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对106例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病人的麻醉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106例病人均实施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及控制性降压。结果麻醉效果良好,手术顺利。术中除7例病人出现严重心肺并发症外其余99例生命体征较平稳,全组病例均度过手术期,麻醉手术期间无死亡。结论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并控制性降压是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病人的安全合理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 ,采用静脉快速诱导配合气管表面麻醉气管内插管 ,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辅助局部浸润麻醉 ,控制性降压等方法处理。结果 10 4例患者中 7例血压波动较大 ,6例出现轻度心衰 ,绝大部分病例术中均能保持安静状态 ,循环、SpO2 维持良好。本组无麻醉死亡。认为静脉快速诱导配合气管表面麻醉气管内插管、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辅助局部浸润麻醉 ,诱导期短 ,进入手术期快 ,麻醉过程平稳 ,能较好地满足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麻醉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插管顺利,手术过程平稳,无呕吐或误吸发生,循环维持良好。无一例麻醉死亡;术后有19例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和其他并发症。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采用气管插管加静吸复合麻醉能有效地调控麻醉深度、维持循环稳定、加强氧供和实施控制性降压,确保患者安全地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与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与体会.方法 对9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并施行控制性降压.结果 95例气管内插管全麻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血压控制均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只有2例患者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进而转行急诊开颅术,其余93例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的神经介入疗法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由此来看,采用合适的麻醉方法,应用控制性降压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周仕彬 《西部医学》2008,20(2):341-342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内固定手术的麻醉方法及其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236例脊柱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全部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按镇静、镇痛、肌松原则给药,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方式。术中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和有创动脉血压及CVP监测,术前输注晶体液,术中泵入硝酸甘油控制血压,必要时输注血液制品。结果2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无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脊柱骨折内固定手术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是安全的。术中辅以控制性降压可减少异体血输注,值得大家推广。  相似文献   

6.
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谭虎  杨天德  陶军  陈祥瑞  吴悦惟  李洪  杜智勇  黄河  钟河江  方平 《重庆医学》2004,33(11):1623-1624,1626
目的探讨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控制性降压等方法处理.结果 20例患者术中、术后无1例并发再出血,1例患者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获得成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围手术期麻醉处理关键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深低温体外循环、控制性降压、降低颅内压、稳定的内环境、脑室穿刺引流术等均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杰贤  季文进  宋兴荣  罗沙 《广东医学》2006,27(12):1869-1870
目的探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麻醉处理。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21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3例行气管插管静脉全麻,18倒采用单纯静脉麻醉,术中以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结果术中麻醉平稳,无控制性降压引起的并发症,术毕患者均清醒回病房。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中以咪唑安定、氯胺酮及复合异丙酚维持静脉全麻.加强麻醉管理可使该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麻醉体会.方法 本组65例患者均选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选用能够降低脑血流量和脑代谢、心血管抑制较轻的药物,维持较为深度的麻醉状态,并通过容量治疗、血管活性药物使血压平稳.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循环维持良好,并且处于安静状态,没有出现因麻醉而死亡的患者出现.l例术中心跳骤停,给予对症治疗后安返病房.4例患者术中恶性高血压,经鼻点滴硝酸甘油后下降.结论 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行容量治疗,适时控制降压,能够较好地保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的麻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麻醉方法及其管理要点。方法10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胸主动脉夹层瘤6例,腹主动脉夹层瘤4例,术前均进行扩管、降压的治疗,术中均采用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及控制性降压麻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控制良好,DSA充分证实了所有患者血管支架置入准确到位,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病人清醒快、拔管早。结论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具有安全性高、镇痛完善,麻醉深度易调控,控制性降压易实施,术后清醒快、拔管早等优点,无疑是主动脉夹层瘤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的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全身麻醉的优点及其管理。方法对鼻中隔偏曲、单侧或双侧鼻窦炎、鼻息肉以及鼻窦炎复发患者行鼻内镜术的206例患者施行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术,并对手术过程中失血较多的患者施行控制性降压。结果患者处于气管内插管全麻状态中顺利配合手术治疗,术中创面渗血较多的患者施行控制性降压后创面失血明显减少。结论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术中镇痛完善,必要时采用控制性降压能有效地减少失血量,以及配合术者精细操作等优点,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选择,但由于手术部位与气道临近,因此全麻的管理又有别于其他手术。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围麻醉期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 6 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围麻醉期处理资料。结果  4 6例采用吸入异氟烷复合普鲁卡因复合液 (A组 )麻醉 ,2 2例采用吸入异氟烷复合丙泊酚 (B组 )麻醉 ;A组术中控制性降压 4 1例 (89.1 % ) ,B组术中控制性降压 1 6例 (72 .7% )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在翻开骨瓣时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控制性降压可以降低颅内压 ,减少再出血 ;吸入异氟烷加微量泵输注丙泊酚是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青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398-1399
目的:研究电脑影像导航辅助下行鼻窦手术的最佳麻醉方法及控制性降压应用的可能性。方法:80例(ASAI—Ⅱ)鼻内窥镜下行鼻窦及副鼻窦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n=40)静吸复合全麻,应用控制性降压技术,对照组(n=40)静吸复合全麻无控制性降压,对比两组术野的清晰度及术野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全麻下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控制性降压后皮下组织出血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视野清晰,大大方便手术者操作。结论: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行控制性降压技术在影像导航手术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常立华  王桂平  白广 《当代医学》2011,17(30):17-18
目的 总结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1例脑血管病患者,ASA分级I~II级.全组患者给予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诱导药给予咪唑安定0.02mg/kg、芬太尼5 μg/kg、丙泊酚1.5 mg/kg至患者意识消失后推注罗库澳胺0.3mg/kg后行气管内插管,实施机械控制呼吸,术中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的麻醉效果。方法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全部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持续泵注尼莫地平,以防血管痉挛,控制性降压等方法处理。结果22例经DSA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麻醉诱导、术中维持,术后苏醒平稳,控制性降压效果满意,无动脉瘤破裂。结论经DSA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再破裂,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在高血压性脑出血锥颅术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锥颅术患者(脑出血后意识状况分级Ⅲ~Ⅴ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ASAⅡ~Ⅳ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芬太尼组(D)和异丙酚+芬太尼组(P),记录静脉给药即刻(T0)、静脉给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30 min(T5)及手术结束时(T6)的MAP、HR、SpO2和RR;观察患者术中呼吸抑制、肢体扭动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D组出现轻度肢体扭动1例(3.3%),与P组0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诱导后及术中D组无呼吸抑制、P组有5例(16.7%)出现呼吸抑制,辅助呼吸后均迅速恢复自主呼吸,面罩供氧下SpO2均保持95%以上。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MAP均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D组患者HR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锥颅术静脉麻醉中右美托咪啶泵注负荷剂量1μg/kg,10 min注完,然后以0.5μg/(kg.h)持续泵注维持,安全性好,无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2例颅内动脉瘤行夹闭术的患者,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异氟醚或七氟醚,术中间断注射顺式阿曲库铵,并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结果52例手术全部实施控制性降压麻醉,51例实施动脉瘤颈夹闭术,1例实施动脉瘤包裹术。术毕13例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内导管,其余均未清醒带管回ICU或神经外科ICU。结论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吸入麻醉诱导迅速,维持平衡好,患者对气管导管耐受性好。适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机器人肝胆外科手术高血压和非高血压患者中使用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对每搏量变异度 (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预测输液反应的准确性及诊断阈值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80例,使用乌拉地尔进行控制性降压[泵速为6.0~7.0 μg/(kg.min),降压范围为10%≤Δ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AP)≤20%],并按照是否有原发性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n=25)和非高血压组(n=38)(剔除了部分不符合要求的病例)。在反Trendelenburg体位下建立人工气腹后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记录输液前后心率(heart rate,HR),SA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心排血指数(cardiac index,CI)、每搏量(stroke volume,SV),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和SV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然后以SVI 变化百分比ΔSVI≥10%为有反应,绘制SVV判断扩容效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机器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在反Trendelenburg体位及气腹条件下,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使用乌拉地尔后SVV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和诊断阈值。结果:在使用乌拉地尔进行控制性降压的患者中,高血压组SVV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诊断阈值为13.5%;非高血压组SVV的ROC曲线下 面积为0.832,诊断阈值为15.5%。结论:机器人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中,在反Trendelenburg体位和固定气腹压下应用乌拉地尔进行控制性降压后,SVV均能准确预测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的容量状况,其中非高血压组的SVV诊断阈值高于高血压组。  相似文献   

18.
李清平  王忠岳  吴红利  严敏 《浙江医学》2011,33(11):1626-1627,1630
目的观察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对脊柱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影响。方法40例脊柱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比较术中ScvO2、术后1、6、24h血乳酸水平。以及两组患者术中出血和输异体血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ScvO2以及术后1、6、24h血乳酸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实施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后出血明显减少,输注异体血的量也相应减少。结论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不会破坏全身组织的氧供需平衡状态。可安全地应用于脊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拟行择期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接受全身麻醉继以术后静脉镇痛(全身麻醉组,53例)或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继以术后硬膜外镇痛(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组,50例).分别在术前1日和术后第7天对患者进行神经精神功能9项测验,各测验项目术后值功能降低等于或超过术前值的20%判定该项目出现术后功能恶化;一个患者术后有2个或2个以上的测验项目出现功能恶化判定该患者发生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结果:92例患者完成了手术前后神经精神功能测验.术后第7天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全身麻醉组为44.4%(20/45例),全身-硬膜外复合麻醉组为48.9%(23/47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短和普通外科手术是发生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在腹部手术后早期有46.7%的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障碍,但不同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教育年限短和普通外科手术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