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用药悉遵《神农本草经》,据谢观利恒考证,古代医学流派,“其传承派别可以推见者,华元化为《黄帝针灸》一派,仲景为《神农本经》一派,秦越人为《素女脉诀》一派。”仲景用桂枝,其义有五:①调和营卫,方如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药。之所以能调和营卫,是通心气以调营卫。心主营,营不调则卫亦滞。故调和营卫是利用桂枝通心气,鼓舞心阳的作用。②通心阳,方如桂枝甘草汤。此方治“叉手冒心,心下悸”为心阳虚见证,故用桂枝通阳,炙甘草补中气,使桂枝通行血脉,鼓舞心气,推动血脉运行,气行则血不滞。③化气利水,方如五苓散。五苓散用桂枝通阳化气,气行…  相似文献   

2.
“热者寒之” ,应用温热药治疗寒性病证是大家熟知习用的一个治则 ,而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善用温热药 ,从实践出发 ,活用温热药治疗某些外感、内伤热病则为古今所称道。1 发汗以退热各种外感热病有各自的发展演变规律 ,但在发病初期 ,多因外邪袭表 ,营卫失和而表现为以发热与恶寒同见为特征的表证。仲景根据临床观察 ,总结出表证“法当汗出而愈” ,至于汗如何出 ,汗出表解后是否会转为它证 ,则取决于具体病种、病人的体质及是否得到正确的治疗。如阳明病 ,表证只是其里证的前奏 ,不加治疗“恶寒将自罢 ,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均脱胎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以二者在内容及方药运用等方面密切相关。笔者就《金匮要略》所用某些方药及与《伤寒论》的比较来看,探析张仲景灵活用方遣药之规律。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仲景运用甘草的探析,认为甘草有益气复脉,温肺止咳,缓急止痛,温中回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等多种功效,且遵循一定的配伍规律。迄今在临床实践中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湿热性疾病,不当用养阴之品而用之,易致疾病缠绵或加重;当用之时不用,也可影响疗效。因此把握好湿热性疾病养阴药的使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清代名医薛生白佳作《湿热病篇》运用养阴药之规律,揭示了湿热性疾病养阴药应用的指征及择药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药"的运用为其一大特色.其根据药物的性能,将二种药物配对,或独为一方,或与它药并用,以其独特的功效治疗各种病证.列举10种"对药",从主治病证及其功效二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10种"对药"为"生姜、大枣;麻黄、白术;芍药、甘草;干姜、甘草;茯苓、桂枝;柴胡、黄芩;厚朴、枳实;半夏、生姜;干姜、附子;大黄、桃仁."  相似文献   

8.
大凡疾病,均以阴阳为总纲。《内经》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故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当然也不离阴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病以热胜津伤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清热救阴为基本原则,药多用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但每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总是复杂多变的。温病亦是如此,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讲:“法有定而病无定,故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预后胃阳不复,或因前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纵观《温病条辨》三焦病证治,温药的运用比比皆是,但这些温药的运用并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将有关条文汇总并细细揣…  相似文献   

9.
芍药入药首载《五十二病方》。其详述药用功效当属《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归肝脾二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载方53个,见药63处,可谓应用广泛。其配成药对亦甚多见,兹抒己见如下。1 白芍配甘草:白芍合甘草,始见芍药甘草汤,用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白芍以其酸收苦泄微寒之本性以柔肝敛阴而泻肝阳横木之气,甘草则以甘缓平和之能以和逆冲之气而补脾健益中土。二药合用,具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等诸多功能,临床不乏其…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由医圣张仲景所创,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有"阳旦汤"之名。桂枝汤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疗效卓著。对医圣《伤寒论》中名方桂枝汤运用规律进行探讨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新宝 《中医药学刊》2006,24(5):914-915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黄药对在仲景著作中的应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黄的作用主要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药品化义)谓之“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考仲景《伤寒论》、《金区要略》方剂,用大黄者有数十方,其配合之巧,功用、主治变化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此就大黄药对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略作探讨,冀对临床有所种益。三同类相须,荡涤肠瞩实效供结大黄、芒硝均为攻下药,仲景于伤寒邪传阳明化热化操之阳明腑实病证,善以大黄、芒硝相须为用,以求荡涤肠胃实热操结而泻热通便。大黄走而不守,直降下行,芒硝软坚润燥,二药为伍,成攻润互济之势,故能使便闭得通,院腹痞满胀痛得除。《伤寒论》…  相似文献   

13.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1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主治外感风寒的表虚证,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证。方如桂枝汤。桂枝汤是针对卫强营弱而设,卫强是卫表有风寒之邪,营弱是汗出营液外泄。桂枝发汗解表,疏风散寒,芍药敛收营液,固护卫阳,祛…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虽未设痹证专篇,但诸多经方涉及痹证治疗。本文从仲景这些经方中的药对组合的角度入手,探讨仲景治疗痹证的辨证核心和组方要领,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5.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然而,其病因病机却复杂多变,仲景把其分别在<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等条文及<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进行论述;认为黄疸形成的主要病因是湿、热、瘀、寒.病位主要在太阳、阳明.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发汗、利小便、通大便、活血化瘀、温化寒湿等方法.其代表方剂一直为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屡见卓效.  相似文献   

16.
仲景方剂用药及组配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方书之祖".  相似文献   

17.
薛生白用甘药经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雪 ( 1 681— 1 770 ) ,字生白 ,号一瓢 ,清代吴县人。学问渊博 ,思维灵敏 ,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不仅留下了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湿热病篇》,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医案。这些医案 ,析病深刻中肯 ,论治紧扣辨证 ,方药自出机杼 ,而尤善用甘药 ,其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在众多药物中 ,薛氏何以对甘药情有独钟 ?窃以为 :一是薛氏接受了《内经》及前人所提供的经验 ,如《灵枢·终始》:“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 ,泻阴则阳脱。如是者 ,可将以甘药”。《灵枢·九针》:“形苦志苦 ,痛生于咽嗌 ,治以甘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  相似文献   

18.
仲景运用甘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蓉 《四川中医》2001,19(11):12-13
张仲景是东汉末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大家,后人尊之为医中之圣,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为《伤寒杂病论》,其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份,其中用甘草方二百多个,今探其应用、配伍,用量、用法,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仲景运用麻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仲景书麻黄的运用,从使用范围、功用主治、炮制、煮服、调护、配伍剂型、剂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析,特别是对功用的剖析从发汗、宣肺、通阳、活血等四大方面又绎生出各个更细更具体的功用。论述了分析问题既尊重仲景原文,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杨丽华  周海虹 《中医杂志》2008,49(10):953-955
气与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药物配伍,虽变化无穷,然总不离气味的组合,现就酸味药的气味配伍运用规律探讨如下. 1 酸味药的主要功效及运用 酸味药能收能敛,主要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之得当,可收敛正气,治脏腑虚弱、元气不固所致的气血津液耗散滑脱诸证.如久咳虚喘,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崩漏带下等.用之不当,反能收敛邪气,如痰热喘咳、热逼汗出、食滞泻痢、火动精流、血热妄行等实证、热证,误用酸味则闭门留寇,使变证叠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