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用药人群中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概况,为今后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的3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涉及18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50.0%;主要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占83.8%.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全方位做好ADR监测工作,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攀枝花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情况、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法,对攀枝花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收集的965例ADR报告分别进行统计和评价.结果 965例ADR涉及药品486种,抗感染药引起ADR 139例,占28.60%;皮肤、黏膜损害562例,占37.85%;ADR报告填写质量较差.结论 ADR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临床用药频率密切相关,应加强严重ADR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上报国家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0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的患者占38.65%;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见,占48.79%,其次为抗肿瘤及辅助治疗用药;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5.42%.结论: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开展和加强临床ADR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陈松 《北方药学》2018,(3):189-190
目的:研究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4~2015年收集的91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显示:男性461例,女性450例,男女之比为1.24:1;静脉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共775例,占85.07%;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共465例,占39.51%;中药制剂415例占35.26%,位居第二;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多见,占53.46%;ADR报告分类多为一般,893例占98.02%;已知严重和新的严重不良反应18例,占1.98%.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引起ADR所占比例基本相同,说明抗菌药物仍是主要引起ADR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有增长的态势,应引起足够重视.结论:ADR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等密切相关,医务人员应增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提升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5.
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雪  蔡林  蒋帆  龚敏  石姗平  徐伟佳  张应辉 《中国药师》2012,15(9):1315-13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易发原因,为临床预防ADR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2011年上报的157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以抗菌药居多,占40.76%;引起ADR最主要的给药方法为静脉滴注,占72.61%;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3.95%。结论: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8,(8):1392-1395
目的:分析医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推进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2015年120例上报的ADR病例报告,分析其发生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120例中涉及ADR药品31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静脉用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7.5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中枢及全身等症状,重度和新的ADR 18例占15.00%。结论:应加强对难于观察及慢性ADR病例的监测,增强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意识。  相似文献   

7.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9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六安市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到的392例不良反应填报完整上报并作分析评价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的392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导致ADR比例占首位,有277例,占70.7%.我院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占第1位,有138例,占35.2%,中药注射剂、调节水电解质及营养药分别占第2、3位;ADR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有184例,占46.9%;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有70例,占17.9%.结论 加强我院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韩杰霞 《北方药学》2016,(7):186-188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保障临床用药合理与安全.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179例儿童ADR报告.结果:179例ADR报告中静脉输液致ADR发生率最高,占96.65%;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4.75%.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针对性加强我院ADR检测及上报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1年1至12月收集的120例药物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汇总,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120例静脉输液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发生ADR概率高,占59.2% ;涉及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居首位,占50.9%,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占50.6%.中药制剂其次,占36.7%;ADR涉及例次最多的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结论 儿童和女性等特殊人群是ADR监测的重点,同时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制剂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应提高合理使用药物,尽量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参考。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8年120例不良反应报告归纳、分析、总结。结果:120例ADR报告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ADR,占75例(62.50%);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更易发生ADR,占37例(30.83%);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占50例(41.67%);ADR表现以皮肤、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8例次(40.85%);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最多,占52例(42.33%);ADR发生的时间以0.5h~24h发生的最多47例(39.17%)。结论:加强ADR监测力度,安全、合理、有效使用药品,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格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上报的134例ADR报告申患者的性别、年龄、过敏史、ADR严重程度、给药途径以及引起ADR药物的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的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4例ADR报告中,男性71例(52.99%),女性63例(47.01%);年龄最小16 d,最大96岁,年龄分布无差异性;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的ADR例次较高(119例);所涉及的药品中抗茼药物引起ADR例次较高(35例),其次是中药注射剂(33例);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损害为主(38.01%),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21.27%);严重的ADR共5例(3.73%).结论:应重视抗茼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规范用药,尽量避免静脉用药.  相似文献   

12.
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6月上报的12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3%);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6.7%),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19例,占33.9%),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临床科室上报的286例ADR报表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类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ADR中,男性ADR发生率略高于女性;ADR发生率,0~10a婴幼儿(29.72%)和60a以上老年人(22.72%)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89.16%)和口服给药(9.09%)为主;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频率高。头孢菌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及青霉素类药物的ADR发生频率占抗感染药物前3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及全身性损害为主;引发ADR例数前3位的药物为头孢曲松、五水头孢唑啉、头孢替安;新的及严重的ADR占8.04%。结论: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5–2018年某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441例ADR报告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441例ADR报告中,一般ADR居多(385例,87.30%);男性患者(229例,51.93%)略高于女性患者(212例,48.07%);发生ADR最多的药品为中药注射剂105例(23.81%),其次为抗脑血管病用药87例(19.73%);静脉滴注是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362例(82.09%);ADR主要累及系统/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296例次(58.97%)和全身性损害78例次(15.54%)。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临床药师应加强相关培训与ADR数据分析,并及时反馈临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降低ADR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2012年276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 2003软件对ADR病例的年龄、性别,引发ADR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6例ADR报告中,男125例(45.3%),女151例(54.7%);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的ADR比例较高,为193例(69.93%);以注射剂出现的ADR为多,167例(60.51%);所涉及的药品中抗菌药引起的ADR比例较高,65例(23.55%);引起ADR的药品前10位中有9个为抗菌药;严重的ADR共3例(1.0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55例(18.71%),其次为全身性损害,35例(11.90%);填报ADR报告的以药师为主(61.23%),其次为护士(32.61%),医生较少(6.16%)。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并重视在ADR报告中发现的用药问题,并及时向临床反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我院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20日收集到的252例ADR报告,从报告数量、报告来源、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报告女性多于男性,60以上患者为敏感人群。静脉滴注是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252例ADR涉及120种药品,其中主要是抗菌药(133例,41个品种)和中药制剂(30例,20个品种),损及皮肤及附件的ADR构成比为46.82%。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监测与医疗监管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2011—2013年上报的有效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8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及0~9岁儿童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6.2%,14.8%);静脉给药途径相关ADR占76.7%;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老年及儿童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给药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帕米膦酸二钠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5-2014年4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载的帕米膦酸二钠不良反应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2例不良反应中,男13例,女9例,年龄50岁以上患者较多(16例,72.8%),用药1周内出现不良反应9例(40.9%),用药1年后出现不良反应7例(31.8%),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为主(11例,50.0%).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帕米膦酸二钠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的ADR报告分别从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感染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45.6%);引起ADR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66.0%);ADR涉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反应最常见(49.5%)。结论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