P<0.05),二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与HBsAg()患者比较,血清中ALT、AST、GG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患者的AST/ALT、HBV-DNA载量<30IU/ml的占比均显著低于HBsAg()患者(P<0.05)。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血清ALT、AST、AST/ALT及GG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HBV-DNA载量的增加,ALT、AST、GGT水平逐渐升高,AST/ALT逐渐降低。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转氨酶、HBV-DNA载量与乙肝五项指标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6-2009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CHB病人46例,应用IFN-α治疗48周,根据IFN-α疗效将其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评价病人的宿主、病毒载量及生化指标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两组的性别比例、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应答组治疗前HBV-DNA载量显著低于无应答组,ALT水平显著高于无应答组(t=2.381、2.800,P<0.05);HBeAg阳性病人的应答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病人(x2=4.193,P<0.05);应答组在治疗12周时HBV-DNA载量下降>2 log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应答组(x2=4.278,P<0.05).结论 治疗前HBV-DNA载量低、ALT水平高和HBeAg阳性以及治疗12周时HBV-DNA应答情况可以作为IFN-α治疗CHB病人48周时应答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并探讨与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方法入选19例接受干扰素-α治疗的CHB患者,治疗前收集外周血5 mL,分离并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总RNA,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细胞受体(TCR)各β链可变区(BV)家族互补决定区3(CDR3)基因,溶解曲线分析各BV家族CDR3谱系的克隆性增生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肝功能水平变化。结果 19例CHB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CR BV家族CDR3谱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单、寡及偏峰性克隆增生;治疗3个月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HBV-DNA载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病毒学应答组较无应答组TRBV CDR3克隆增生异常率、HBV-DNA载量及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组AST水平显著高于无应答组(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克隆性增生,且细胞免疫功能与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效果间无相关性,采用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来评估干扰素抗病毒近期疗效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甄海洋  朱宁 《海南医学》2016,(6):912-914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7例慢性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IFN-α治疗,治疗48周后观察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血清乙肝病毒(HBV-DNA)转阴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病毒学无应答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24、36、48周后,患者HBV-DNA转阴率(63.22%,71.26%,73.56%vs 33.33%)、HBeAg血清转换率(47.13%,49.43%,54.02%vs 13.79%)均高于治疗12周时(P<0.05);87例患者中应答64例(73.56%),无应答23例(26.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T、HBV-DNA载量与干扰素治疗后无应答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 (OR=4.334)、HBV-DNA载量(OR=7.157)是干扰素治疗后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干扰素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常规用药,且随疗程的增长其临床疗效提高;治疗前低ALT水平、高HBV-DNA载量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无应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扰素组、阿德福韦酯组、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组,各30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变化,比较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及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阴转率.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ALT、AST下降幅度大于干扰素组和阿德福韦酯组(P<0.01);治疗12、24、48周时,联合组HBV-DNA阴转率高于干扰素组和阿德福韦酯组(P <0.05或P<0.01);治疗24、48周时,联合组HBeAg阴转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1).结论 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可抑制乙肝病毒,提高HBV-DNA、HBeAg阴转率,减轻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6.
李凌青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75-467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一2012年6月接治的4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1例予以保肝、利胆、补充白蛋白、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治疗组25例在此基础上予以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连服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Child-Pugh积分、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及转阴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Child-Pugh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BiL、Alb、ALT、AST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DNA载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BV-DNA转阴率为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抑制HBV复制,阻止病情进展,改善肝功能,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sAg定量检测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聚乙二醇α-2b干扰素治疗的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α-2 b干扰素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24、48周以及随访结束时(疗程结束后24周)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变化情况,并按照治疗效果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治疗效果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12周、24周、48周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最低水平为治疗48周;持续应答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及随访结束时血清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和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应答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及随访结束时血清HBV DNA水平均显著低于无应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应答组患者随访结束时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定量检测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能够预测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乙肝合并NAFLD患者肝功能及病毒复制与脂代谢水平相关性.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患者138例,分为有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A组)及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组(B组),分别有65例、73例,同时选择5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肝功能肝功能、HBV-DNA及血清脂肪因子水平.结果 A组较C组ALT及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及C组ALT及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C组Chemerin、内脂素、瘦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及C组Chemerin、内脂素、瘦素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merin及瘦素与ALT、AST呈正相关(P<0.05),内脂素与AST呈正相关(P<0.05).结论 乙肝合并NAFLD患者肝功能与脂代谢紊乱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共同参与了NAFLD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扶肝健脾方联合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将115例慢性乙肝患者(HBV-DNA>1×105 cps/mL)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及对照组58例,治疗组采用扶肝健脾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单用替比夫定治疗.观察2组的中医症候疗效,并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36周时检测2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HBV-DN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12周、24周、36周后,2组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12周、24周后2组的HBV-DNA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治疗组的HBV-DNA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肝健脾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夹瘀型患者的症状、体征,较好地改善肝功能,提高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体内病毒载量、肝脏损害程度及PR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CHC患者57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浆MIC-1水平,采用速率法、化学发光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CHC患者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四型胶原(C-Ⅳ)水平及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结果治疗前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为369.84(193.51,830.6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8.77(138.03,441.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中ALT升高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ALT正常组,C-Ⅳ升高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C-Ⅳ正常组,HCVRNA高水平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HCVRNA低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与ALT活性、C-Ⅳ水平及HCVRNA水平均呈正相关(r=0.322、0.423和0.333,均P<0.05)。干扰素治疗后,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MIC-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答组治疗后血浆MIC-1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治疗前后血浆MIC-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体内HCV病毒载量、肝脏损害程度及PR方案治疗效果,但治疗前尚不能对PR方案疗效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60例及同时期体检的健康成人2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24、36、48周及停药后24周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比较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血清HBV-DNA载量以及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以及无应答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ALT含量以及HBV-DNA载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患者各时间段Tregs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在治疗及停药期间,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患者的Tregs比例一直在下降;治疗期间HBV-DNA转阴患者的Tregs比例逐步下降且显著低于未转阴的患者(P0.05);治疗期间血清学转换的患者Tregs比例逐步下降且显著低于未转换的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其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下降,且越早出现下降的患者其治疗后血清转阴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
张德前 《中外医疗》2010,29(30):110-110
目的探讨我院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观察治疗6个月时HBV-DNA定量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的改善情况。结果在经过2个月的系统治疗后,观察组在ALT、AST、ALB、CHE4项生活指标上均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对于患者肝功能复常及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苏毅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8):980-982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能力及免疫应答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68例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180 μl/次,每周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双环醇25 mg/次,3次/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HBV DNA载量以及机体免疫应答发应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水平、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血清ALT水平、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观察组患者HBeAg消失率29.41%,转换率为35.29%,HBsAg消失率23.53%,转换率为20.59%,对照组HBeAg消失率5.88%,转换率11.76%,HBsAg消失率0,转换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能有效抑制CHB患者HBV DNA-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应答水平.  相似文献   

14.
熊茂来 《海南医学》2014,(3):332-334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每隔1d皮下注射5MU普通干扰素注射液,观察组每周皮下注射80 μg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24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HBV-DNA水平变化及转阴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水平及复常率以及IBeAg和HBsAg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12周和24周后,HBV-DNA载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eAg和HBsAg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能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DNA载量和ALT水平,HBeAg和HBsAg转阴率明显高于重组人干扰素,综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单独口服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37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两组疗程均4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24周、48周的 HBV-DNA 载量变化、ALT 复常率、HBV-DNA、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率。结果两组HBV-DNA载量随着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48周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及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下降及发热、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但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不同HBV-DNA载量与炎性因子、肝功能酶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依据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查血清HBV-DNA载量,按照血清不同HBV-DNA载量表达将其划分为4组,包括高载量组155例、中载量组182例、低载量组220例以及阴性组163例,比较各组之间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肝功能相关酶(ALT、GGT、AST)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差异与相关性。结果:低、中、高载量组hs-CRP、TNF-α与IL-6水平均高于阴性组,中、高载量组TNF-α与IL-6水平均高于低载量组,高载量组hs-CRP、TNF-α与IL-6水平均高于中载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载量组ALT、GGT、AST浓度均高于阴性组,中、高载量组ALT、GGT、AST浓度均高于低载量组,高载量组ALT、GGT、AST浓度均高于中载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IL-6与ALT呈正相关(P0.05),hs-CRP与ALT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炎性因子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临床应当结合检测血清炎性因子与肝脏酶学来评估患者体内的免疫状况,为后续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于晓燕  秦波 《西部医学》2010,22(12):2210-22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对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以接受α干扰素正规治疗的77名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ELISA法检测干扰素治疗前患者外周血清Th1细胞分泌的IFN-γ及Th2细胞分泌的IL-10水平,最后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分为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全应答组患者外周血清IFN-γ水平较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高(P〈0.05),完全应答组及部分应答组IL-10水平较无应答组低(P〈0.05)。结论α干扰素治疗不同应答水平与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108-110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50例与对照组56例,两组均予甘利欣、能量合剂、维生素、促肝细胞生长素等常规护肝治疗,其中联合组加用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V-DNA转阴率及HBe Ag血清转换率及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及TBi L水平的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后的HBV-DNA转阴率(80.00%)、HBe Ag血清转换率(30.00%)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ST、ALT及TBi L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ST、ALT及TBi L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AST、ALT及TBi 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HBV-DNA转阴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12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B患者53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12个月,53例患者治疗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分为107~109、105~106、104 copies/L进行分层,分别观察服药后1、3、6、12个月时HBV DNA载量,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变化情况.结果:恩替卡韦对治疗前HBV DNA载量分别为107~109、105~106、104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治疗后随着时间推移HBV DNA载量下降越明显,治疗前HBV DNA载量越低服药后HBV DNA载量越快达到正常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恩替卡韦抑制HBV DNA的同时伴随ALT、AST的下降,治疗前HBV DNA载量越低,治疗后12个月ALT、AST复常率越高,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恩替卡韦对CHB患者HBV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在丙肝复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 年2 月-2014 年1 月解放军第425 医院收治的丙肝复发患者200 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 组(疗程为12 个月)和B 组(疗程为18 个月),均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并分析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A 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71 例,复发13 例,无应答3 例;B 组SVR74 例,复发6 例,无应答4 例。两组SVR 率、 无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B 组复发率低于A 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B 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谷丙转氨酶、血小板计数与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丙肝复发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输血感染、既往是否使用过干扰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病毒载量、药物减量或停用患者的SVR 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是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丙肝复发患者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持续治疗18 个月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肝功能,降低丙肝复发率,但对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并无改善作用,其治疗效果受HCV 基因型、病毒载量及药物减量或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