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0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接受手术后分析其病理形态学,观察肿瘤大小、细胞核异性型和核分裂相,并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分型。检测肿瘤组织CD117和CD34免疫学表型。结果 本组10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阳性表达93例(90.3%),CD34阳性表达69例(70.0%),不同部位GISTs其CD117和CD34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良性肿瘤患者的三年无病生存率显著地高于恶性肿瘤(P〈0.05)。结论 CD34和CD117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s。基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以及核分裂相等的组织形态学分型可作为诊断恶性GISTs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51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及抗体CD117、CD34、Vimentin、S-100、Syn、NSE、SMA、AC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1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27例,上皮样细胞型9例,混合型15例.良性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27例.瘤细胞CD117、CD34和Vimentin多为弥漫性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0%、72.5%和100.0%;部分病例SMA、ACT、S-100、SY-N、NSE呈局灶性阳性.结论本组病例组织形态变化多样,有些特征容易误诊为其他肿瘤.免疫组化CD117(c-kit蛋白)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诊断时主要是同消化道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依据肿瘤生长的大小、细胞核异形性及核分裂相活性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恶性度高的肿瘤往往伴有明显的出血及坏死.  相似文献   

3.
黄海  王仆  刘岩雪  战忠利  梁寒 《肿瘤》2006,26(10):927-929,94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恶性程度指标。方法:用CD117、CD34、SMA、S-100、ki67五种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确诊99例胃间质瘤,并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胃间质瘤,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9%、74.7%、SMA、S-100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5.2%、5.1%,ki67标记指数为5.1%。潜在恶性52例,恶性47例,平均随访期为5年,各组之间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因素分析瘤体大小,恶性程度。核分裂象,完整切除均与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只有完整切除为决定生存率有意义指标。结论:胃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瘤体直径大于5cm,核分裂象大于5/50HPF可作为高度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9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96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和S 10 0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 79.2 % (76 / 96 )、CD34为 5 8.3% (5 6 / 96 )、SMA为 35 .4 % (34/ 96 )、S 10 0为 9.4 % (9/ 96 )。良性 2 3例 ,恶性 73例。恶性组病例中 ,首次手术中切除大网膜 39例 ,未切除大网膜 34例 ,转移复发率分别为 5 .1%和 2 6 .5 % (P <0 .0 5 ) ;手术切除肠管断端距肿瘤 >5cm 4 6例 ,≤ 5cm 2 7例 ,转移复发率分别为 6 .5 %和 2 9.6 % (P <0 .0 5 )。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1.5 %和 5 7.3%。结论 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准确率。采用合理的首次手术治疗及大网膜预防性切除可减少胃肠道间质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5.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临床分布特点方法:选用35例临床资料完整、病理诊断准确的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117、CD34、SMA、S-100、NSE)结果:35例GISTs恶性(包括潜在恶性)达85.0%以上;组织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23例(65.7%),上皮样细胞7例(20.0%),混合型5例(14.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 74.3%(26/35例)、CD34 68.6%(24/35例)、NSE65.7%(23/35例)、S-100 31.4%(11/35例)、SMA 48.6%、(17/35例);向神经分化13例,向平滑肌分化5例,双向分化12例,未分化5例.结果: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起互补作用并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CD117的表达。结果 100例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96.0%(96/100),其中胃阳性率为96.9%(63/65),小肠阳性率为96.4%(27/28),腹膜后阳性率为85.7%(6/7);良性间质瘤阳性率为96.4%(80/83),交界性阳性率为91.7%(11/12),恶性阳性率为100.0%(5/5),CD117表达在不同部位间及不同生物学行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特异性较高的抗体,在与胃肠道平滑肌肿瘤、雪旺氏肿瘤的鉴别诊断上也具有较高的价值;CD117的表达与间质瘤分布部位及良、恶性无关,不能作为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组织分型。[方法]采用微波修复抗原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D34、CD117、vimentin、desmin、SMA、MSA、S-100蛋白、NSE、NF的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34例GIST中良性11例、恶性11例及交界性12例。免疫组化染色证实: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34例)和82.4%(28例),vimentin、desmin、SMA、MSA、S-100蛋白、NSE及NF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52.9%(18例)、26.5%(9例)、29.4%(10例)、20.6%(7例)、32.4%(11例)、20.6%(7例)、38.2%(13例)。随访11例恶性组中有3例复发,5例死亡,其平均核分裂数13个/10HPF。[结论]GIST为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最常见间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免疫组化证实仅有部分肿瘤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或双向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意义,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近8年收治的1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状况及CD117、CD34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4例共行手术11次.结直肠间质瘤以梭形细胞为主占92.3%,CD117阳性率占92.33%,CD34阳性率占77.0%.13例患者皆无淋巴转移.肿瘤体积10cm以上,核分裂>5/50 HPF 6例,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2例膀胱及大网膜转移.结论结直肠恶性间质瘤体积>10cm.核分裂>5/50 HPF是远处转移的信号.采用合理的首次治疗,肿瘤完整切除及预防性大网膜切除是治疗结直肠恶性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理学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91例GIST进行CD117、CD34、SMA、S-100、Ki-67的标记,应用SPSS12.0软件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出血、坏死、间质黏液、核分裂象及Ki-67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1例GISTCD117、CD34SMA、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80.21%、73.63%、34.07%、7.69%,肿瘤大小、核分裂象、Ki-67的表达与预后差异有显著相关性,出血、坏死、间质黏液、CD117的表达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Ki-67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Ki-67的表达相对于核分裂象在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是一个更为准确的指标,Flecther分级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分级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Ki -67和cyclinD 1蛋白表达的检测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良恶性判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41例GISTs组织中Ki -67和cyclin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41例GISTs分为良性组(6例)、交界组(13例)和恶性组(2 2例) ,良性组、交界组与恶性组GISTs的Ki- 67标记指数分别为(8.5±3 .9) %、(16.8±8.6) %和(2 1.8%±8.3 ) % ,3组Ki 67标记指数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 1) ;Ki- 67标记指数与核分裂像数目、肿瘤直径及肿瘤坏死有关。良性组、交界组与恶性组GISTs的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 (1/6)、5 3 .8% (7/13 )和68.2 % (15 /2 2 ) ,3个组cyclinD 1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且良性组与交界组以及良性组与恶性组间cyclinD1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但交界组和恶性组cyclinD1阳性表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cyclinD 1阳性表达率与核分裂象数目有关,而与肿瘤直径及肿瘤坏死无关。结论 Ki- 67和cyclinD1蛋白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判断的有价值参考指标,结合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综合分析,更能准确客观地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胃肠道和胃肠外腹腔内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和平滑肌肉瘤24例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和S100,获得19例GIST。结果:19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肿瘤的79.2%(19/24)。抗体表达情况:CD11794.7%(18/19)、CD3463.2%(12/19)、Vimentin100%(19/19)、SMA15.8%(3/19)阳性和S100表达全部阴性。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SMA和S100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细胞密集、明显核异形、肿瘤性坏死以及核分裂数>5/50HP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5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和CD34等6种抗体,通过贫疫组化S-P法对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确诊54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本组GIST共54例,发病年龄为32-75岁,中位年龄54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及发现腹部包块等。大体形态上GISTs肿块可单发或多发,体积大小不等,可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镜下GISTs瘤细胞形态主要为梭形和上皮样形,大部分梭形瘤细胞排列呈束状或交织状,灶性可呈车辐状、栅栏状及围绕血管呈器官样排列。本研究54例肿瘤中梭形细胞型28例(51.8%),上皮样细胞型9例〈16.7%),混合型17例(31.5%)。38例(70.3%)出现交叉束状排列,30例(55.6%)出现弥漫片状或巢状排列,18例(33.3%)出现栅栏状排列,16例(29.6%)围绕血管呈器官样,31例(57.4%)同时具有多种排列结构。免疫组化显示54例GIST中CD117阳性表达率为92.6%,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7.8%;Aetin与S-100阳性瘤细胞大部分为散在或小灶状分布,De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GIST多发于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结构多样;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0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等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间质瘤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9·82岁(27~80岁)。发生部位:胃8例(40%),小肠4例(20%),大肠2例(10%),食管1例(5%),肠系膜4例(20%),大网膜1例(5%)。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19/20),75%(15/20),100%(20/20),40%(8/20),5%(1/20)及25%(5/20)。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良性3例(3/20),潜在恶性4例(4/20),恶性13例(13/20)。恶性间质瘤中的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比良性和低度恶性者常见(P<0·05)。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排列多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组化证实部分GIST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单向或双向分化特征。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组织Ezrin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Ezrin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7例浸润性乳腺癌和41例乳腺良性增生中,Ezrin、ER、PR、c-erbB-2、MMP-2及MMP-9的表达。结果:Ezrin在91.89%(34/37)的乳腺良性增生中表达于导管腔缘上皮顶膜,在细胞质内无表达;在76.99%(87/113)的乳腺癌组织中,Ezrin表现为细胞质中弥散表达,未见顶膜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乳腺癌组织中,Ezrin表达与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基质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16、0.002、0.036、0.007和0.002;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ER、PR、c-erbB-2、肿瘤细胞中MMP-2及MMP-9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zrin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有明显不同的亚细胞定位,其表达情况对乳腺病变性质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高表达Ezrin的乳腺癌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在乳腺癌组织中检测Ezrin的表达能为患者的预后和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117和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和CD34在46例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和24例真性平滑肌瘤(对照组)中的表达,并观察GISTs的病理学特征。结果: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在光镜下主要由数量不等的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束状或巢状排列,两种细胞可按不同比例混合性或单一性组成肿瘤的实体。CISTs组织中CD117、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4.8%,对照组真性平滑肌瘤组织中CD117和CD34均:无表达。GISTs主要发生在胃(52,2%,24/46)和小肠(26.1%,12/46)。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GISTs比较特异性的抗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和Ki67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卵巢原发性上皮性癌、2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20例卵巢良性腺瘤组织中FHIT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卵巢上皮性癌中FHIT蛋白阳性率为65%(26/40),明显低于交界性肿瘤95%(19/20)和良性肿瘤100%(20/20),P值分别为0·012和0·002;而Ki67蛋白阳性率为65%(26/40),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0(0/20)、良性肿瘤0(0/20),P值均为0·000。卵巢癌中浆液性癌FHIT蛋白表达率低于非浆液性癌(P=0.000),FHIT蛋白表达率与细胞分化程度(P=0·007)、FIGO分期(P=0·048)及淋巴结转移(P=0·018)相关,与术后残留灶大小(P=0·347)无关。卵巢癌中Ki67蛋白表达率与FIGO分期(P=0·007)、细胞分化程度(P=0·048)及淋巴结转移情况(P=0·041)相关,与病理类型(P=0·273)及残留灶大小(P=0·219)无关。卵巢癌中FHIT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43,P=0·015。结论:FHIT基因表达下降,可能与卵巢癌发生和发展有关;联合检测FHIT和Ki67表达情况可能有助于判断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13例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8例于术中发现间质瘤病变,其余5例术后病检偶然发现,所有间质瘤均发现存在于胃,直径0.3~2.2 cm,术后均证实为梭型细胞间质瘤,DOG1阳性13例,CD117阳性13例,CD34阳性12例,核分裂计数均<5个/50HPF,均为低度或极低度危险性间质瘤,通过随访发现其中5例病人因食管癌远处转移死亡,1例复发,其余均健在。结论: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并不少见;并发的胃肠间质瘤多为早期病灶,恶性程度低,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仔细的病理检查是发现小间质瘤最可靠的方法;术中完整切除间质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预后主要取决于食管癌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s)蛋白表达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ar,VEGF)和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关系,探讨其在人脑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Ang-1、Ang-2和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并以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计数来判定MVD。结果:42例人脑胶质瘤中,Ang-1+肿瘤的MVD比Ang-1-肿瘤高,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Ang-2-和Ang-2+平均MVD分别是27·67和49·63,Ang-2+肿瘤MVD显著高于Ang-2-肿瘤,P=0·000。VEGF阳性表达时,Ang-2+肿瘤平均MVD显著高于Ang-2-肿瘤,分别为56·00和36·75,P=0·001;而VEGF阴性组中,Ang-2+肿瘤平均MVD与Ang-2-肿瘤几乎相等,分别为53·17和47·36,P=0·109。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增加,Ang-1和Ang-2阳性表达率均升高,但Ang-2升高更明显,不同级别间Ang-2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ng-2高表达与人脑胶质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Ang-2可以作为评价胶质瘤血管生成及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VEGF存在时,Ang-2过表达可促使肿瘤血管生成。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9):1472-14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