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钉螺齿舌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4省11地外形特征有明显差异的粗肋、细肋和光壳钉螺的齿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1.一地钉螺无特定的,能与其它各地钉螺相区别的齿舌公式;2.同一钉螺齿式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3.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钉螺间常有相同占优势的齿舌公式;4.各地钉螺间齿排横列数未见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钉螺齿式不宜作为分类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空间相关性。方法 采集10个省的27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别测量螺壳的形态学指标及钉螺采集点之间的地理距离,分析钉 螺种群间形态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20个指名亚种(包括1个广西钉螺种群)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3. 24(95% CI:2. 88~3.81);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中位数为 3.15 (95% CI: 2.86~3.76)。6个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1.69 (95% CI:1.33~ 2. 27)。无论指名亚种是否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滇川亚种钉螺种群间的欧氏距离均明显低于指 名亚种种群(P<;0.05)。16个肋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86(95% CI:2.56~3, 23);11 个光壳钉螺种群间欧氏距离的中位数为2. 24(95% CI:2.00~2.43),明显低于肋壳钉螺种群间的 欧氏距离(P<0.05)。指名亚种包括广西钉螺种群时γ为0. 265 5 (P<0. 01),不包括时γ为0.256 7(P<0.01),肋壳钉螺种群的γ为0.312 1(P<0.01)。结论 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滇川亚种,肋壳钉螺种群间的形态性状变异大于光壳钉螺。我国大陆分布的肋壳钉螺种群间的表型变异具有明显的空问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数量性状遗传变异信息的可靠性与样本量的关系。方法 从云南大理和湖南岳阳两地区随机抽取钉螺各6 0只,分别对钉螺壳形态数量性状进行测量,计算各数量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CV)、组间变异百分比和多样性指数。结果 CV以外唇缘厚度变异最大,肋壳钉螺达到了2 0 .5 7% ,光壳钉螺为14 .14 % ,其次是次螺层长度,分别12 .98%和11.4 9% ;肋壳钉螺有近四分之三的性状指标CV大于光壳钉螺的,且平均CV9.35 %也大于光壳钉螺的7.83% ;肋壳钉螺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 4 1,高于光壳钉螺的1.2 2 0 ;当样本量<30 ,所得到的遗传变异的结果极不可靠,随着样本量的增加遗传变异信息的可靠性也增加,当样本量>5 5时,所得到的遗传变异的结果趋于稳定。结论 在湖北钉螺形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中,每个钉螺种群以分析不少于5 5个钉螺标本为好。  相似文献   

4.
室内巢湖水对螺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巢湖水对螺卵孵化有无影响。方法产卵季节取光壳钉螺螺卵15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75只,分别置于2个培养皿中,1个培养皿中加巢湖水作实验组,另1个培养皿中加光壳钉螺孳生地高林的水作对照组。另外,取肋壳钉螺螺卵10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50只,分别置于2个培养皿中,其中1个培养皿中加巢湖水作实验组,另1个培养皿中加脱氯水作对照组,室内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中螺卵孵化情况。观察期间每日记录室内温度。结果24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光壳钉螺螺卵孵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1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肋壳钉螺螺卵孵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巢湖水对光壳和肋壳钉螺螺卵孵化率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湖南省3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方法采集赫山光壳、宁乡光壳和南县肋壳未感染钉螺,在23.5~25.0℃室温和日光灯照射下,以20只钉螺为1感染单位(小群感染),用岳阳地区日本血吸虫毛蚴进行人工感染。赫山钉螺分4组,分别按钉螺/毛蚴比为1∶20、1∶20感染3次、1∶40、1∶80进行感染;宁乡钉螺分3组,分别按1∶20感染3次、1∶40、1∶80感染;南县钉螺按1∶20感染;各组每次感染时间均为4 h。另以500只钉螺为一感染单位(大群感染),用同样的方法,按1∶40感染赫山和宁乡光壳钉螺、按1∶20感染南县肋壳钉螺各1组。感染后,将所有大群感染组和1∶40小群感染组、1∶20南县小群感染1组,进行室外模拟现场饲养,其余各组室内饲养。感染45 d后抽样检测,每15 d抽样1次至4个月,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结果室内饲养下,南县肋壳钉螺感染率为92.92%,赫山光壳钉螺(1∶20感染3次组)和宁乡光壳钉螺(1∶80组)感染率分别为0.67%和0.71%,其余各组未发现感染螺。室外饲养环境下,南县肋壳钉螺小群感染和大群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96.07%和92.08%,宁乡光壳钉螺小群感染和大群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0.33%和0.39%,赫山光壳钉螺未发现感染螺。结论赫山和宁乡光壳钉螺对岳阳地区日本血吸虫毛蚴均具有感染性,但感染率明显低于南县肋壳钉螺。  相似文献   

6.
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钉螺能否在巢湖生存繁殖.方法选择巢湖湖区的马尾河口和巢湖闸两处为实验区,巢湖东岸高林山区为对照区,投放无为县江外滩的肋壳钉螺和巢湖东岸高林山区的光壳钉螺,观察钉螺在放养不同时间后的生存繁殖情况.结果1年后,实验区和对照区均有相当数量存活的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螺;研究期间在实验区和对照区均检获了一定数量的光壳钉螺和肋壳钉螺幼螺;产卵期间实验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光壳钉螺存活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产卵期间无论是光壳钉螺还是肋壳钉螺,各实验区雌螺卵巢中所含螺卵数与同一月份对照区同类雌螺卵巢中所含螺卵数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肋壳钉螺、光壳钉螺均能够在巢湖生存繁殖,但光壳钉螺在巢湖的生存状况不及其在高林山区的生存状况理想.  相似文献   

7.
材料和方法 收集全地区钉螺标本、不同外形钉螺分布纵向观察调查资料、血吸虫病流行程度历史调查资料、并归纳统计;钉螺标本以游标尺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整理统计。 结果 1 不同外形钉螺的地理分布 按形态鉴别全区有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全区5县、市167个乡、镇(场)中查到钉螺的有116个(69.5%)。其中,在郎溪、广德、  相似文献   

8.
模拟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条件下钉螺生长繁殖情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在三峡建库后的生态环境下钉螺生长发育情况.方法模拟建坝后的生态环境(淤积洲滩、灌溉沟渠),观察钉螺生长繁殖情况1年.结果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在上述两种环境下均能较好地生长繁殖.年均存活率,肋壳钉螺为74.10%~79.71%,光壳钉螺为82.63%~83.85%;并检出肋壳、光壳幼螺.结论三峡建坝后形成的淤积洲滩和移民点灌溉沟渠,适合光壳、肋壳钉螺生长、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湖北松滋地区湖北钉螺小尺度景观群体的遗传结构。方法 选择T6-17、P101、D11、B14、T4-33和C22等6对微卫星位点对松滋地区10个生境的湖北钉螺群体进行基因扫描,计算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 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 10个钉螺群体经鉴定螺壳分为光壳和肋壳(包括浅肋和深肋),10个群体共检测到141个等位基因,各位点20-34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23.5个;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75,各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并不平衡,且数值差异较大,范围从0.445至3.060。群体的平均Ho范围为0.438-0.698,在光壳的团山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群体的平均He范围为0.589-0.892,在浅肋型的德胜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成对群体间的Fst为-0.01564-0.25247,各群体的PIC为0.528-0.857,显示出高度多态性;AMOVA 分析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占总变异的88.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肋壳的马木口村、横堤村、义兴村三个群体与光壳的马狮子咀村、民主村、土桥村三个群体先聚为一支后,与浅肋的德胜村、木天河村两个群体与光壳的团山村、夹马槽村聚的一支合聚。结论 松滋地区不同景观环境下湖北钉螺呈现不同螺壳形态,尽管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个体间,不同螺壳形态的湖北钉螺群体间并未体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安徽省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的相容性,探索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6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0只.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省日本血吸虫毛蚴进行钉螺群体感染,两组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20和1:40.以相同方法感染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作为对照.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22~24℃温度下饲养90d.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结果 在1:20组和1:40组中,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均未能被日本血吸虫成功感染,而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感染成功.至观察期结束时,无论是自然死亡率还是感染后死亡率,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均显著低于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P<0.05),而后两地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当地钉螺与日本血吸虫不相容可能是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浙江钉螺对不同地区血吸虫毛蚴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浙江省山丘型地区的光壳钉螺对外省及本省异地虫株均不敏感,感染率为0%—2.1%.微肋钉螺对外省湖沼型及本省平原水网型地区嘉善县虫株感染率为1.0%—30.6%;对本省开化县虫株则极为敏感,感染率达22.7%—64.0%.浙江省平原水网型地区嘉兴和嘉善县光壳和肋壳钉螺对外省及本省异地虫株均极敏感,感染率达24.0%—64.6%.浙江省山丘地区钉螺较多,而对外地虫株感染性较低,对外地输入传染源的检测和治疗,可望有较高的防止血吸虫病传播的效率、平原水网地区钉螺少,而对外地虫株极易感,检测和消灭残存钉螺是防止血吸虫病重新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对中国大陆5省不同地区的光壳钉螺进行分析,研究光壳钉螺群问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提取钉螺头足部的基因组DNA,用随机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0.6%硝酸银染色,判别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个螺群的平均遗传相似性为0.7214,平均百分匹配数为0.6809,聚类结果表明可分为3个分类群,云南大理和四川普格的钉螺为第一分类群,福建福清和江苏东台的钉螺为第二分类群,安徽的4个螺群和江苏官兴的钉螺为第三分类群。结论 在我国各地的光壳钉螺螺群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的同时,已发生了较大的遗传变异,聚类结果中螺群的聚类地位和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一致,但江苏东台光壳螺群的聚类地位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云南光壳钉螺在实验室内生存时间。方法在云南省鹤庆县和永胜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钉螺,室内经逸蚴法选择未感染血吸虫的成螺采用泥盘草纸法饲养,观察并比较两地钉螺生存期。结果云南光壳钉螺成螺室内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2.36%、29.11%、13.08%和0.21%,其中鹤庆钉螺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4.66%、38.91%、19.46%和0.45%,永胜钉螺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0.36%、20.55%、7.51%和0。云南光壳钉螺成螺平均生存时间为20.9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0.67个月,其中鹤庆钉螺平均生存时间为22.9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1.63个月,永胜钉螺平均生存时间为19.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8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云南光壳钉螺成螺室内平均生存时间约为20个月,不同产地钉螺生存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者对以钉螺外形和齿舌作为钉螺分类的依据有分歧意见。为此,我们采集平果、东兰、都安和宾阳4个县残存的活螺80只,分别测量其长度、宽度及螺层数,并解剖分离出完整的齿舌带,在高倍镜下逐行观察并记录每横列上全部齿舌的齿数,列出公式,统计出各自所占的百分数,从而了解其是否有规律性,并对广西四个县和四川彭县的钉螺各  相似文献   

15.
湖北与云南两省钉螺酯酶同工酶酶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对湖北阳新、江陵两地的肋壳钉螺和云南大理,楚雄、丽江三地的光壳钉螺进行了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五地钉螺共分离出12条酶带,其中湖北两地的肋壳钉螺共分离出9条酶带,而云南三地的光壳钉螺共分离出11条酶带。两省钉螺的酶谱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为7条酶带的性质不同和1条酶带的染色深浅不同。云南省三地的光壳钉螺的酶谱间仅略有不同,而湖北省两地的肋壳钉螺的酶谱则基本相同。因此认为,钉螺酯酶同工酶酶谱的特征能较好地反映钉螺属内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对今后研究钉螺的遗传距离,从而定量分析钉螺属内的亲缘关系,并为钉螺的分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西两地理株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 oxidase Ⅰ,CO Ⅰ)基因的差异性,探讨广西钉螺与周边邻近4省钉螺的亲缘关系.方法 采集广西靖西有肋、横县光壳钉螺,提取DNA,PCR扩增CO Ⅰ基因并测序.登录GenBank检索出云南大理、四川绵竹、湖南岳阳、湖北汉阳4地钉螺的CO Ⅰ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钉螺生长繁殖模拟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三峡水库建成后是否适宜钉螺生长繁殖.方法选择库区江津和万州2点,模拟三峡成库后的灌溉区和淤积区类似条件,投放湖北肋壳钉螺和四川光壳钉螺,逐月观察1年钉螺的成活、交配、孵化幼螺情况,同时设立现时环境的对照区.结果两试验点淤积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活率仅少数月份在50%以下,多数月份在80%左右;各试验区发现钉螺交配数量以3~6月为多,同时发现活幼螺.结论三峡建坝后,库区适宜钉螺生长、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湖北钉螺及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差异。方法 以螺软体组织制备粗制酶液,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肋壳钉螺、光壳钉螺和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结果 光壳钉螺、肋壳钉螺、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值分别为(25.72 ± 2.27)、(14.56 ± 1.24) U/mL和(13.72 ± 1.06) U/mL,光壳钉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值高于肋壳钉螺(q = 21.46,P < 0.05)及中华圆田螺(q = 12.00,P < 0.05),中华圆田螺与肋壳钉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1.62,P > 0.05)。结论 湖北钉螺及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存在差异,可能与螺的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上、下游湖北钉螺核糖体DNA第2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的遗传变异。方法采集三峡库区上游四川、云南及下游安徽、湖北4省8地(市)钉螺,提取其基因组DNA,PCR特异性扩增rDNA ITS2基因并测序,ClustalX(1.81)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MEGA(3.1)软件Kimura2-parameter法计算遗传距离,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和最小进化法(ME)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上游与下游不同地域株钉螺间ITS2基因差异约为11%,下游地区的肋壳与光壳钉螺ITS2基因差异约为3.8%,上游螺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13,下游螺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017,上游与下游螺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33~0.041之间。2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一致,分为2大支,上游的云南和四川地理株形成一支系,下游的湖北、安徽地理株形成另一支系,既有肋壳钉螺又有光壳钉螺。结论上、下游地理株湖北钉螺间ITS2基因遗传差异较显著,但下游肋壳和光壳钉螺ITS2基因遗传变异小,表明地域距离和生态环境对湖北钉螺的遗传变异影响较大,不能以钉螺纵肋表型的有无作为钉螺种株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湖北肋壳钉螺与云南大理光壳钉螺的外形有显著差异,交互感染实验结果也有差异。郭源华等(1963)认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组。刘月英等(1974)将它们列为“湖北钉螺”与“光钉螺”两个独立的种,1979年又改为“钉螺指名亚种”与“钉螺滇川亚种”。本文用从它们逸出的尾蚴对实验感染小鼠的致病力及虫体在鼠体内发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