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瘤型麻风1例     
胡静  李灵 《四川医学》2013,34(7):1133-1134
1临床资料患者,女。因四肢起暗红色结节6个月,于2012年6月3日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肢出现2~3个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无疼痛、瘙痒等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变大,数量逐渐增多,最后形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沿四肢分布。无畏寒、发热、乏力等症状。患者6个月前在当地医院就诊,行结核菌素OT试验,结果为阴性。皮损处取病理活检,诊  相似文献   

2.
梁成萍  阎国富  刁庆春  祝青 《重庆医学》2008,37(12):1304-130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1岁,贵州省六盘水市人.因"全身皮肤红斑,痒2年余,发热伴皮肤结节8个月"于2006年7月17日以"发热待查"收入本科.查体:T39.2℃,消瘦,精神稍差,贫血貌,右颈部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可扪及,其为黄豆大小、活动、无压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情况:全身皮肤弥漫性灰褐色色素沉着,干燥,少许糠秕样脱屑,散在较多黄豆至蚕豆大结节,局部皮肤红褐色,无压痛(图1).  相似文献   

3.
2003年2月我科先后收治2例院外长期以“恶性淋巴瘤、结节病”治疗的瘤型麻风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例1男,21岁,农民,未婚。三年前右大腿开始出现结节,之后四肢、面部、躯干相继出现类似皮疹,部分皮疹破溃,无明显痒痛。当时在外院作病检,诊断“结节病”,给予“氯喹、强的松  相似文献   

4.
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的少见的慢性传染病,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流行史,解放后,我国对麻风病的防治措施加大,发病率显著下降,许多地区麻风病已消灭多年,因此许多医务人员对这个病的认识不足,了解不是太深,易造成误诊、漏诊,现将我们临床发现的一例瘤型麻风误诊达4年之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凌俊  陈抗 《中国热带医学》2003,3(6):801-801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5 2岁。因右足下垂且肌萎缩 12年 ,面、颈、背、下肢出现淡红色皮损 2年。曾到某综合医院、某中医院就诊 ,均按“脉管炎”、“骨髓炎”等治疗 ,经过较长时间 ,多种方法治疗 ,效果欠佳 ,病情有发展趋势 ,皮损增多 ,行走困难 ,于 1996年 5月前来省皮肤病医院就诊。2 结果皮肤科检查 :面、颈、背等处皮损、淡红色 ,有些融合成斑块 ,稍高出皮面 ;双腿内侧有淡红色皮损 ,边缘不清 ,双小腿皮损呈鱼鳞样改变 ,皮损处知觉迟钝或消失 ;神经检查 :双侧眶上神经粗大压痛 ,耳大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均明显粗大 ,质软压痛 ,呈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00例瘤型麻风治疗后皮肤组织病理切片分析,结果为:抗酸染色查菌阳性者99例。表皮内色素增加者69例,无浸润带消失者81例,麻风细胞消失者99例,1例存在麻风细胞,查菌阳性,泡沫细胞完全消失者64例,35例存在泡沫细胞。皮肤附件完全萎缩者58例,42例见不同程度再生,其中二例表皮显著增生增厚,呈假乳头瘤状改变。真皮内有明显纤维化者85例,淀粉样物质沉积16例,淋巴细胞呈灶性浸润者66例。本组病例有70例符合1963年福州麻风学术会议所制定有关瘤型麻风的临床治愈病理标准。  相似文献   

7.
8.
解放以来,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江苏省的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得到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全省性普查普治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麻风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将有大批瘤型麻风患者临床治愈出院。如何严格而又恰当地掌握瘤型麻风治愈标准,成为当前麻风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对判断瘤型麻风治愈起着重要作用,1963年福州会议制定的暂行标准要求出院瘤型麻风在病理上无麻风性特异性病变和抗酸染色查菌阴性,并在纪要中强调提出出院条件不得低于此标准。。试行十六年来,有些  相似文献   

9.
我科曾确诊1例瘤型麻风病例,多年来,在辽阳地区未有发现及报道,在临床中易被忽视及误诊。现将诊断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报道1例被多次误诊的不典型瘤型麻风患者。患者,女,30岁。面部弥漫性浸润性暗红色斑块一年余,双前臂、双小腿可见多发、泛发的暗红色斑块或结节。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抗酸染色诊断:考虑瘤型麻风。结合病例讨论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福平(Rifampin)系半合成的新抗菌素,对结核菌及耐药金葡菌感染有良好疗效,对麻风杆菌有杀菌作用。自1965年开始,国外试用于麻风病的治疗,初步证明有一定疗效,尤其对细菌形态指数的下降比较快而且不再回升。为了寻找抗麻风新药,根据“洋为中用”的原则,我们从瑞士进口了此药,试用于5例瘤型麻风病人,经半年观察疗效较显著。现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接受鼻内镜手术的73例NI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鼻内镜检查与CT检查,明确病变范围,按Han(2001)的NIP临床分级标准,进行临床分级,并进行随访。结果对73例患者随访1~5年,其中鼻内镜手术34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5.9%,鼻内镜联合改良柯陆氏手术39例,复发7例,复发率为17.9%,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行NIP切除术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手术创伤小,可基本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手术切缘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12日住院73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单一用药37例,占50.68%,两种药物联用35例,占47.94%。按照单一药物应用频度排列前4位的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齐拉西酮。结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且药物剂量相对较低,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神经症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线索。方法 对73例确诊为神经症的大学生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大学生神经症男女较女生多见;发病时间多在大学新生阶段;发病原因以适应不良为主。结论 目前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大学生需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麻风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发病率低,病例少见,现将我科误诊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田××,男性,29岁,湖南永顺人。因颜面,四肢,躯干结节2年,反复溃烂10个月;1996年3月15日入院。患者两年前开始于颜面,四肢及躯干处出现红色或棕褐色突起之结节;表面光滑,散在分布,微庠;其后颜面陆续出现新结节或浸润斑块。1995年5月始,颜面皮损破溃,渗液。在外院多次以“神经纤维瘤,湿疹”治疗;疗效不  相似文献   

16.
瘙痒性瘤型麻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今见1例报告如下供参改。 患者男性,50岁,干部、云南人。因为面、胸、背和腰部痒性皮疹3月余于198年12月9日就诊。3月前面、胸、背和腰部原因不明出现瘙痒性红斑、结节、斑块。先到数家医院求治。分别诊断为“银屑病”“过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经抗组织胺药及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皮疹增多,瘙痒加剧。个人生于云南,后到四川某山区保密厂工作。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扪及;肾区无扣压痛。皮肤科发现:眉弓上方有二处亮红色浸润斑。面、胸、腰、背部有片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男,29岁。因侧面颈、耳廓暗红斑块伴麻木、刺痛20d就诊。患者20 d前不明诱因左耳廓出现暗红色肿胀,次日皮损扩展至左颊、左鼻、左上唇及左颈部皮肤,并出现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片,随之迅速发展为肿胀、发亮的暗紫红色浸润性斑块,伴有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自觉整个左侧颜面及左耳廓麻木和阵发性刺痛。无畏寒、发热、头痛及四肢关节痛。发病第4天到外院就诊,诊断为左耳软骨膜炎?左面部蜂窝织炎?,给予头孢米诺3 g/d静脉滴注治疗9 d,病情无任何好转。遂转诊,拟诊环状肉芽肿?Sweet综合征?淋巴瘤?收入院。反复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腔麻风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期望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HE染色、特殊染色及Real-time结核/非结核PCR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病理检查见肉芽肿性病变,组织细胞浸润,PAS、PASM、抗酸及金胺O染色找到大量抗酸杆菌,Giemsa染色和Real-time结核PCR阴性,确诊为瘤型麻风。结论对于肉芽肿性病变,伴有大量浆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者,应想到麻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麻风菌是唯一侵犯外周神经的细菌,因此外周神经病变在麻风病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大宗尸解材料,对瘤型麻风各处外周神经干病变进行分析及比较,文献上仍甚缺少。现将我们的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1例26岁男性患者,面部持续发红2年,耳部皮肤增厚1年,2~3个月前发生3~4次鼻衄。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皮肤检查示面部及耳部表面看似正常的皮肤却出现浸润性硬结和斑块,全身遍布大量小的、境界不清的轻度色减斑,上有光泽,对称分布于身体两侧。皮肤温度觉、触觉和痛觉无变化。患者外侧眉毛脱失,结膜充血。神经系统检查示尺神经、桡神经、胫后神经及右腓总神经增粗,但无神经压痛。全身系统检查示各项指标均正常。对典型皮损(斑块)做皮肤切口涂片检查(油浸下观察),在平均视野(6+)内可见大量固态均一着色的抗酸杆菌,单个出现或平行排列成簇(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