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 方法 将 170例 2支以上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不包括瓣膜手术或室壁瘤切除等合并手术的病例 )患者分为 OPCAB组和 CCABG组 ,OPCAB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 ,OPCAB组与 CCABG组间曾行溶栓或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和 3支病变的比例分别为 31.8%比 18.3%和 5 9%比 78% ,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3.6± 0 .8支比 4.3± 1.0支 (P<0 .0 1) ,但所用的血管材料两组间无差异。OPCAB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较短 ,住院费用较低 (P<0 .0 5 )。但术后并发症如二次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死、肺部并发症等的发生率 OPCAB组为 9.8% ,CCABG组为 14.6 % ;OPCAB组无手术死亡 ,CCABG组死亡 1例 (P>0 .0 5 )。 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患者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但目前尚不能替代 CCABG,其近、远期效果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07—2013-12间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组患者分为CABG组(实施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OPCAB组(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OPCAB组在手术时间、术后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旁路移植支数及治疗费用上均明显优于CABG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CABG相比,OPCAB手术操作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效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将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6分的21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采用的术式不同分为两组,CABG组: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OPCAB组:120例,行OPCAB。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损害、再血管化指数、移植血管血流量、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等。结果两组各死亡1例,分别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两组在死亡率、冠状动脉内膜剥脱率、心房颤动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二次开胸止血、再血管化指数、移植血管血流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PCAB组患者的肾功能损害(Cr〉100μmol/L)、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少于或低于CABG组(P〈0.05)。结论OPCAB适用于高危冠心病患者,而且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减轻肾功能损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术中旁路早期通畅性。方法  6 0例 3支血管病变的病人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 ,每组各 3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组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 ;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手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测量技术对旁路血管进行流量测量。对比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的各项指标及各血管旁路流量、搏动指数和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 (3 6±0 6 )支与 (4 3± 0 9)支 (P <0 0 1) ;两组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旁路血流量、搏动指数差异无显著性。CCABG组回旋支序贯旁路和远端吻合口多 ,血流量较OPCAB组高。两组弥漫病变血管旁路血流量小。结论 OPCAB与CCABG治疗 3支病变 ,两组血管旁路早期通畅性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患者(年龄≥70岁)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rdiopulmona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对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接受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剔除术前接受肾脏替代治疗、肌酐值记录缺失、急诊手术及合并其他手术的病例。期间单纯行CABG患者共3 346例,其中老年患者(年龄≥70岁) 1 405例(42.0%),根据是否使用体外循环机将该组老年患者分为CCABG组(956例)和OPCAB组(449例)。比较两组术后AKI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CCABG组术后AKI共发生306例(32.0%),OPCAB组138例(30.7%),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677)。依据急性肾损伤信息网(AKIN)分期进一步细分,CCABG组较OPCAB组分别如下:AKINⅠ期:211例(22.1%)/93例(20.7%);AKINⅡ期:51例(5.3%)/23例(5.1%);AKINⅢ期44例(4.6%)/22例(4.9%),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579,1.000,0.788)。住院期间CCABG组新发肾功能衰竭需透析患者31例(3.2%),OPCAB组10例(2.2%),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376)。结论老年CABG患者术后发生AKI常见,且以AKIⅠ期为主,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需透析比例总体较低。OPCAB较CCABG,并不能显著降低老年CABG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经验,就伴发疾病的处理、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70岁以上高龄患者91例,年龄70~83岁.75岁以上者22例.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CCABG组)7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OPCAB组)19例.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其中CCABG组术前植入颈动脉支架2例,肾动脉支架2例;OPCAB组植入颈动脉支架2例,肾动脉支架1例.全组左侧胸廓内动脉使用率为96.7%;CCABG组心肺转流时间(108±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0±22)min;搭桥数(3.5±0.8)支.OPCAB组搭桥数(2.9±0.7)支. 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2例,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感染.CCABG组有1例脑梗死,2例肺部感染,但与OPC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二次开胸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CABG组搭桥支数高于OPCAB组(P<0.01).术后随访3~36个月,OPCAB组1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控制有效. 结论 处理好伴发疾病,充分再血管化,最大限度改善心肌供血,70岁以上CABG患者也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是否在心肺转流下手术,预后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患者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心肌的损伤情况.方法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PCAB组和CCABG组.OPCAB组:71例,行OPCAB;CCABG组:31例,行CCABG.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4、12小时、1、3、5天测定cTnI和CK-MB.结果CCABG组行旁路血管移植2~5支(2.97±0.84支),OPCAB组1~5支(2.69±0.92支);两组均无围术期心肌梗死.两组术后早期cTnI和CK-MB均有升高,分别于术后5天和术后3天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4、12小时、术后1天OPCAB组cTnI值与CCABG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有选择的施行OPCAB是一种安全和合理的手术方式,OPCAB的心肌损伤程度明显轻于CCABG.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70岁以上老年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心肌损伤程度,探讨OPCAB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3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A组15例,为CABG组,B组15例,为OPCAB组。分别于术前、术中30min、术中1h、术后6h、12h、24h、72h、120h取静脉血标本,分别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和CKMB活性;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OPCAB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较CABG组短(P<0.01),而且主动脉球囊反搏和输血例数较低(P<0.05)。CABG组与OPCAB组cTnI、CKMB的术前水平相,术后6hcTnI即有升高而后下降,术后30min至72h均较OPCAB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与CABG相比,OPCAB的心肌损伤较轻,心肌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常规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症因子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术期心肌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CABG组(A组,13例),OPCAB组(B组,2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24h和48h进行血样检测,分别测定TNF-α、IL-1β、IL-8和IL-10水平。另外记录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如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发热时间等。结果:两组在年龄、冠脉病变程度、心功能和血管旁路移植数目上相似。术后IL-8水平OPCAB组相对稍高,但两组无显著差异。围术期CABG组IL-1、TNF较OPCAB明显为高(P<0.05)。但炎症因子IL-10 OPCAB组却较CABG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达高峰。最后,CABG较OPCAB病人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且发热时间延长。结论:与CABG组相比,OPCAB组围术期炎症反应和术后并发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对肾功能的影响,评价OPCAB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对27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行单纯择期OPCAB,均为非透析者,血清肌酐均≥115 μmol/L (115~239 μmol/L) ,平均141±35 μmol/L; 观察术后12小时、36小时、第3天和第5天肌酐值的动态变化. 结果术后12小时肌酐值达到波峰(166±65 μmol/L),至术后第5天(133±38 μmol/L)降至术前水平.全组27例均治愈出院.围手术期无急性肾功能衰竭,无住院死亡. 结论 OPCAB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它可以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降低住院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