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经大成》为清代眼科名家黄庭镜撰著。本文从《目经大成》温补思想着手,探讨黄氏眼科推崇命门学说、突破"目不因火则不病"的陈规、重视眼科温补治法等学术特色,指出温补学派对黄氏眼科的影响。这对于促进眼科基础理论的发展,指导眼科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经大成》是清代著名眼科医家黄庭镜的代表著作。为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与理解该书,本文分别从作者与《目经大成》、《目经大成》的主要学术特点以及如何学习和使用《目经大成》3个方面对作者的身世、该书的由来、内容与特点以及学术价值和阅读方法等进行了探讨,认为《目经大成》不仅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眼科著作,同时也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参考资料,值得今人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眼科金镜》是清末著名眼科医家刘耀先撰写的一部中医眼科专著,是刘氏在继承《龙木论》《审视瑶函》等眼科专著主要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编著而成的。全书以内障、外障为纲,病症为目,系统详细地论述了91种常见眼病的证治,是一部有较高理论和实用价值的中医眼科专著。一、详究目病之因关于目病之因,从宋·陈无择创目病有三因之说以来,后世眼科医家都宗之。《眼科金镜》对于目病病  相似文献   

4.
《目经大成》,三卷,系清代医家黄庭镜(燕台)撰著。作者以眼科无善本为憾。遂留意于典籍,撷诸家精华,“凡涉荒诞邪辟、以祸福惑人者”皆斥而不录,更融会自身体验编纂成帙,署“不尘子笔乘”,题名《目经大成》,时乾隆六  相似文献   

5.
《目经大成》《目科正宗》同为中医眼科名著,两书的作者为清代中期有着师徒关系的黄庭镜与邓学礼。既往学者指斥邓学礼的《目科正宗》为盗刻乃师黄庭镜《目经大成》成书,《目科正宗》由此逐渐湮没无闻。邓学礼《目科正宗》与黄庭镜《目经大成》学术源流与渊源关系为何,学术界尚无一个系统而清晰的认识,成为一桩悬案。本文对两书之间的学术源流关系以及邓学礼生平、《目科正宗》概貌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邓学礼与黄庭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邹淑凡  邹卫宁 《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F003-F003
《目经大成》为清代医家黄庭镜所著。黄氏,字燕台,自号不尘子,清之闽中濉川人,精眼科,于1804年撰成《目经大成》三卷。成为清时,乃至历代眼科专著之魁。  相似文献   

7.
《目经大成》为清代中医眼科经典名著,书中收录了眼科外用方药二十首。这些眼科外用方在剂型、制作工艺、临床主治方面,都远远超越前代,成为清代以前眼科外用方集大成的著作。笔者整理了《目经大成》二十首眼科经典外用方,对其药物组成、配伍特点、制作方法、剂型、主治进行了探析,为临床开发古代眼科经典外用方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黄庭镜,字燕台,自号不尘子。清代著名眼科医家。庭镜以眼科无善本为憾,遂博览群书,探赜索隐,结合行医之心得,著成《目经大成》一书。是书师古不泥,独抒己见,成为清代乃至历代眼科专著之魁。兹就其对眼科学的革新成就作一探析,撮其要者罗列于后。 1 藉助解剖完善五轮五轮学说源于《内经》,眼科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它与脏腑内在联系。庭镜苦于五轮划分粗泛,不易掌握和传授,遂以解剖为基础,充实和阐明了前人之说。如庭镜在《目经大成·五轮》中说:“肉轮两角为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近鼻者为  相似文献   

9.
十一、何谓“气发”《大成》中风池穴有“气发耳塞”的主治症,何谓“气发”?检《聚英》《铜人》所载相同,但《甲乙》却是“气厥,耳目不明……风池主之。“原是“厥”字,《铜人》时因形而讹为“發”,现又简化为“发”,进一步掩盖了“厥”之真相,现当纠正为“气厥”才是,意指气逆向上,上盛下虚之证。十二、“眯目”之迷《大成》偏历穴主治“眯目(?)(?)”,眯目为“目微微合拢”之意,而《甲乙》载作“(?)目,目(?)(?)”;《千金》卷六上,《外台》也有  相似文献   

10.
自倡导中西医结合以来,在中医眼科界有只强调辨证的重要而忽略了对目病讨论的现象,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弄清目病的确切含义及与现代医学眼科诊断名称间的关系,有必要温习一下中医眼科诊断名称的常识。 古代的中医眼科将所有的眼睛疾病笼统称为“目病”、“目疾”、“眼病”、“眼疾”,后来发展为将更为具体的目病称做“某症”。所以在《审视瑶函》一书中就有《辨病识症详明金玉赋》之名篇。由此看来,古时“目病”与“目症”很难区分。病者,“疾甚也,患也”。“轻者为疾,重者为病”。既称为目病,言外之意就有特定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和传变规律,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整理《本草纲目》对熟地黄炮制历史源流、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记载,对比分析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理论认识及相关实践操作,以继承和发展熟地黄临床调剂技术。在分析过程中,以"熟地黄"、"炮制方法"、"临床应用"、"李时珍"、"金世元"、"调剂技术"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系统梳理《神农本草经》、《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相关古籍,归纳熟地黄炮制及功效的历史沿革;金世元教授注重熟地黄的临床调剂技术,包括熟地黄性状辨别技术、临床炮制技术、处方审核技术、处方应付技术、发药交代技术、临床煎煮技术、采购管理技术和贮存养护供应技术。通过整理考证得知,《本草纲目》对熟地黄炮制的历史源流、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熟地黄蒸制方法始载于《金匮要略》,李时珍非常注重熟地黄"九蒸九晾"的炮制方法,并在临床应用方面将其与生地黄、鲜地黄区分开来。金世元教授发展完善了熟地黄的临床调剂技术,以其自身"精药通医"的知识结构传承李时珍药学学术思想,为熟地黄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建立"以因、机、症为辨证施护之纲,以天、地、人为辨证施护之目,以饮食、起居、情志等一般护理为辨证施护之经,以针灸、推拿等养生保健护理为辨证施护之纬"的肺痿"纲目经纬"中医辨证施护体系。结论:全面总结肺痿的护理原则和方法,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甚至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3.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4.
《本草纲目拾遗》石打穿与石见穿的品种考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从本草文献中探讨民间草药石打穿与石见穿的历史渊源。方法:通过文献查考,结合实际疗效调查进行分析。结果:《本草纲目》对石打穿无载,只将石见穿列入“有名未用”,且无产地记载与形态描述。结论:《本草纲目拾遗》始载的石打穿,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仙鹤草) ;石见穿应为菊科植物鬼针草,而不是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中国药典》1977 年版一部的石见穿才是华鼠尾草,华鼠尾草是近现代石见穿的新兴品种。  相似文献   

15.
吕悦  石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5-1916
以“消”、“消渴”、“渴”为检索词,检索出《本草纲目》中所有相关中药,并进一步筛选出有治疗消渴的药物。对这些药物的归经、五味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归经中肺、脾、胃、肝有显著性差异,五味中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草纲目》中治疗消渴的基本用药规律是:①用药的归经主要是肺、脾、胃、肝、肾为主。②五味主要以甘、苦、酸为主。  相似文献   

16.
查阅清末前历代针灸古籍,并以《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大全》等近20本典籍所著为据,结合近现代针灸名家的学术观点,梳理历代医家对"得气"的认识,分析其流变,进一步深入了解后世对"得气"的认识。《内经》《难经》后历代医家丰富了针刺得气中神气相随、如何候其气至、如何辨其气至而施法、对得气感的描述、得气与理解浅深刺法、气未至不可出针的论点。自《内经》《难经》后至清末前,各家对"得气"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得气"理论得到了更丰富的延续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虎刺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志  张宏伟 《中药材》2003,26(10):762-764
最早记载于《证类本草》的“虎刺”,经考证并非《开宝本草》中的“伏牛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归并于“伏牛花”项下是不正确的。虎刺的原植物为茜草科的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f.。  相似文献   

18.
载于《本草纲目》的“鮓答”究为何物。从民族医药学文献考证,中药鮓答应是肠胃道结石,不是肝胆结石,也不是藏药“鮓石”。鮓石是指鱼脑石。  相似文献   

19.
张卫  张瑞贤  李健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4):4928-4931
历代本草文献中对于中药药味的标注却别很大。《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研究该书对药味的标注方法和原则,探讨其优势与不足,对于药味的标注化标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草纲目》重视药味理论,采用了宋明理学的方式来阐释药味与功效的关系,但并未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系统论的观念,同时该书也并未使用理论反推药味的方式标注药味。《本草纲目》在药味的标定上主要采用口尝药味的标定方式,应作为当前主流标定药味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王珍  梁丽娜  唐由之  周尚昆  白星旸 《光明中医》2014,29(12):2494-2495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分析探究,阐释中医眼科的基本理论、解剖概念、病因病机、眼睛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其对眼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眼为人体重要的五官之一,主司视觉.中医眼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积淀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眼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集先秦医学之大成,奠定了临床各科的发展基础,眼科的许多基本理论亦源于此.该书首次使用了眼的一些主要解剖名词,初步探讨了眼的生理功能以及眼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涉及到的眼部病症计40余种,并提出了眼病的针刺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