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位肝移植止血和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止血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肝移植术前、术中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系列指标,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术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延长,血小板计数(PLT)、多数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α2-抗纤溶酶(α2-AP)水平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升高。与术前相比,新肝期各种改变更显著。结论整个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凝血与抗凝功能减低,无肝期与新肝期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2.
重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肝移植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重型肝炎组(H组)8例病人和肝癌组(N组)11例病人接受肝移植术。于术前(T0)、手术1h(T1)、无肝10min(T2)、新肝5min(T3)、新肝3h(T4)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纤溶酶活性,并测定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lotrate)及血小板功能(PF)。结果两组T1、T2时凝血指标改善(P<0.05);T3时ACT、TT、APTT延长,Plt、PF降低,纤溶酶活性增强(P<0.05,P<0.01);T4时APTT延长(P<0.05,P<0.01)。N组各时点clotrate、Fib、Plt高于H组;T1、T2和T4时TT和APTT低于H组;输注凝血物质的量少于H组(P<0.05)。结论重型肝炎和肝癌病人肝移植术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趋势一致;重型肝炎病人需要加大凝血物质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 2000年6月至2009年6月实施34例原位肝移植。对术前、术中开腹后10 min、无肝期30 min和新肝植入后30 min(新肝植入早期),关腹前10 min和术后48 h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本组受体在无肝期30 min出现血小板明显减少(P0.05),PT、APTT、INR延长(P0.05),Fg增加(P0.05),于新肝植入早期变化最显著。随着新肝植入,在术后48 h时PT、APTT、Fg及INR接近正常范围。结论肝移植术中出凝血功能变化幅度较大,无肝期凝血功能障碍明显,术后凝血功能恢复较快,可接近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围麻醉期预处理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8例ASAⅢ—Ⅳ级因终末期肝病而行原位肝移植的患者,术前及麻醉诱导后进行预处理,并在不同时期采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PLT)及血清钙离子浓度并进行动态观察。同时应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对凝血与血小板功能进行定性分析,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结果术中PT、APTT逐渐延长,门脉开放初期达到高峰,新肝再灌注后PT、APTT又逐渐缩短;D—dimer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再灌注后逐渐下降,但始终高于术前水平。大多数病人全血凝固时间(ACT)在手术开始前即开始延长,新肝期最为突出,新肝后期逐渐缩短。凝结速率(CR)新肝期明显减慢,以后逐渐恢复。血小板功能(PF)在新肝初期最差,到术毕明显恢复。结论肝移植术中的早期预处理,并适时个体化调整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维持术中的相对稳定,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和输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行肝叶切除术围手术期凝血-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4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5例伴乙肝肝硬变的手术患者根据疾病和手术的不同分为肝叶切除术组(n=18)和非肝叶切除术组(n=17),并分别于术前、术毕和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非肝叶切除组患者的PT、APTT和TT在手术前后不同时相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叶切除组PT水平术前明显高于术毕和术后,并明显高于非肝叶切除组(P〈0.01),APTT术后则明显高于术前和术毕,也高于非肝叶切除组(P〈0.01),而TT在组内不同时相间及与非肝叶切除组相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Fbg和D-D水平术后均较术前和术毕明显升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实施肝叶切除术时,血液处于低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提示有潜在出血的危险,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6.
王学锋  王鸿利 《外科》1997,2(4):211-214
目的:研究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出血与全身止血凝血改变的关系。方法:本文对一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原位肝移植手术中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在移植术中凝血抗凝系统的功能逐渐降低,在无肝期及重新灌注早期达最低点。随后逐渐恢复,而纤溶系统的功能随手术的进行而逐渐增强,在无肝期及重新灌注期达最高峰。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出血是综合因素引起的,手术各阶段的出凝血变化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凝血功能,并指导血液制品应用的价值.方法 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无肝期(下腔静脉阻断后5 min)、新肝期(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关腹时抽取血液标本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TEG测定.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TEG采用Haemoscope 500 series TEG仪测定,所用参数包括反应时间、K值、α角及最大振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上述参数指导血液制品应用,反应时间〉7 min 即给予新鲜冰冻血浆;最大振幅低于54 mm时给予血小板输注;α角低于32°时给予Fg.术后评价凝血功能调控效果.结果 经采用血液制品调控凝血功能后,27例患者无肝期、新肝期与手术结束时的常规凝血功能和TEG指标变化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均保持在轻度低凝状态,术中的调控效果满意,且术后无发生血栓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 TEG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进展性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炎患者原位肝移植(OLT)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行OLT治疗进展性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炎患者各37例的围手术期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除术前PT、APTT,术后第5d PLT、FIB和术后第7d FI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时段2组患者的PLT、PT、APTT及FIB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损害更为严重;OLT术后,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均逐渐恢复正常,但并非完全同步。结论进展性慢性肝病与重症肝炎患者OLT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显著,应注意监测及处理,但术后2组间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肝移植受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可增加围术期出血、血管并发症及再次手术的风险。因此,应重视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管理。目前,各移植中心关于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管理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为此,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结合相关文献、专家经验和各移植中心的研究结果,深入论证,拟定了《成人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旨在对成人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治提出建议,以期形成多学科诊疗模式下的成人肝移植受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管理体系,优化凝血功能管理,减少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并发症,提高肝移植术后生存率,提升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出血与全身止血凝血改变的关系。方法:本文对一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原位肝移植手术中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在移植术中凝血抗凝系统的功能逐渐降低,在无肝期及重新灌注早期达最低点,随后逐渐恢复,而纤溶系统的功能随手术的进行而逐步增强,在无肝期及重新灌注期达最高峰。结论: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出血是综合因素引起的,手术各阶段的出凝血变化有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中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100例肝移植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可能影响因素,探寻一种快捷、实用的凝血机制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ASA Ⅲ~Ⅴ级终末期肝硬化患者100例,分别于手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15、30min、再灌注期15、60min、术毕采血检测DIC凝血全项、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和血清钙离子;并于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30min、再灌注期15、60min应用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凝血酶原时间与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在无肝前期和无肝期进行性延长,再灌注初期明显延长,以后逐渐好转;血小板计数随手术进行逐渐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降低,再灌注期后逐渐回升;D-二聚体总体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尤以再灌注期后明显;Sonoclot曲线变化趋势为: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进入无肝期后逐渐恶化,再灌注初期最严重,此时Sonoclot曲线几乎呈一水平线;全血活化凝固时间(ACT)延长,凝结速率(clot rate)和血小板功能低下。结论 肝移植术中影响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因素很多,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术中需要密切监测,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较及时、动态测定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高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病人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拟行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硬化病人100例,ASAⅢ或V级,分别于术前、无肝前期60min、无肝期15、30min、新肝期15、60min、术后 24、48、72 h采桡动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和血清Ca2 浓度, 并于术前、无肝前期60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15、60 min应用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与基础值比较,TT在无肝期30 min-术后72 h、PT在新肝期15 min-术后24 h、 AFIT在无肝前期60 min-术后72 h延长,INR在新肝期15 min-60 min升高,DD在无肝期15 min-术后24 h升高,Fg在无肝期15 min-术后48 h降低,PLT在无肝期30 min-新肝期60min降低,血清Ca2 在无肝期15 min-新肝期60 min降低,血温无肝期15 min-新肝期15 min时降低(P<0.05或0.01)。从Sonoclot曲线变化趋势来看,凝血功能在无肝前期和无肝期逐渐下降,刚进入新肝期最下降低最明显。结论肝移植术病人在无肝期和新肝初期其凝血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3.
神经外科老年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手术、老年及神经组织影响老年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凝血与纤溶的平衡.血栓弹力图全面监测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的变化,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 目的 就手术、老年及神经组织对凝血与纤溶的影响和止血机制新观念及凝血与纤溶检测新技术(血栓弹力图)进行综述. 内容 老年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导致围手术期高凝状态,倾向于血栓栓塞.以细胞为基础的止血机制新观念更加准确地阐述了体内止血过程分子机制,同时也促进了临床应用血栓弹力图分析血小板、凝血因子、纤溶功能. 趋向 这项新技术的使用将能够有效地防止围手术期血栓的形成或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抑肽酶在非体外循手术中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肽酶可以抑制激肽释放酶原,阻断内源性凝血途径而减少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消耗;同时可以抑制蛋白水解酶产物,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等使纤溶系统抑制而减少围术期失血及异体输血。抑肽酶可于肝移植外科、矫形外科、肿瘤外科、颅脑外科等非体外循手术中,尤其是易致纤溶系统激活的体腔手术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40例动脉瘤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0例动脉瘤病人术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ISTH评分平均为(3.4±1.5)分,共7例病人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动脉瘤破裂病人的ISTH评分明显高于未破裂者(P<0.05)。ISTH评分与APACHEⅡ、SOFA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04、0.694,P<0.05),ARDS、休克及死亡病人具有更高的ISTH评分。结论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大量消耗,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ISTH评分高的病人更易发生器官功能损伤,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40例动脉瘤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0例动脉瘤病人术后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ISTH评分平均为(3.4±1.5)分,共7例病人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动脉瘤破裂病人的ISTH评分明显高于未破裂者(P<0.05)。ISTH评分与APACHEⅡ、SOFA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04、0.694,P<0.05),ARDS、休克及死亡病人具有更高的ISTH评分。结论 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大量消耗,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ISTH评分高的病人更易发生器官功能损伤,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高龄患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70岁,37例)和非高龄组(<60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及第7天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FIB、DD显著升高(P<0.05),ATⅢ降低(P<0.05),提示两组均处于高凝状态,且纤溶亢进,此时段TT延长(P<0.05)、PT延长(P<0.01),血小板明显降低,提示存在出血风险.术后第3天,两组TT、PT显著延长(P< 0.01),非高龄组FIB、DD较手术当天明显下降,且恢复至术前水平,PLT恢复显著,高龄组DD降至术前水平,而FIB仍处于较高水平,PLT恢复不显著.非高龄组ATⅢ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龄组ATⅢ恢复较慢,提示高龄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依然持续.术后第7天,除高龄组FIB仍未恢复外,其余指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提示凝血与纤溶系统趋于平衡;组间比较,术后当天FIB、INR升高幅度大于非高龄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间INR、FIB、DD和PLT变化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存在出血倾向,且高凝状态持续时间明显长于60岁以下患者,凝血功能恢复速度慢于60岁以下患者,提示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应更加谨慎使用抗凝药物并适当补充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的监护对手术成功的重要意义。方法对173例肝移植患者进行术前凝血功能的评估准备、术中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术后出凝血功能的监测及护理。结果144例未发生与凝血相关的并发症。术中因广泛渗血致DIC死亡1例;术后7~10d腹腔出血行第2次手术止血13例,成功10例,死亡3例;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15例,保守溶栓4例,手术取栓8例,死亡3例。结论肝移植围术期积极、合理、有效地进行出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是提高肝移植术后存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肝移植患者手术过程中凝血功能的改变及血栓弹性图 (TEG)监测指标和常规凝血监测指标相关性。方法  15例肝移植病人 ,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分别于麻醉后、无肝期 30min、新肝期前 5min、新肝期后 5min、新肝期后 30min五个时点采动脉血测定血小板数量、TT、APTT、PT、FIB及TEG监测指标 (R、R加K、a0 、MA值 )。结果 与术前相比 ,APTT和FIB无肝期 30min无统计学差异 ;其他指标在无肝期 30min ,新肝期前 5min、新肝期后 5min、新肝期后 30min变化明显 (P <0 0 5或P <0 0 1) ;R、R加K和APTT正相关 (r分别为 0 6 35、0 90 7,P <0 0 1) ;R、R加K和PT(r分别为 0 772、0 96 8,P <0 0 1)正相关 ;a0 和FIB、血小板数量正相关 (r=0 986、0 982 ,P <0 0 1) ;MA值和FIB、血小板数量正相关 (r =0 6 98、0 715 ,P <0 0 1)。结论 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无肝期及新肝期前后凝血变化明显 ,TEG指标和常规凝血监测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肾移植围术期,影响机体止血功能的因素很多,本文对术前尿毒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供肾缺血-再灌注损害、外科技术及其它因素对机体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作一综合,了解这些因素进行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及止血药对提高肾移植长期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