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中风先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指导防病治病最具影响的中医理论之一,"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中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中风先兆是中风发生前的危险信号,也是及早积极预防中风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风先兆一旦转为中风病后,多发病急骤,病情凶险,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未痛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内涵.根据中风后足内翻的病因病机,可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该病的防治中,通过调整阴阳,育阴扶阳、滋阴柔筋,扶缓抑急以及活血化瘀通络,达到预防与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振伟 《光明中医》2011,26(6):1224-1225
中风在我国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其发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治疗不太理想,而中医有关中风的预防和其恢复期的治疗凸显优势,本文就以治未病浅谈有关中风的防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内经》:"对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为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丹溪心法》中也有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2008,3(4):195-197
本文着重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妙用承制、整体调控等6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并通过总结分析,展现出“治未病”理论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边宁涛  马菲鸿 《光明中医》2014,(6):1141-1141,1273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可降低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探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纵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体会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精髓,并将其应用到中风的防治之中,普及中风的防治知识,让公众了解中风的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先兆症状、有效预防措施,加以主动干预,使中风的危害降至最小。  相似文献   

6.
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中风的预防。在健康状态时主要通过系列养生之术包括适应四时、调摄精神、调节饮食起居、适度运动等预防中风。中风先兆阶段,根据具体证候分型论治,一般分为肝阳上亢型、痰瘀阻络型、阴虚络阻型和阳虚络阻型等。中风发作后,掌握发病规律,防止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7.
中风之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及全球范围的主要疾病负担。由于高发病率及致残率,其预防尤为重要。中医学一向重视"治未病",重视摄生防病,而现代生活方式违背中医的养生原则与法则,导致易患中风。且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病理体质的产生,通过药物、饮食等干预,以改变体质,达到预防中风——"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祝美珍 《四川中医》2008,26(4):20-21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因此运用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研究防治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与措施则是目前的重点与热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众多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无法进行干预的因素,其中有年龄、性别等方面,以及可干预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等,且这些危险因素多有“致瘀”的共同病机特点,因此,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学术思想出发,及时采取措施阻断这些危险因素的进一步施加,应该能有效减轻血液瘀滞的病理状态而达到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奠基。"治未病"始见于《周易》,易医同源,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易经的许多哲学思想,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事物都是以发展变化为运动规律,没有一成不变的,所以《周易》提出了居安思危的理论,告诫人们要防患于未然。如《文言.乾》指出: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相似文献   

10.
“上工治未病”对心衰防治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玫  邓扬扬 《北京中医药》2008,27(6):406-407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它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据WHO统计,慢性心力衰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5.6%.65岁以上达到6.5%,且每十年增加一倍.  相似文献   

11.
金玫  ;邓扬扬 《北京中医》2008,(6):406-407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它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据WHO统计。慢性心力衰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5.6%,65岁以上达到6.5%.且每十年增加一倍。中国最新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衰患者,死亡率为30%,5年死亡率达67%,重度心衰的死亡率则更高,甚至与一些恶性肿瘤相当。心力衰竭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早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的防治疾病的原则,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等内容。它要求人们不但要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于未形之先,而且要防微杜渐、防治既病之后的病情发展。如此.才能把握治疗疾病的主动权,具备“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为贯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关于开展“治未病”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王国强同志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及“‘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精神,配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大力开展的中医“治未病”的试点工作,我刊特辟“上工治未病专栏”,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于一期。以冀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观念,在现代防病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核心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是祖国医学预防学说的中心思想,对于指导当今社会疾病的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针对于中风病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治未病"的思想入手,结合《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理念,提出了关于中风预防的几点举措。  相似文献   

14.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1].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等内容.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工作和根本出发点[2]."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与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医学领域的最高目标。治未病以健康为核心理念,重视个体化、防病和治病相结合的全程康复养生与预防疾病思想。治未病相关中医理论有中医体质识辨、逆针灸、药膳和养生锻炼。以上结合,才能彰显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推动中医药学术研究发展的强大后劲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王志刚 《新中医》2015,47(4):5-7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病,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及终末期肾衰等慢性并发症,因此运用"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意义重大。提出未病先防,合理饮食,养生为要;有病早治,调理脾胃,首当其冲;已病防复,安五脏调阴阳,化瘀为纲的宗旨,调节阴阳和脏腑的平衡而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丁立辉 《光明中医》2013,28(2):233-234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急、病情重、合并症多,多有后遗症,"治未病"作为《黄帝内经》中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治未病"对中风的临床指导意义简要总结。1"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  相似文献   

18.
华佗“治未病”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中风又名卒中.因发病急骤,证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中风.本病是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等属本病范畴.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故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对防治脾胃病变的指导意义。方法:归纳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对治未病"思想防治脾胃病变进行探讨。结论:防治脾胃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体现"治未病"思想的一个关键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脂肪肝等脾胃系疾病时,时刻贯彻"治未病"思想,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