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变化及二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5例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和45例绝经前妇女(对照组)的颈动脉IMT、粥样斑块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vasodilation,FMD),分析其变化.结果 子宫切除后绝经组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肱动脉FM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FMD损伤,从而引起颈动脉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导致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剧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检查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3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按造影结果分成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6例)及冠心病组(67例),其中冠心病组根据病变支数进一步分为单支病变组(29例)和多支病变组(38例).通过超声对所有拟诊患者行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及双侧颈动脉、股动脉IMT检查,并与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7.8±2.1)%]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12.9±3.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5.4±2.8)%与(22.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患者FMD[(4.2±2.0)%]和NMD[(7.6±3.1)%]均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FMD(9.9± 2.5)%,NMD (16.8±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中单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IMT分别为(0.87±0.15)mm和(1.16±0.20)mm,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IMT分别为(0.96±0.21)mm和(1.60±0.23)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69±0.13)mm与(0.87±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患者的IMT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及颈动脉、股动脉IMT,发现FMD和NMD的降低及颈动脉、股动脉IMT的增厚均与冠心病程度有关,可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88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冠心病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级分为无斑块组、1级斑块组、2级斑块组和3级斑块组。并检测88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液中hsCRP。并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四根血管中任何一根血管狭窄≥50%即诊断为冠心病。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hsCRP水平及颈动脉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hsCRP水平在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cIMT在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无一例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积分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4,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水平与cIMT无相关性。结论通过检测血浆hs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与冠心病患者室间隔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IMT、斑块积分及心脏结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四根血管中任何一支狭窄≥50%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结果冠心病患者IMT为(1.03±0.32)mm。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情况为:0级28例,1级25例,2级18例,3级5例。冠心病患者心脏超声结果显示:室间隔厚度为(11.26±1.87)mm,左室后壁厚度为(9.74±1.22)mm,左室重量指数(LVMI)为(155.27±18.10)g/m2。冠心病患者室间隔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存在负相关(r=-0.345,P<0.05);LVMI与IMT存在正相关(r=0.369,P<0.05);在排除患者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因素影响之后,室间隔、LVMI与颈动脉内膜厚度仍存在相关(r分别为-0.361及0.367,P<0.05)。室间隔及LVMI与颈动脉斑块积分无相关性。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室间隔与IMT存在负相关,LVMI与IMT存在正相关,通过超声检测冠心病患者IMT,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正常血压高值内皮功能损伤及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1例Ⅰ级高血压病患者、正常血压高值者和健康体检者三组患者病例的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进而评价正常血压高值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相关性。结果:A组与B组IMT结果均大于C组,两两之间的差异性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FMD结果则A、B两组小于健康组,两两之间的差异性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FDM与IMT之间通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负相关关系(r=-0.875,P<0.01)。结论:正常血压高值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与发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说明正常血压高值患者也应当注意血压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2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探讨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0%及30%,前者显著多于后者(P<0.005),从斑块类型的构成来看,脑梗死组软斑构成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扁平斑和硬斑构成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IMT显著增厚,FMD及NID显著减低(P<0.05);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1=-0.523, P<0.02; r2=-0.570, 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抵抗素(resistin)水平的变化及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本科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平均年龄(41.7±11)岁,平均透析时间(18±9)月]作为病例组,4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抵抗素水平;利用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FMD)活性,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病例组血清抵抗素水平、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179,P=0.011;t=-2.838,P=0.006);病例组FMD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2,P=0.003),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278,P=0.017),与FM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04,P=0.001).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与颈动脉IMT及肱动脉FMD有显著的相关性,提示其可能与血液透析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28例MHD患者(实验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管内皮功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TNF-α、血脂和肾功能。结果实验组患者的IMT、Hs-CRP、IL-6、TNF-α、TG、LDL-C、血尿素氮(BUN)、S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IMT的增加,Hs-CRP、IL-6、TNF-α、TG、BUN、Scr呈逐级升高的趋势(P<0.05);FMD呈逐级减少的趋势(P<0.05)。IMT与BUN(r=0.622)、Hs-CRP(r=0.561)、TNF-α(r=0.512)、Scr(r=0.457)、IL-6(r=0.377)和TG(r=0.329)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FMD呈显著负相关(r=-0.734,P<0.000 1)。结论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参与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吴川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6年1~6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予氨氯地平降压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辛伐他汀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FMD及血清NO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分别为(1.10±0.15)mm、(3.92±1.23)分,均较治疗前的(1.33±0.27)mm、(5.91±2.02)分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FMD及血清NO分别为(10.41±3.45)%、(73.62±20.93)μmol/L,均较治疗前的(7.36±2.21)%、(42.13±11.43)μmol/L明显增高,且高于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内皮功能,稳定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老年单纯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及正常老年人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颈动脉(Carotid)、股动脉Femoral Artery)粥样硬化程度,评价血浆HCY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例健康老年人及7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包括3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及38例合并冠心病(CAD)患者.取血标本用荧光标记免疫法测定HCY水平,同时用高频超声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股动脉的斑块(Plaque).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HCY水平及颈动脉IMT、斑块严重程度较健康老年人明显升高(P均<0.05),分析显示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正相关(r=-0.37,P<0.05卜独立于年龄、性别、吸烟、血脂等因素,另外高血压病患者HCY水平与是否患有冠心病独立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HCY水平升高是AS及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皮损伤,平滑肌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在检测颈动脉病变与冠心病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49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将其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即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AASI、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厚度、AASI、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与冠心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颈部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发病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早期常规检测颈动脉IMT、AASI、颈动脉斑块积分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薛莉  史铁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5):646-647,67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2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探讨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0%及30%,前者显著多于后者(P〈0.005),从斑块类型的构成来看,脑梗死组软斑构成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扁平斑和硬斑构成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IMT显著增厚,FMD及NID显著减低(P〈0.05);颈动脉IMT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显著负相关(r1=-0.523,P〈0.02;r2=-0.570,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共收集患者246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依据将所有的患者分组,其中冠心病组176例,非冠心病组70例;将冠心病组患者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56例,三支病变组51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三组间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具有较高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对54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指数与CHD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并比较他们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均较非CHD组显著增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也显著增加(P〈0.01),而CHD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危险因素基本相似。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HD有显著相关性,两者有相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对粥样板块和颈动脉硬化级别对比,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且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08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研究。收集冠脉造影检查数据,并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IMT。结果两种检查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同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组别同种检查粥样斑块数量、颈动脉硬化级别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颈动脉超声诊断IMT敏感度为86.58%,特异性为61.54%,诊断符合率为80.56%;颈动脉超声诊断粥样斑块敏感度为89.66%,特异性为57.14%,诊断符合率为83.33%。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检查,缺乏数据依据,应加强两者间数据关系研究,以提高确诊率,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定可作为无创、准确的冠心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恢复期患儿血管病变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XQ  Huang GY  Liang XC  Tao ZY  Chen WD  Lin Q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0):2117-2120
目的:探讨川崎病恢复期的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共204例受试者纳入试验。包括51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冠状动脉病变组),50例川崎病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冠状动脉正常组),10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观察血压、血脂、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肱动脉内皮功能冠状动脉病变组(5.2%±1.9%)和冠状动脉正常组(6.8%±2.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2%±4.1%,均P〈0.01);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在冠状动脉病变组(4.0±0.6)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3.6±0.6)和对照组(3.4±0.5,P〈0.05和P〈0.01)。同样,冠状动脉病变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447mm±0.024mm)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0.426mm±0.016mm)和对照组(0.424mm±0.016mm,均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分组是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显著决定因素。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各组在调整年龄后,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川崎病恢复期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颈动脉僵硬度增加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综合采用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超声检测指标可更全面评价川崎病恢复期血管病变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减轻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恢复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5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曲美他嗪组(30 例)和对照组( 28例)。两组均常规应用血小板抑制剂,必要时加服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及丹参粉针;曲美他嗪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用量为20 mg,3次·d-1,连服4周。用药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超声仪检测肱动脉血管内径、血流介导(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比(NMD)、基础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IMT改变率、收缩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I)。结果:治疗前曲美他嗪组与对照组FMD和NMD、IMT、血流介导IMT的改变率和硝酸甘油介导的IMT的改变率、收缩期血流速度、R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曲美他嗪组FMD和NM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曲美他嗪组IMT较对照组减小(P< 0.05),曲美他嗪组血流介导IMT的改变率和硝酸甘油介导IMT的改变率、收缩期血流速度、及R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结论: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可以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恢复内皮细胞功能,以及恢复血管的弹性并减少痉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lfinogen,FIB)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7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根据血管受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所有病例的双侧颈总动脉后壁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斑块发生,并同时检测血清hs-CRP、FIB的浓度,比较两组IMT、斑块发生、hs-CRP、FIB的浓度。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后壁的平均IMT及斑块发生、hs-CRP、FIB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三者均与冠脉病变受累支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颈动脉彩超在冠心病的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hs-CRP、FIB是参与和促进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IMT、hs-CRP、FIB与冠脉病变受累支数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4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7例CKD 1~4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IMT增厚、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增厚与年龄、收缩压、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血尿酸及血清磷呈正相关,而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颈动脉斑块与年龄、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血尿酸及血清磷呈正相关,而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提示,颈动脉IMT增厚与CKD分级、血尿酸分级、纤维蛋白原分级、年龄分级、收缩压分级相关;颈动脉斑块与CKD分级、纤维蛋白原分级、年龄分级相关。结论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纤维蛋白原、收缩压、年龄是早中期CKD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高血压分级、血浆Hcy水平、脉压及斑块稳定性分组。结果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Hcy组(P〈0.05),高脉压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脉压组(P〈0.05)。血浆Hcy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血浆Hcy与IMT及24hP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5),IMT与24hPP呈直线正相关(P〈0.05)。血浆Hcy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Hcy率及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24hPP的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