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7例亚健康者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健康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它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近年来人体亚健康状态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引起医学界及社会的关注,如何预防、消除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亚健康又称次健康、第三状态.它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近年来人体亚健康状态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引起医学界及社会的关注,如何预防、消除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亚健康”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处于“亚健康”的人群虽无明显的病理改变,却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亚健康状态既不属于健康状态又没达到疾病状态,因此这种非患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  相似文献   

4.
数年前,由前苏联科学家布赫曼发现和提出的及早走出人体“第三状态”一论,目前已日益引起中外医学界、体育界的重视。现已发现,30%至60%的现代人常处于“第三状态”,即似健非健、似病非病的状态。若将健康人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患病称为“第二状态”,那么介于健康和患病之间者可称为“第三状态”。  相似文献   

5.
“第三状态人”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那一部分人,他们既不象健康人那样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具有较大的工作潜力和创造力;但也不像患病者那样卧床不起或行动困难。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调查,大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处在工种“第三状态”。  相似文献   

6.
走出亚健康     
《药物与人》2001,14(8):28-28
也许,只有生了病以后,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健康之可贵,生活幸福美满、事业有成,而这一切的一切,根基都是取决于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一种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20世纪后期的医学新思维。亚健康不是疾病,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表现,亚健康状态实际上向你出示黄牌警告,如不加重视,疾病就会  相似文献   

7.
亚健康人的饮食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是“第一状态”,疾病是“第二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既非健康也非疾病者,称为“第三状态”。这种“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为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半健康人、亚健康人。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一词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一个评定人体健康状态的新概念。在国外有“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之称。为了确切地表达亚健康这个概念和正确地提出对策,必须首先对健康和疾病的特征作一个回顾。对于健康的理解,过去往往偏重于人们处于生理上的正常状态。而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因素致病模式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综合致病模式以来,现在对健康的要求,系指身体健康,生理及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9.
何谓小儿"亚健康"? 所谓"亚健康",目前医学界尚无明确定义,多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所以又称为"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或"病前态",常表现为有自感不适但又查不出病来的情况. 小儿"亚健康"多指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或身体缺少某种微量元素等所致的一种第三状态,多见于1~6岁的宝宝,表现为抵抗力下降,或脾气急躁、时常哭闹、食欲下降、大便不调等.由于宝宝尚小,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常常容易被家长所忽视.其实这种状态就是"亚健康"状态,是宝宝身体出现状况的一种信号,预示着宝宝的身体健康即将亮起"红灯".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关注的热点:走出亚健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 2 0世纪后期的医学新思维。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 ,疾病称为“第二状态” ,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 ,即亚健康。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紧张压力的增加 ,营养不均衡 ,缺乏运动加上各种因素引起的心理不平衡 ,促成亚健康的比例陡增。亚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 ,但体力降低 ,反应能力下降 ,适应能力减退 ,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罹患疾病。亚健康可以间断或持续的出现 ,是内脏各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因此 ,预防、消除亚健康是世…  相似文献   

11.
据资料统计,在全球人口中,约有半数人处于没有疾病却感觉身体并不健康的“第三状态”。在我国,据估计约有高达70%的人则呈亚健康状态。而一项调查更确切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的亚健康发生率已高达70%以上,而且在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也接近于50%。 事实是如此的严峻,以至于国内外医学界不得不把“亚健康”列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身体无疾为健康”。目前健康的概念不但指没有躯体疾患,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来,有人提出了人体“第三状态”理论,如能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第三状态可向健康状态转化,否则,便向疾病状态演变。人体的第三状态主要表现在心理失衡方面,如人们很熟悉的神轻官能症、神轻衰弱。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Berkman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叫做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目前,世界各国学者虽然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亚健康状态”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近年来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者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健康”,又称“机体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元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它是潜伏在人体内部的隐形“杀手”,如果干预转化不利,它可以“积劳成疾”的“慢性自杀”方式逼迫机体向疾病迈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以竞争为主的种种压力。在长期精神紧张以及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健康状况在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除了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病人外,更多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1 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又称“第三状态”,一般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但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人群中只有小部分符合WHO健康标准。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第三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这也就是说,健康仅仅是身体没病,还包括了精神与社会适应的完满,即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良好。三者俱备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如果你没有病,又不符合上述健康的标准,那么你就是已经处于第三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因为其表现复杂多样,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具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亚健康”状态新概念。这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身体机能却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国外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主要表现有:容易疲劳、浑身无力、头脑不清爽、失眠、心慌气短、心情郁闷、焦虑忧郁、便秘、手足麻木等身心障碍。除了这些不适应外,现有医学的理化检查往往没有异常发现,这就是亚健康的危害所在,使人们往往忽视了身体的不适。  相似文献   

19.
人体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间状态,这种状态在医学上称为“第三状态”。 当人的体力、情绪等处于低潮时,往往会出现“第三状态”。其临床表现常常有周身疲乏,精神萎蘼,对周围事物毫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心神不  相似文献   

20.
学生“第三状态”的非药物疗法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若将健康称为“第一状态” ,疾病称为“第二状态” ,那么介乎健康与疾病间的边缘状态则可称为“第三状态” ,即亚健康状态。它是人类对新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不断发展认识的结果 ,有专家预言 :“第三状态”是 2 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 ,可能是导致各种疾病最直接的原因 ,甚至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形式。由于日趋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及单调的题海战术导致大脑在超负荷运转下产生的代谢废物沉淀 ,血液粘度增加 ,以及由于应试教育的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微血管收缩 ,形成“血脑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