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可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或疼痛部位不典型,亦可出现脑循环障碍、类似急腹症、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症状性心动过缓等表现,且再发性心肌梗死及多器官衰竭的较多见。在重视其诊断治疗的同时,亦应做好二级预防工作。本文结合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介绍诊断、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老年人AMI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由于老年患者常表现出非典型症状而被忽视甚至延误治疗,增加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分析老年人AMI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及时诊治老年AMI,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与同期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中老年人心梗以下壁为多见,复发性心梗尤多.总之,对老年患者我们不能局限于症状的诊断和处理,尤其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的高危患者应做进一步动态观察分析,早期行筛选检查,了解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动态改变情况,并对治疗效果做精确分析,及时查明病因,避免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患急性心肌梗死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老年人急性心急梗死症状不典型,且死亡率高,本文对95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按不同的年龄段将16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分为三组,在致危因素、合并症、发病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0岁以上老年人比较年轻的病人有更多的致危因素和合并症,最主要的为高血压、糖尿病及肺部感染等。初发症状多无典型胸痛,而仅表现为气短胸闷、意识障碍、消化道症状或为心肌梗死并发症的相应症状。心电图上表现为无Q波心肌梗死和多部位心肌梗死也较为常见。老年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高于较年轻病人。结论 70岁以上老年人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无Q波及多部位心肌梗死较为多见,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程云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958-2959
目的 探讨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32例患者中,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导致误诊达37.50%,虽经积极治疗,病死率仍高,共4例,占12.50%.结论 对老年患者要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并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李先伦 《中国保健》2007,15(10):18-19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症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8例农村老年人AMI患者.结果农村老年AMI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条件不足、误诊误治率高、治疗预后和预防差、病死率高达20.8%、梗死复发率高达28%.结论对农村老年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治病意识疑有AMI症状者要及时检查确诊,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经常呈非典型胸痛症状,表现为无胸痛或异位疼痛等不典型症状,且合并症多,临床上易被忽视。早期诊断及识别并发症,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现对浙江省人民医院近5年收治的48例,年龄>60周岁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进行研究,并对影响因素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为AMI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y organ failure,MOF)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老年AMI合并MOF的临床特点。老年AMI合并MOF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突出,血常规、X线等辅助检查结果明显,其存活率与合并基础疾病、梗死部位以及衰竭器官等密切相关,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2月—2013年02月期间入我院诊治的26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的不典型的表现包括突发的肩痛、上腹痛、牙痛或突然出现心衰、心律失常、休克、晕厥昏迷等;确诊后给予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有效22例,无效死亡4例,死亡率15.4%。结论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多因未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就医晚,误诊率高,从而失去了溶栓治疗的时机。加强对这类隐匿性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和学习,是提高确诊率,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无胸痛或疼痛部位变异或以其他症状为突出表现或无典型心电图改变的急性心梗。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误治或漏诊。为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分诊救治和护理,现将4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无胸痛或疼痛部位变异或以其他症状为突出表现或无典型心电图改变的急性心梗。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误治或漏诊。为使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分诊救治和护理,现将4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DM)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一旦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AMI),其病情发展尤甚严重,预后差,临床死亡率增高.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高,且不少病例呈无痛型,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死亡率亦明显不同于非糖尿病的心肌梗死的患者,其病死率高于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有关.本文对52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与360例非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对照,将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老年患者不典型心肌梗死症状进行探讨,并对其治疗效果开展分析.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选取到本院就治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患者,共计48例.对其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式分析.结果:在患者首次发生的症状类型中,按照由人数高到低进行排列.顺序依次为休克以及心力衰竭,咳嗽以及呼吸困难,心慌气短三大类型.在治疗效果方面,治愈以及出现好转有37例,存在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有5例(10.42%),治疗后无效死亡共计6例.结论:临床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应慎重诊断,了解患者的病史,实施心电图检查,明确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对象患者,减少误诊漏诊现象,提升治疗效果,避免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并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ACVD)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性。方法对358例ACVD患者中36例合并AMI者作头颅CT,或MRI、EKG及心肌酶谱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CVD并AMI患者与单纯ACVD患者相比,心电图异常率及死亡率高,更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结论ACVD与AMI有共同的病理基础,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两病并发时预后极差,AVCD患者需加强心脏功能监护,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另一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云梅 《中国保健》2008,16(10):321-32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通过针对临床各阶段的有效护理,尽可能减少心肌耗氧量,是根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青年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临床表现极其特点。方法:对本院2018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32例AMI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及其临床特点。结果:AMI患者的年龄均小于40岁,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并发症相对较少,住院病死率控制效果好,超声心动图表现无心腔大小变化,且心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AMI的年轻患者其心脏功能和结构改变并不明显,可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的致病原因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中青年病例的危险因素、临床及生化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并与同期住院的129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中青年吸烟、酗酒的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冠脉造影示中青年组单支病变组居多,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P〈O.01)。两组患者溶栓组并发症多于PCI组(P〈0.01)。中青年组预后好于老年组。中青年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与老年人不同,防治重心不同。PCI治疗是安全可靠的方法。中青年有危险因素者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共454例,其中合并RBBB者43例(RBBB组),其余411例为非RBBB组。观察两组梗死相关动脉。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临床特点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RBBB发生率为9.47%。RBBB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近端。与非RBB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BBB组CK、CK-MB峰值明显高于非RBBB组,P〈O.05;RBBB组Killip分级明显高于非RBBB组,P〈0.05;RBBB组LVEF明显低于非RBBB组,P〈0.05;RBBB组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RBBB组(P〈0.05);RBBB组中女性、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RBBB组。结论AMI患者出现RBBB多提示为前降支近端闭塞。女性、糖尿病、前壁及多壁心肌梗死与RBBB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此类患者梗死范围大,病情重。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院内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4~5年预后情况。方法 经过一定纳排标准收入4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61人,非糖尿病组259人,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病情资料、短期转归及长期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年龄偏大(65.65±11.33 vs.63.30±15.34)、男性比例偏低(64.59% vs.79.92%)、合并高血压病比例(64.60% vs.53.28%)和高脂血症比例(42.24% vs.26.25%)等偏高;三支病变比例(59.29% vs.40.83%)和建议冠脉旁路移植术者(11.11% vs.5.31%)比例偏高;短期转归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50.67% vs.27.72%)和全因死亡率(20.00% vs.9.90%)均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病变范围和程度的严重性以及长期预后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