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运用多元分析的方法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方法:根据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要求,设计临床调查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通过对22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及中医临床信息分析提取的思维特点,运用SAS6.11软件对223例病人进行系统聚类和主要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初步结果显示为3类证型特点:第1类型为湿热内蕴、血瘀阻络、肝脾气虚共134例;第2类型为气阴两虚、气虚重于阴虚,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兼有血瘀共62例;第3类型为气阴两虚、阴虚重于气虚,瘀热内蕴,兼有湿邪内停共27例。其中第1类型表现为以实证为主兼见虚证,第2类型、第3类型表现为以虚证为主兼见邪实。3类证候特点显示:湿热内蕴、血瘀阻络、气阴两虚为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机。结论:聚类分析及主要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在较大程度上能体现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侯的特点及规律性,肝炎肝硬化3类中医证候特点基本符合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正肝方治疗肝硬化伴高甲胎蛋白(AFP)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肝炎后肝硬化伴高AFP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配合以中药正肝方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每日服1剂,分2次口服,疗程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AFP、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及影像学检查情况,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正肝方能改善肝硬化伴高AFP血症患者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0.01),降低血清AFP水平(P<0.01),其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正肝方能有效降低肝硬化伴高AFP血症患者血清AFP水平,并具有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岭南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特征、中医证候规律,为制定及优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住院的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从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及证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男性475例,女性118例,男女之比为4.03∶1;年龄最大92岁,最小18岁,平均(52.94士13.19)岁,30~69岁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病程从1天(既往未做相关检查,初次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到50年不等,平均(11.68士10.40)年;肝功能代偿期患者96例,占16.19%,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497例,占83.81%。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候有20余种,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腹胀、双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口干口苦、胁痛、纳差、眠差、小便黄、便溏等,其中疲倦乏力、腹胀出现频率最高。单纯证型共11个,复合证型15个,辨证属于单纯证型的患者共190例(32.04%),属复合证型的患者共403例(67.96%)。前10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热伤胃络型〉肝郁脾虚型〉(脾气亏虚,湿浊中阻)型〉湿热瘀结型〉(脾气亏虚,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湿瘀互结)型,其中6个(6/10)属复合证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男性发病率高、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住院次数较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从临床证候来看,湿、热、瘀、虚是其主要的病变特点,其主要的中医证型多以复合证型为多见,(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等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这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变阶段、病机以及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以下简称失代偿期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要求,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提取112例失代偿期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及中医临床信息分析的思维特点,对112例患者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讨失代偿期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结果:显示为4类证型:第1类的特点为气滞湿阻、水湿困脾共57例:第2类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水停共22例;第3类为脾肾阳虚、湿阻、气滞、血瘀、水停共13例:第4类为肝脾肾亏损、阴虚水停共20例。结论:4类证型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及规律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基本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同病,气血水相互交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现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研究文献中中医证候规律的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并阅读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类型和辨证依据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检索出的78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7篇,所涉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共20种,排名在前6位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34.85%)、肝肾阴虚(27.82%)、湿热瘀血(6.69%)、湿热蕴结(4.23%)、脾胃气虚(3.87%)和湿滞血瘀(3.52%);证候分型要素共14个,排名前6位的分别为脾虚(40.49%)、肝郁(39.43%)、肝阴虚(31.34%)、肾阴虚(31.34%)、瘀血(25.70%)和湿热(17.25%)。结论中医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论文水平较低,分型依据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提取94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进行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脾虚湿阻证(80.8%),血瘀证(71.3%),湿热蕴结证(55.3%),肝气郁结证(44.7%),肝肾阴虚证(9.6%),脾肾阳虚证(4.3%)。其中同一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少见单一证候,兼夹证多见。脾虚湿阻兼夹瘀热的复合证型,是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最特征性证候。  相似文献   

7.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152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Ⅱ型前胶原(hPCⅡ)和Ⅳ型胶原(Ⅳ-C)三项.旨在探讨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中医证型组的肝纤三项指标均为对照组升高.但改变有各自的特点.其中肝郁脾虚组的平均升高幅度最小.此为基础的两两比较发现.湿热中阻组肝纤三项均显性升高;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组以HA、hPCⅡ升高为主。提示测定上述指标对慢性肝病患的中医分型有一定指导意义.肝纤维化在肝郁脾虚阶段便已开始.湿热中阻是肝纤维化的活跃期.而血瘀则贯穿于肝纤维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与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我们从2001年7月以来,对8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了中医分型,并进行了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发现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存在着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152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hPCⅢ)和Ⅳ型胶原(Ⅳ-C)三项,旨在探讨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各中医证型组的肝纤三项指标均为对照组升高,但改变有各自的特点,其中肝郁脾虚组的平均升高幅度最小,此为基础的两两比较发现,湿热中阻组肝纤三项均显著性升高;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组以 HA、hPCⅢ升高为主。提示测定上述指标对慢性肝病患者的中医分型有一定指导意义,肝纤维化在肝郁脾虚阶段便已开始,湿热中阻是肝纤维化的活跃期,而血瘀则贯穿于肝纤维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以肝硬化形态学病理诊断的金标准为基础,对其确诊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形态学改变与中医证候关系的探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方法,直接对肝脏进行肝硬化形态学诊断(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橘皮样变);同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诊断(主证、证候要素)。结果:本组腹腔镜确诊的肝硬化患者中,①临床诊断符合率为45.16%;②中医主证中肝气郁结占19.35%(主要见于小结节型)、脾虚湿盛占12.90%、湿热内蕴占32.26%(可见于各型)、肝肾阴虚占9.68%、脾肾阳虚为0、血瘀证占25.81%(主要见于大结节型);③中医证候要素中,郁、瘀各型中均多见,湿、热稍少,但也可见于各型中,虚证主要出现于久病者(尤其是阳虚、阴虚),更相对集中于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结论:①橘皮样变、小结节型的早期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漏诊率较高;②“瘀”提示病情可能已进入肝硬化的阶段(开始有形态学改变);“郁”可能与疾病本身的心理负担有关,也可能是肝硬化病理状态的反映;“湿”、“热”与疾病的活动、进展有关;“虚证”表明疾病已久;③治疗上应注重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日久应兼顾肝肾之阴或脾肾之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CT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为肝硬化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CT灌注扫描95例6种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测量肝脏体积,并对肝脏CT灌注参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体积、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y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erfusion,PVP)有差别,水湿内阻证与淤血阻络证肝体积分别与其它4种证型比较明显缩小(P值<0.05).HAP以脾肾阳虚证和淤血阻络证的较高,水湿内阻证和肝肾阴虚证较低,PVP以水湿内阻证较高,湿热蕴结证和肝肾阴虚证较低,较高者与较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证型之间参数比较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影像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证型的发展,肝脏体积及CT灌注血流动力学有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2.
血清尿酸检测在肝硬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对22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UA检测。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组血U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2.80,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UA水平较肝硬化代偿组降低更为明显。肝硬化伴有肾功能损害时U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4.28,P〈0.001)。肝硬化失代偿者UA降低比率(39.6%)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者降低比率(25.0%,x2=4.18,P〈0.05)。肝硬化患者血UA水平与前白蛋白(PA)水平呈正相关(r=0.2704,P〈0.01)。研究表明,肾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血UA水平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UA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中药复方对实验性胃癌前病变 (GPL)的疗效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方法 :建立大鼠 GPL模型。应用益气、活血、解毒中药复方及三者合方治疗 12周后 ,统计各组大鼠 GPL 的发生率 ,同时测定血清及胃粘膜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水平。结果 :活血组、益气组、益气活血解毒组大鼠中、重度 GPL 及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5 ) ;益气组及益气活血解毒组血清及胃粘膜 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 (P <0 .0 1) ,活血组、益气组和益气活血解毒组胃粘膜 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 (P <0 .0 1)。结论 :中药复方能有效改善实验性大鼠胃癌前病变 ,抗氧化损伤作用可能是中药复方治疗实验性 GPL 取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改变,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辨证肝硬化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应用电子胃镜检查130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的部位、条数、形态、颜色及有无胃底静脉曲张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食管静脉曲张轻度以肝气郁结证、湿热内蕴证多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中度以血瘀证多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重度及合并胃底静脉曲张以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多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①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不同。②在一定程度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可以反映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及血瘀证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将29例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Alb、前白蛋白(PA)、血清总胆固醇(Tch)、凝血酶原时间(PT)、血常规、腹水常规及生化、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水湿内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血清TBil湿热蕴结证较水湿内停证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水中性粒细胞比率(%)水湿内停证低于湿热蕴结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腹水蛋白梯度湿热蕴结证低于肝肾阴虚证、水湿内停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CPR湿热蕴结证证明显高于水湿内停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血清TBil、腹水中性粒细胞比率、血清/腹水蛋白梯度及血清CPR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湿热蕴结证的感染较其他3种证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联合甲硝唑、叶酸三联疗法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及胃黏膜病理改变。[方法]68例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和(或)伴有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Dys)患者均服用甲硝唑与叶酸,其中三联组34例同时服用加味四君子汤,甲硝唑服用1周,其他服用至第24周,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COX-2蛋白。观察比较治疗前后COX-2蛋白表达及黏膜病理改变。[结果]三联组治疗后COX-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减弱(P〈0.01),病理改变逆转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脾虚血瘀与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关系密切。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改善症状,一定程度逆转胃黏膜萎缩I、M和Dys,并降低COX-2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240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分为肝郁脾虚证组72例、痰湿内阻证组34例、湿热内蕴证组89例、痰瘀互结证组31例和肝肾不足证组14例,均接受CT检查。结果 肝郁脾虚证组CT分度为轻度所占比例为88.9%,显著高于痰湿内阻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和肝肾不足证组的17.6%、25.8%、6.5%和0.0%(P<0.05);肝肾不足证组重度脂肪肝比例为85.7%,痰湿内阻证组为51.6%,显著高于肝郁脾虚证组的0.0%、痰湿内阻证组的8.8%和湿热内蕴证组的15.7%(P<0.05); 肝郁脾虚证组肝脏CT值为(42.4±4.7)HU,痰湿内阻证组为(37.0±5.6)HU,均显著高于湿热内蕴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和肝肾不足证组【分别为(32.0±5.8)HU、(27.0±6.2)HU和(22.8±7.9)HU,P<0.05】,而肝/脾CT比值分别为为(0.8±0.1)和(0.7±0.2),显著高于湿热内蕴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和肝肾不足证组【分别为(0.6±0.1)、(0.5±0.1)和(0.4±0.1),P<0.05】。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的NAFLD患者CT表现有所区别,了解这些特征可能对辨证施治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血脂检测采用直接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血脂水平随Child -PughA级→B级→C级的晋级 (肝功能损害的加重 )而逐渐降低 (P <0 0 1) ,并发肝性脑病者血脂水平降至最低 (P <0 0 1) ;Tch、HDL -C、TG及ApoA - 1与Child -Pugh分值呈负相关。血脂水平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 ,可用于判断病情 ,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