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其可能影响因素,为降低艾滋病歧视、预防艾滋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高校678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结果 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得分在不同年级、生源地、专业大学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年级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处境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理解与其对艾滋病歧视态度呈正相关(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源地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处境的理解是影响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态度的主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应加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歧视及其危害的认知和了解,以减少艾滋病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湖南省郴州市农村妇女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预防医学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对郴州市保和乡农村妇女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态度的调查,共调查326名农村妇女。调查后马上针对一些调查对象不了解的知识和不科学的态度给予告知和纠正。结果:被调查的农村妇女对3种传播途径(血液、性交、母婴传播)的认知程度较高,均超过75%。但对日常接触等非传播途径的认知均低于40%。53.1%的人表示不愿意与感染者有任何的日常生活接触。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主要与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郴州市农村妇女对艾滋病知识有较高的知晓率,但对感染者的歧视程度较为严重,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大学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大众宣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艾滋病歧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农村居民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消除艾滋病歧视的政策或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襄樊市襄城区和南漳县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村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查50名村民,共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秩和检验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被调查对象的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与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相关(r=0.2916,P〈0.01),但是与相关行为无关。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知晓与态度相关(r=0.4444,P〈0.01),与行为也相关(r=0.3525,P〈0.01)。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与其相关行为呈现相关(r=0.652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性别和婚姻状况是艾滋病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而影响歧视行为的因素为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结论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与艾滋病歧视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在消除艾滋病歧视的策略制定上,要特别关注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从而减少艾滋病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4.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等方面的改变,并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价,以探索适合大学校园内艾滋病相关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对艾滋病相关教育前后870名大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健康教育后,校园内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的认知有明显的提高(P<0.05),但对一些较专业的知识及非传播途径的认知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HIV/AIDS的态度改变不显著.结论 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及十分有效的.但对一些专业较强和非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艾滋病宣传教育中应具有针对性,着力开展反歧视活动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  相似文献   

5.
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歧视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郑州市4所民办高校1 8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郑州市民办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39.67%~ 88.75%之间.不同性别、民族、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艾滋病歧视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影响因素为性别、专业、年级(F=10.215,P<0.01),艾滋病传播知识影响因素为性别和住宿方式(F=4.064,P<0.01).结论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程度有待提高.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湖南省某高校大专在校护生艾滋病歧视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反歧视活动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方法 2018年1月1—8日,采用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与艾滋病歧视态度问卷,对湖南省某高校573名大专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湖南省某高校大专护生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总歧视态度得分为55.83±8.60,属于中等歧视水平。艾滋病知识总分、非传播途径得分分别与歧视态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53、-0.186,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参与HIV相关知识培训、HIV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是影响大专护生艾滋病歧视态度总分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开展大专护生在校期间艾滋病反歧视教育势在必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加强知识与提高素养同步进行,从这两方面着手,可望消除护生对艾滋病的歧视态度,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接纳和帮助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学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在大学生中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2007年,在滨州医学院分层随机整群抽取6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696人,对艾滋病各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91%~99.43%,对各种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70.69%~85.92%;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9.83%~87.36%).全部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得分(满分32分)为(27.68±2.03)分,对待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态度)(满分7分)得分为(3.03±1.79)分;对待艾滋病态度得分与艾滋病知识得分呈正相关(r=0.077,P<0.05).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年级、能得到父母关爱的学生对待艾滋病态度得分高,医学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高.[结论]某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不高,对待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态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淮安市淮阴区大、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等情况,为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制艾滋病知识及行为调查问卷,对506名大学生、509名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大学生为67.98%、中学生为65.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对非传播途径和部分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68.77%的大学生和84.28%的中学生对艾滋病感到恐惧和害怕,18.77%的大学生和21.61%的中学生愿意与感染艾滋病的同学同班或同桌;14.23%的大学生和3.54%的中学生发生过性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0,P0.01)。结论淮安市淮阴区大、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应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了解南昌市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状况和艾滋病歧视态度,为开展相关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南昌市4所不同类型高校内,根据年级与专业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共1079名大学生参与艾滋病相关问卷匿名调查,收集有效问卷91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态度以及教育需求.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61.7%,其中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3.9%,非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0.3%和35.5%;在艾滋病传播和非传播途径上,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低年级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歧视现象普遍,且没有明显的性别、专业差异(P值均>0.05).6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艾滋病宣传和教育还不够,73.5%的调查对象愿意接受艾滋病病人对其进行宣传培训.结论 在校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存在一定的歧视.  相似文献   

10.
学生家长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态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长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歧视的原因,为采取反歧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黑龙江、北京、河南3个地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家长共58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地区、身份和文化程度的家长,子女性别及年级不同的家长的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的态度与艾滋病知识得分、权利和政策得分以及艾滋病与道德关系认识得分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父亲比较,母亲的态度更趋于负向;不同意艾滋病与道德有关、非传播途径得分、受教育权得分、隐私权得分和政策得分高的家长态度更倾向于正向.结论 学生家长缺乏艾滋病知识,将艾滋病与行为道德联系起来,对权利和政策认识不足以及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欲是产生恐惧和歧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了解甘肃省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甘肃省791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普遍较低,有61.2%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被调查者对艾滋病病人怀有歧视态度,仅有27.4%的人愿意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朋友或邻居继续交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与文化、籍贯、婚姻、经济收入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是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得分主要受文化程度影响.结论 应针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薄弱环节开展宣传教育,切实做好该高危人群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张阳  王丽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5):723-725
目的 了解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开展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辽宁省大连市2所中学1 186名学生,采用自行设计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37.3% ~98.2%,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为(8.61±0.79)分,高中生得分[(9.19±0.78)分]高于初中生[(7.91±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5,P<0.05),男、女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及患者持正向态度,所有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为(17.87 ±2.34)分,高中生得分[(19.54±2.27)分]高于初中生[(16.33±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01,P<0.05),男生得分[(17.03±1.94)分]低于女生[(19.01±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之间无相关性(r=0.11,P>0.05).结论 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较低,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及患者仍存在歧视和思想顾虑,学校亟需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辽宁省沈阳市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为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10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掌握较好,对经性传播知晓率为91.98%,经血液传播知晓率为92.77%,经母婴传播知晓率为80.79%。对日常生活接触等非传播途径认知模糊。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12.59±2.79分(满分20分)。年级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对艾滋病及H IV感染者所持态度平均得分为33.01±3.90分(满分50分)。年级、学院、来源、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对艾滋病所持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杂志和互联网,利用讲座途径的最少。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对艾滋病和H IV感染者存在恐惧和歧视心理,需要通过开展课外教育等宣教方式,对来自于农村和低年级的学生进行重点宣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山西省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探讨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歧视状况及大学生对艾滋病歧视的影响因素,为消除艾滋病相关歧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大学(文史类)、太原理工大学(理工类)、山西医科大学(医学类)三所高校在校的1313名大学生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9.5%,对部分非传播途径知识和预防知识的认识存在较模糊状态,其知晓率分别为78.3%和75.0%。进行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大学生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歧视态度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理学专业、家庭住址在乡村、对艾滋病(AIDS)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的关心程度、国家艾滋病政策知识得分、非传播途径知识得分、艾滋病一般知识得分。[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除了对AIDS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的关心程度、艾滋病一般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等影响因素外,大学生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歧视态度还受其所学的专业和家庭住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成都市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与歧视状况及艾滋病知识与歧视的关系,为高校更好地开展艾滋病知识教育与反歧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成都市11所高校的1 053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与歧视态度调查,分析不同特征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歧视得分差异,并构建艾滋病知识对不同同伴关系艾滋病歧视的作用路径.结果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分与歧视总分呈负相关(rs=-0.13,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艾滋病知识总分对艾滋病歧视总分有预测作用(β=-0.12,P<0.01).艾滋病知识对亲密、一般、陌生同伴关系的艾滋病歧视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0,-0.24,-0.18,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低年级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与其歧视态度相关.应该在艾滋病知识教育中增加更多反艾滋病歧视的内容,以减少大学生对HIV/AIDS患者及艾滋病相关人群普遍存在的恐惧和污名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河北省低流行山区居民对艾滋病(AIDS)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对感染者态度倾向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河北省艾滋病低流行区石家庄、保定市有艾滋病病例报告的各2个县共12个山区村1074名常住居民和478名外出务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逐个匿名问卷方式.[结果]河北省艾滋病低流行山区农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倾向总正确率62%.常住居民与外出务工人员知识得分和态度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传播途径知晓率为79%,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57%;50%~55%的农民认为应该把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隔离起来,近70%认为应减少或断绝与之来往.影响艾滋病认知得分的因素为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P值均<0.05);年龄对此无影响(P>0.05).[结论]山区居民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对艾滋病的基本认识和不传播途径错误率较高,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存在歧视态度.未婚者、低文化层次、女性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干预的重要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多元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此人群的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浙江省杭州、湖州和绍兴三市的1041名育龄妇女进行一对一匿名自填式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城市组72.95%、农村组75.93%、流动组64.9%,文化程度与艾滋病认知平均分呈正相关,艾滋病认知平均分流动人口组与城市组和农村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滋病认知得分的多因素回归分析:育龄妇女的月收入标准化相关系数最高(r=0.14,P<0.01),其次是丈夫月收入(r=0.11,P<0.01),再次是丈夫文化程度(r=0.08,P<0.05).信息获取途径与认知得分相关分析:报纸、杂志是获得艾滋病知识最常见的途径(r=0.31,P<0.01),第二是通过宣传单(r=0.20,P<0.01),第三是同伴教育(r=0.12,P<0.01).结论 流动、低文化程度、低收入育龄夫妇以及育龄妇女应作为艾滋病宣教的重点人群,通过报纸、杂志以及宣传单是当前推广艾滋病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应适当加强同伴教育,配合发挥电视广播、街头宣传广告、讲座、咨询和社区工作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合肥市某高校大一新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艾滋病歧视现状,为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改善歧视现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某高校大一新生317人进行艾滋病知识及歧视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7. 2%。艾滋病歧视认知态度、情感态度以及艾滋病歧视态度总得分,不知晓艾滋病相关知识组均高于知晓组(P0. 05)。但歧视行为倾向方面得分知晓组高于不知晓组(P0. 05)。【结论】该校大一新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总体尚好,但是歧视现象普遍,且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直接影响了艾滋病歧视的歧视程度。今后应加强艾滋病知识系统教育,更要关注反歧视的宣传干预,尤其是针对行为倾向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护理学生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及行为(KAB)情况,为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科大学1~2年级护理专科学生603名,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50.4% ~99.2%.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为(9.67±0.74)分,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为(25.47±1.77)分,二年级得分高于一年级(26.86±1.67/23.17±2.01,t=3.96,P<0.05),男生得分低于女生(24.38±1.78/26.21±1.41,t=2.41,P<0.05).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工作态度得分为(17.22±2.45)分,二年级得分高于一年级(18.11±2.49/16.38±2.18,=2.66,P<0.05),男、女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和相关态度得分之间具有相关性(r=0.36,P<0.05).结论 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程度和相关态度较好,但某些方面仍需加强,亟需在医学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刘洁  曲波  张阳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6):804-806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和态度,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某医科大学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0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计341人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结果医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超过90%,对非传播途径、艾滋病的早期临床症状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低。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得分高于农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校课程教育、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是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对待艾滋病患者的问题上,该人群的态度较好,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得分高于农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之间无相关性(r=0.06,P〉0.05)。结论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较好,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尤其是农村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