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中涉及气血经络的一系列概念进行解析,通过分析《黄帝内经》描述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后人的注释和现代科学知识,逐步用已知的概念阐明未知概念.指出经络是对血脉、分肉、筋等概念的分级概念,营卫是气血的部位层次概念,气在不同的位置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名称,是人体体液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气血经络概念用列表和图示的形式表示出来,成为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
3.
郭东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6):51-55
目的面对阻碍中医学复兴发展的重大障碍,虽然经过现代医学几十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明确定论的人体经络实质,反过来探寻中国古人是如何发现人体经络的。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以及通过对中医学的源头《黄帝内经》[2]等书籍的学习、思考,从实践之路、理论之路两个方面来探寻中国古人的人体经络发现之路。结果中国古人的人体经络发现之路,实际上已经明确写在《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了。结论不是人体经络不存在,也不是现代人不如中国古人,只是中国古人走的这条人体经络发现之路石破天惊,大大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能力,现代医学之所以研究人体经络实质几十年未果,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5.
《黄帝内经》从非经络针刺治疗的针具选定、方案采用、刺法特点、治疗定位等方面有详细的论述;结合现代研究技术,认为非经络针刺治疗包括对筋膜、肌肉、血管、神经、骨骼、皮肤等解剖部位的局部针刺治疗。临床应充分发挥非经络针刺治疗的调形优势,结合现代研究技术进行机制研究,促使其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从四个方面浅析<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的内容.1)说明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从"点"(即穴位)到"线"(即经络);明确指出十二经脉与"营气"同出一辙,即十二经脉实际就是营气(含十二经别).其循行的全过程,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必须领悟每一个形容单词的含义,才能对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其深刻的理解,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2)指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水、十二经筋、十五别络、奇经八脉以及皮部、气穴、气府等篇的综合,才是经络学说的完整体系.其中十二经水与"卫气"的循行是一个统一体,即人体的水液(津液)循环代谢的过程.3)通过内容的分析,明确提出"奇经八脉"直至明·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才使其趋于完善.4)研习经络学说应该从以上三点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才会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同时引述王树权先生的一段论述,来阐明促进中医现代化不可忽视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7.
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点,作为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便深受其影响.<黄帝内经>顺应当时的文化思潮,在构建经络理论体系时,就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取象自然界的水系及时间理念的十二月、四季等来阐释经络之理.其表达方式充满了东方民族智慧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正名"有着强大的背景依托,方法主要有"因'形'制'名'"和"约定俗成",又以"因'形'制'名'"为主.其"正名"的实践依据既来自医学内部,又不局限于医学内部,正是由于充分吸收和运用了医学外部的实践及其成果,使《黄帝内经》成功摆脱了2000多年前医学内部实践有限所面临的概念数量不足的困境,成功构建起了中医理... 相似文献
10.
察观是获取和建立可靠知识的必要前提,通过观察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符合事物和生命本质与规律的东西。广泛而深入的察观是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建构中医药理论重要的科学方法范畴。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的术数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和认识由术数的世界观所支撑的中医理论大厦,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创新性意义。本文从医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的主要术数范畴-阴阳、五行、六律、九宫八风、运气干支等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术数的有关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采用术数作为理论的底层去解释生命现象的思想,阐述了术数理论和方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3.
14.
《黄帝内经》心理情绪疗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情绪疗法是指根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通过改变诱发事件(刺激)、转换信念系统(认知方式)、纠正情绪体验等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黄帝内经》中涉及的心理情绪疗法有喜胜忧、怒胜思、恐胜喜、悲胜怒、思胜恐等,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七情所诱发的情志疾病内因为患者本人,外因为医者治疗。患者要做到恬淡虚无、乐观向上、修身养神;医者要重视四诊尤重望与问,把握人格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内、外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内因是七情调摄过程中的根本,外因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防病与治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要求医者在针刺时"守神",要有极高的专注力,做好针刺前的解释安抚工作,诊察患者精神状态以及详细问诊病史对于疾病性质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针对经络气血虚实的情况,通过不同针刺的手法调理,从而达到"神气乃平"的状态。《黄帝内经》中针刺用神的理论贯穿于针灸医生诊治患者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针灸科医生做到安患者之神以求患者配合,察患者之神以便明晰病情,守医者之神以至神情专注,并通过调患者之气以达调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天人相应"解释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活动变化之间的某种联系,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之一.文章以妇人月事的生理、病理、治疗及调护等作为纵向层面,以月之盈亏、四时气侯、昼仪晨昏等作为横向层面,对<黄帝内经>有关妇科方面的论述进行剖析,探讨<黄帝内经>之"天人相应"观在妇科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诊法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灵枢》、《素问》中有关诊法论述74篇,归纳《黄帝内经》中涉及的脉诊、色诊、尺诊等近50种诊法,分析诊法的内涵外延,建立一种恒动整体观、双向判别、三因特色、四条途径的中医诊法理论框架,构建"形-神-运气"的诊法模式,和现代语言诠释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中医诊法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