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螺旋X-CT三维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螺旋X-CT图像三维重建系统,进行颌骨的三维形态、骨量、密度分析和手术设计,由此制定种植外科手术计划,实现CT三维成像在口腔种植的手术仿真及导航。方法将螺旋X-CT成像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原理和三维可视化原理相结合,利用口腔X线Cr序列切片,重构三维实体并获得多平面重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计算颌骨的骨密度,进行种植动态模拟设计,建立牙种植导航系统。结果该成像技术对种植的颌骨牙槽骨高度、宽度、形状、骨缺损的准确位置、骨质的密度、骨皮质和骨松质的比例、下颌管的走行、切牙管的位置和大小、颏孔的位置、鼻腔底和上颌窦底的位置和形态等重要结构均能得到良好显示。为人工牙种植术前的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放射学的颌骨评估基础,建立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r图像三维重建口腔虚拟种植导航系统,指导了临床口腔种植体定位设计。结论螺旋X-CT三维成像技术在口腔种植定位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手术的准确性,种植手术的风险大大减少,达到了牙种植体的智能设计与智能种植,提高牙种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上颌后牙区缺失牙患者行颌面部螺旋CT平扫后进行多平面重建及Dentascan软件成像,分别在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上对缺牙区可用骨的高度、宽度及骨密度值测量.结果:在多平面重建的CT图像上测量结果与Dentascan软件成像测量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准确地评估剩余牙槽嵴骨量及骨质情况,对上颌后牙区牙种植术前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颌前牙区不同骨条件种植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四例上颌前牙区不同骨条件下种植方式的选择方法,探讨上颌前牙区骨量对选择种植修复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四例上颌前牙区不同骨条件的患者.对上颌前牙区骨量无缺损的患者,行即刻拔牙同期植入种植体技术;对上颌前牙区唇侧骨板部分缺损的患者,行即刻拔牙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应用GBR技术诱导成骨;对上颌前牙区骨厚度为3mm的患者,行骨劈开后同期植入种植体技术;对上颌前牙区骨厚度约1mm的患者,一期行异体骨骨增量技术,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四例患者术后种植体愈合良好,修复治疗后对修复效果均满意.讨论:上前牙缺失的患者,缺牙区牙槽嵴往往较窄,常规备孔植入种植体的方法通常比较困难,而且患者对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效果要求较高,因此,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是影响种植体的骨结合及最终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细致的术前设计、术中操作和修复设计,可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种植外科定位模板的制作及计算机断层(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的分析,便于牙种植体的精确植入及其美学修复。方法选择20例牙列缺损患者,制取上下颌印模,灌注超硬石膏。在石膏模型上根据邻牙及咬合关系制作种植外科定位模板,患者佩戴模板进行CT扫描,利用自主开发的牙颌种植辅助诊断系统V5.4软件对CT数据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 CT影像可以清晰地获得受植区颌骨的三维解剖结构,并能精确地测量受植区骨组织颊(唇)舌向宽度、牙槽嵴顶到下牙槽神经管上壁或上颌窦底的高度、受植区的软组织厚度;还可以测量前牙区理想的种植方向与牙槽嵴方向的差异。植入的种植体位置和方向佳,无术后并发症,且后期修复效果较好。结论种植外科定位模板的CT影像分析可以准确了解种植区骨质,对选择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及其评估后期的种植修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骨量测定方法在上颌骨骨量测定中的应用价值,为上颌骨牙种植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手工直接测量(DM)法、螺旋CT测量法、X线曲面体层(OP)测量法对15副头颅标本的牙槽骨高度、宽度进行测量,比较研究螺旋CT与OP骨高度值及骨宽度值的失真率;并在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上对上颌窦底壁、上颌唇(颊)侧骨板的骨质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显示上颌骨骨质内部结构和表面形貌,测量缺牙区骨量以及与邻牙、上颌窦等的距离等方面优于DM法和OP法。结论:螺旋CT对上颌骨牙种植术的骨量测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牙槽嵴扩张技术在上颌牙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9例牙槽嵴骨量不足的上颌牙种植采用骨扩张器Condenser进行牙槽嵴扩张。根椐不同的缺牙位置,植入与天然牙根直径相当的种植体,以满足患者功能与美学的需要。结果 在49例患者牙槽嵴骨量不足的缺牙区,植入了86枚种植体。术前患者上颌前牙区牙槽嵴宽度平均为3~5·1 mm,术后牙槽嵴宽度平均增加3·3~5·4 mm;术前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平均为6~ 10 mm,术后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2~7 mm;种植体均获得初始稳定性;术后6月,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牙槽骨形成了紧密的骨性结合骨,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进行2期修复。结论 ERE技术适用于上颌牙槽骨扩张,可达到功能与美学的要求,方法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Onlay植骨技术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82例行种植修复术的患者,根据术前评估,给予患者合理的Onlay植骨技术及牙种植修复手术方案。观察患者植骨期间牙槽嵴骨量变化及美学指标变化情况,记录牙种植体存活率。结果:Onlay植骨术后3个月末牙槽嵴水平向骨量(7.84±0.42)mm、牙槽嵴垂直向骨量(11.65±0.85)mm和术后6个月末牙槽嵴水平向骨量(7.15±0.60)mm、牙槽嵴垂直向骨量(10.86±0.63)mm均显著高于植骨前骨量,P=0.035、0.039、0.035、0.040;牙种植修复术后3个月末PES(7.48±1.36)分、WES(7.56±1.09)分和术后6个月末PES(7.78±1.42)分、WES(7.82±1.51)分均显著高于术前评分水平,P=0.040、0.043、0.038、0.032;Onlay植骨术后,骨组织美观丰满,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坏死,种植体存活率高。结论:将Onlay植骨技术应用于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中,可显著改善种植区骨量不足的问题,骨愈合情况良好,种植体存活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建立基于CT图像三维重建系统进行颌骨的三维形态、骨量、密度分析和手术设计,最大限度利用牙槽骨骨量且考虑生物力学原理,指导种植手术,提高种植成功率.方法:通过CT采集原始图像数据进行图像二维成像生成全景片、三维数据采样、图像预处理、边缘提取和轮廓跟踪、三维建模及平面拟合、造型显示和交互设计形成三维立体颌骨图像,进行种植动态模拟设计,建立牙种植导航系统.结果:该定位系统对种植的颌骨牙槽骨高度、宽度、形状、骨缺损的准确位置、骨质的密度、骨皮质和骨松质的比例、下颌管的走行、切牙管的位置和大小、颏孔的位置、鼻腔底和上颌窦底的位置和形态等重要结构均能得到良好显示.为人工牙种植术前的手术方案设计提供放射学的颌骨评估基础,建立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T图像三维重建口腔虚拟种植导航系统,指导了临床口腔种植体定位设计,大大提高了种植牙手术成功率.结论:基于CT技术三维重建的导航牙种植快速定位系统,极大地提高手术的准确性,种植手术的风险大大减少,达到了牙种植体的智能设计与智能种植,提高牙种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无牙颌下颌后牙区颌骨及下颌管走行的解剖特点,为该区进行牙种植术设计时提供解剖参考,避免损伤下齿槽神经。方法对24例下颌无牙颌的下颌骨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从颏孔区开始,每隔5mm截取侧横断面,用mimics8.1软件测量管嵴距、下颌管外缘到颊舌骨板的距离、牙槽嵴宽度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牙颌下颌管到颊侧骨板的距离从颏孔区至颏孔后20mm逐渐增大,到舌侧骨板的距离逐渐减小;牙槽嵴宽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宽,由下向上逐渐减小。结论无牙颌下颌后牙区牙种植术中,种植体根方略侧向颊侧骨板可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小于4 mm的牙槽嵴种植外科方案。方法 回顾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上颌窦提升术病例,测量患者CBCT,归纳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小于4 mm时的种植外科方案。对4 mm≤RBH <10 mm和RBH <4 mm的种植体脱落率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种植体409颗,其中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小于4mm的种植体127颗。根据牙槽嵴特征将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小于4 mm的牙槽嵴种植外科方案归纳为A、B1、B2、C四类,术后1~5年种植体累计脱落率为4.72%,总计发生各类并发症19例。结论将上颌后牙区牙槽嵴特征与对应外科方案归纳成图表,为RBH小于4 mm牙槽嵴的种植外科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慧杰  高莺 《口腔医学》2021,41(12):1148-1152
上颌中切牙缺失后常伴随唇侧骨壁吸收,造成唇腭向牙槽嵴宽度减少,出于前牙区美学修复的考量,种植位点常偏腭侧。鼻腭管(nasopalatine canal, NPC)在解剖位置上紧邻上颌中切牙种植位点,造成术中植体可能进入NPC,伴随腭部感觉异常和(或)种植体非骨结合,甚至发生种植体脱落。NPC穿孔作为上颌中切牙种植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不仅降低种植术成功率,还引起患者负面心理情绪。故本文就上颌美学区种植NPC穿孔的发生率、影响NPC穿孔相关因素、临床检查及诊断、预防措施及临床治疗方法等作一综述,为美学区种植避免NPC穿孔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即刻种植术后可能影响上颌牙槽嵴改建的因素。方法:共80例接受上颌即刻种植的患者,在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拔牙后即刻植入80枚种植体。检查并记录如下数据:1种植体表面距颊侧牙槽嵴外侧骨板的距离;2种植体颊侧水平骨缺损距离;3种植体颊侧垂直缺损距离。并于术后4个月行二期手术时复查上述数据。依据以下3个原则进行分析:颊侧牙槽骨厚度;缺牙位置;是否因牙周病拔牙。结果:当颊侧骨板较厚时,牙槽嵴吸收量较少。前磨牙区域牙槽嵴吸收量较少。结论:颊侧骨板的厚度及缺牙位置均有可能影响术后牙槽嵴的改建。在行即刻种植术时,临床医师必须密切关注种植体颊侧骨板的厚度,水平缺损的宽度等条件。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联合定位模板在多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联合定位模板在多牙种植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上下颌拟同时进行多牙种植修复的患者,术前制作定位模板,采用螺旋CT进行定位测量,分别测量拟种植区与重要解剖结构(上颌窦及下颌神经管)的距离,按照测量结果选择种植体直径和长度。完成种植后,曲面断层片观察种植效果。结果:螺旋CT图像可从多个层面观察术区。可清晰地显示窦腔、神经管及术区的三维立体结构,有利于种植区域及种植体规格的选择。结论:螺旋CT联合模板在多牙种植术中定位精确性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螺旋CT检查不同区域颌骨骨密度并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相比较,观察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例接受种植修复患者,术前行颌骨CT扫描检测缺牙区骨密度,术中记录种植体植入扭矩并通过动度测量仪测量植入后种植体动度,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0例患者共植入39颗种植体,按照解剖区域分为下颌前牙区、下颌后牙区、上颌前牙区、上颌后牙区,各部位的平均骨密度为:776.66 Hu、746.72 Hu、431.68 Hu、193.28 Hu;平均植入扭力为:33.56 Ncm、30.80 Ncm、27.66 Ncm、25.50 Ncm;平均动度为:75.61、70.85、67.96、58.59。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缺牙区域中牙槽骨骨密度、种植术后扭力以及种植体动度测量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三组不同数据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通过术前CT扫描检测骨密度可以有效地预测术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从而有可能提高种植成功率,减少失败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膜引导骨再生术(GBR)在前牙区种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前牙缺失患者按照牙槽骨唇舌向厚度不同分为两组,A组12例,牙槽嵴唇舌向厚度〈6 mm,行GBR+牙种植术,B组10例,唇舌侧牙槽嵴厚度〉6 mm,行牙种植术,通过临床和放射学检查对比分析种植术后半年、种植体负载1年后的牙槽骨的厚度及高度变化。结果:种植术后半年A组患者牙槽嵴唇舌向宽度较术前明显增宽(P〈0.05),种植体负载1年后,A组患者与B组患者牙槽骨唇舌向及垂直向均有少量吸收,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前牙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患者同期行GBR和种植体植入术效果好,可很好地解决骨组织不足的问题,可拓宽前牙区种植术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到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上的方法。方法:上颌后部缺牙间隙上方有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种植修复患者8例,平均年龄46.38±12.84岁。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缺牙区树脂模型,做模型手术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定位在骨嵴和骨突内,制作手术导板,实施种植导航手术。结果:术后CT显示种植体植入位置与模型手术相符,种植体尖端2~5mm长度进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尖端大部分包裹在上颌窦底壁骨嵴内,少部分侧面突入上颌窦腔内,初期稳定性好,上颌窦底粘膜完整。讨论:选择基底部宽度大于5mm、近中或远中斜面与种植体长轴夹角小于70°骨嵴和骨突术中更安全;特殊切割刃设计的上颌窦底开孔钻能使上颌窦粘膜从骨嵴或骨突斜面上向侧方完整地提升。结论:导航手术能为存在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的牙槽骨萎缩患者提供可靠的可用骨高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一例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伴颌间距离严重不足的种植修复病例报告分析,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本病例先行其他牙的咬合重建抬高部分咬合,咬合重建后颌间距离依旧不足,进而在种植位点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及骨增量手术,为后期种植体的植入创造周围骨包绕的稳定条件,8个月后再行第二次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骨下深部植入锥度固位短种植体,复诊显示骨结合良好,永久修复2年后复诊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分析认为在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及颌间距离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先行上颌窦底提升及骨增量,创造延期种植时种植体周围骨包绕的稳定条件,第二次种植时再进行上颌窦底提升及短种植体深部植入,进而为后期修复创造足够的修复空间来完成最终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段式CDIC锥状螺旋种植体前牙区种植即刻修复中的美学设计方法。方法:采用CDIC一段式锥状螺旋种植体植入前牙缺失区,术后5日内完成金属烤瓷冠修复,术后6月、12月随访,记录随访结果。结果:126枚牙种植体随访6-12月,记录修复体与种植体的稳固程度、种植体颈部牙龈及牙周组织的健康情况。结论:一段式CDIC锥状螺旋种植体前牙区种植即刻修复中,采用适宜的种植体基桩修磨方法,选择化学稳定性高的冠修复材料,可以取得较好的美学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长期缺牙或者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易致颌骨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由于特殊解剖结构因素,其种植外科手术常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而颌骨曲面断层片由于拍摄角度、放大倍率的因素,常会发生误读与误判颌骨情况。本研究旨在利用锥形束状CT对颌骨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对术区进行准确定位,分析可利用的骨量,确定手术方案。方法:针对拟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且伴骨高度不足的患者,在术前利用CBCT影像诊断系统对其口腔上下颌骨进行扫描并MPR多平面重建,测量并分析术区颌骨高度及宽度,颌骨的骨质密度情况。结果:CBCT图像清晰直观,测量精准,可在术前就能预判颌骨情况,选择短种植体还是上颌窦提升术,内提升还是外提升。讨论与结论:CBCT宜作为上颌后牙区伴骨高度不足种植治疗的常规术前检查,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上颌前牙区因外伤、残根、或牙周炎致过松动牙拔除后行即刻种植,骨缺损部位行植骨手术,共植入种植体62枚,植入3-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最终完成修复体制作。结果:本组共62枚种植体,61枚术后无明显并发症,1枚于术后4周失败拔除。修复完成后观察1-6年,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取得较好的美学效果。结论:在上颌前牙区行即刻种植术有利于软硬组织保存,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