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T间期离散度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均可发生心律失常,一旦出现恶性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法,很易导致患猝死。因此,全世界各国的心脏病学都在致力于研究恶性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办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已成为心律失常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30a前就有许多实验研究显示室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与冠状动脉正常者QT离散度 (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分组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的 14例冠心病者与 1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体表心电图QTd变化。结果 :运动前、中、后冠心病组QTd分别为 4 3 15± 16 2 1ms、6 9 82± 18 36ms及 4 8 2 3±11 2 8ms ,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为 2 9 2 2± 4 2 1ms、2 8 6 2± 6 33ms及 2 7 2 6± 7 6 4ms。两组P相比均 <0 0 1;冠脉组QTd运动中与运动前后相比P均 <0 0 1,而冠脉正常者差异并无显著性 ;以运动中QTd≥6 0ms判为异常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 85 7% ,特异性为 92 3%。结论 :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中QTd显著增加 ,可作为判定平板运动试验的心电学指标之一 ,是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环方位异常和形态异常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在心室复极异常时的临床意义。方法:87例原发性T环异常患者分为2组,T环方位异常组50例,T环形态异常组37例。50例T环完全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进行了心电测量和心向量分析,并比较了各组的QTd。结果:对照组、T环方位异常组、T环形态异常组的QTd≥50ms者分别占8.0%、54.0%、24.3%,T环方位异常和形态异常组的QT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T环异常不论是方位异常还是形态异常均可引起QTd的异常,但反映QTd异常的导联却与心肌缺血部位、T环方位和形态改变无直接对应关系,只能反映心室复极异常,而不能作为反映心肌复极区域性离散指标。  相似文献   

4.
陈英 《广西医学》1999,21(2):213-215
检测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室晚电位并测量同期心电图QT间期离散率,结果显示,VLP阳性组QTd显著高于VLP阴性组,提示QTd与VLP呈正相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QTd与VLP结合可增加老年CAD心电不稳定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QT离散度临床学院内科周健综述饶邦复审校中图分类号R540.41985年Campbel[1]首先发现不同导联的QT间期差异有其规律性,提出QT离散度(QTdis-presion,QTd)这一概念。1990年Day[2]等又证实QTd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7.
肥厚型心肌病 (HCM )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 ,主要表现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 ,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大危险是严重心律失常致猝死 ,因此预测其早期危险性非常重要。我们对 2 0 0 0年 3月— 2 0 0 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 4 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 (QTd)进行分析 ,并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d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危险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 0例患者 ,男 2 4例 ,女 16例 ,年龄 35~ 6 5岁 ,平均 5 0岁 ,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2 2例 (梗阻组 ) ,非梗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冠心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55例心律失常和45例无心律失常患者,与30例健康者的QTd及Q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心律失常QTd(72±18ms)和QTcd(81±14ms)较冠心病无心律失常(50±16ms、56±15ms)及健康者(43±14ms、49±20ms)显著增加,P<0.01。结论:体表心电图QTd和QTcd增加可作为区分冠心病高危人群、预测心律失常有价值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80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和发病三周以后ECG的QTc离散度(QTcd)分别进行了测定,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QT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cd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提示QTc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发病三周以后患者QTcd显著小于AMI组(P<0.05),并提示QTcd持续显著增大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不同部位AMI患者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AMI可致QTcd增大,而且QTcd可作评估AMI早期以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心室颤动(Vf)。新近的研究表明,Vf的发生与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增加有关[1]。本文测定了50例老年AMI患者心电图QT间期(QTc)QTd的变化,旨在探讨老年人AMI后QT...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的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一般认为,急性期死亡的病例中约60%为心源性猝死。幸存者中约10%死于出院后第1a,此后每年约5%死于该病,大部分为猝死。如何识别可能猝死的高危人群一直是困扰临床心脏病学的一大难题。QT离散度是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其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QT与最短QT之差(QT最大-QT量小)。临床研究显示,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心梗后有室速的患者以及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患者,其QT离散度增加。部分抗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的患者,其QT离散度减少。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中肌钙蛋白T(CTnT)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及二者对临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2例UA患者住院时即刻,第2,3日晨血浆cTnT的水平,据cTnT≥0.2mg/L或<0.2mg/L分为cTnT阳性组和阴性组.同时用同步十二导心电图机(日本光电6511型)测定QTd;观察32例UA患者3个月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cTnT阳性组QTd明显大于cTnT阴性组(P<0.01);cTnT阳性组3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6.4%,远高于cTnT阴性组(4.8%),P<0.05;心脏事件组(5例)QTd显著大于非心脏事件组(27例),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部分患者cTnT升高,其QTd亦增大,结合cTnT及QTd的测定对评估UA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指导治疗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前如何识别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可能猝死的高危人群一直是困扰临床心脏病学的一大难题。近年研究表明 :QTd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 [1 ] ,QTd的增加能预示着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2 ] ,在特发性长 QT综合征病人 [3 ] 和心肌梗塞病人 [4] ,QTd的增加是各种心律失常事件如 :持续性室速、室颤和猝死的预测指标。但是到目前为止 ,关于 QTd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中预后意义的资料报道很少 ,且存在着争论。本文研究 QTd和室早、VL P的关系并评价 QTd的预后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3年 7月~ 1998年 7月在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63例AMI患者的心电图QTd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MI急性期QTd显著增高;前壁与下壁AMI两组间QTd无显著差异;QTd值越大,则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QTd的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与转归上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冠心病患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测量60例健康人、82例冠心病心功能Ⅱ级、90例心功能Ⅲ级、114例心功能Ⅳ级患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作组间比较。结果:冠心病心力衰竭患QTd、QTcd有显延长(P<0.01);不同心功能组别QTd、QTcd均较对照组显延长(P<0.01);心功能Ⅳ级组较心功能Ⅱ级与Ⅲ级组、心功能Ⅲ级组较心功能Ⅱ级组亦均显延长(P<0.01)。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体表心电图QTd、QTcd显延长,且随心功能不全程度加重有逐渐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 QT离散度用于反映心室肌肉各部分复极化不一致,而作为预测室速与室颤的一个指标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QT离散度,国内外报道尚少。本文对40例DCM患者的QT离散度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早期心脏受累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46例诊断为无临床心脏受累证据的SLE患者为研究组,63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的QTd.结果 无临床心脏受累证据的SLE患者的QTd为(55.6±24.6)ms,对照者为(20.1±5.6)ms,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P<0.01).结论 检测无临床心脏受累证据的SLE患者的QTd,能够早期发现SLE患者潜在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体表心电网QT离散度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QT离散度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离散度等指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大,且心肌梗塞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者QT。离散度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也有明显延长。结论 QT离散度延长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匀性,易产生折返激动而致心律失常,可作为预测室速和室颤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2)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