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常见的全身骨骼退化性疾病,主要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变、骨脆性增加及骨强度减弱,并最终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为病理特征,年龄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骨转换生化指标则是人体骨质新陈代谢的产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骨质新陈代谢的情况[2-3],因此,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有两个关键因素决定是否会发生骨质疏松症,一是峰值骨量的高低;二是骨量丢失的速率,即骨量丢失的快慢。峰值骨量高则意味着"骨银行"储备量较大;骨量丢失速率较慢则意味着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骨量丢失相对会少。所以,影响峰值骨量形成或骨量丢失速率的因素均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固有因素和非固有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症人体的骨组织含有两种主要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将陈旧的骨质"清除",随后成骨细胞生成新的骨质将其填补,这种新陈代谢周而复始,维持着微妙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作为一种退行性疾病,它伴随着人体机能的老化而产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将日益增高。  相似文献   

5.
人体钙元素的摄入不足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医学研究表明,钙是构成骨矿物质的重要成分。钙占人体重量的2%,而人体内的钙99%沉积在骨骼中,是维持骨骼强度的必要物质。当体内缺钙时,骨骼中的钙即由血液输送至身体各器官,骨钙也大量地向血液中转移,以致骨矿物质大量流失,结构变为疏松、多孔,发生骨质疏松症。由于缺钙,骨强度变弱,脆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6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超过60%,其中男性为60.72%,女性为90.47%。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一类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受损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数越来越多,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和骨折等症状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预防和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已为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因、预防与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一种慢性骨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减缓,形成的骨量减少,吸收反而增加,骨密度降低,导致人体骨骼变脆,容易造成骨折.在我国人口中低骨量人群基数庞大,这就造成了骨质疏松症在我国患病的人口比例非常的高,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的情况则更为严峻,数据显示,我国40~49岁的人群中,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殷浩 《家庭医学》2007,(13):8-8
大部分人都认为,骨质疏松症是因为人上了年纪后机体骨质流失所致的一种疾病,年轻人不用理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人体的骨量有关,而老年人骨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年轻时的峰值骨量和此后的骨丢失率。人在青年时期代谢旺盛,骨质合成大于消耗,30~35岁达到一生最高骨量,称峰值骨量;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人都认为,骨质疏松症是因为人上了年纪后机体骨质流失所致的一种疾病,年轻人不用理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人体的骨量有关,而老年人骨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年轻时的峰值骨量和此后的骨丢失率。人在青年时期代谢旺盛,骨质合成大于消耗,30~35岁达到一生最高骨量,称峰值骨量;此后骨量逐年缓慢平稳下降。男性中年以后每年骨丢失率大约为  相似文献   

11.
《长寿》1997,(11)
一、有人说骨质疏松症为老年性多发病,这种结论怎么解释? 答: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为特征的,继而出现骨的显微结构退化,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就发病年龄趋势来讲,它的确是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一种常见病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系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骨病,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使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其害。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多达6300万,其中1500万人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占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15%左右,老年人卧床中20%是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年龄老化使骨矿物质和骨基质随年龄的增加或妇女绝经而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所致,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又称Ⅰ型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又称Ⅱ型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3.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体骨钙的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减少。进入中老年以后骨钙开始逐步丢失,当丢失到原骨钙含量的30%左右时骨质便变得疏松、脆弱与柔软,负载能力大大下降,常在摔跤等不很大的外力下发生骨折,这便是骨质疏松症,实际上也即成年人的佝偻病或骨软化症。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因其雌激素水平骤减而使钙、磷代谢紊乱,骨钙丢失得更快、更严重,因此其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4.
人体的骨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骨质低下和骨结构退化,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骼的质量降低,变得更轻、更弱和更脆,导致一种病叫做骨质疏松症。诱发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①饮食中长期缺乏钙、磷元素或维生素 D,膳食结构不够合理。②妇女在停经或切除卵巢后,在体内就停止产生一种能保持骨质强硬的激素——雌激素。③怀孕妇女及哺乳妇女会大量流失钙质。④活动量小,户外运动少。⑤大量饮酒,饮用咖啡,过多吸烟。  相似文献   

15.
徐苓 《医药与保健》2012,20(10):8-9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健康、结实的骨骼让人们直立、挺拔、有活力、有尊严。如果骨骼变得疏松、变形甚至骨折,情况可就大不相同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退化性骨骼疾病。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行变,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换句话说,就是骨强度降低,导致抗骨折能力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局是骨折,而发生过一次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6.
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30~40岁以后,骨骼中的成骨细胞功能逐渐降低,破骨细胞对骨过度吸收,造成骨钙丢失。40岁以后,每10年约丢失骨钙3~4%,并且骨结构发生改变,骨小梁穿孔,骨质吸收形成腔隙,从而使骨的强度减弱,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多见于绝经期后妇女,男子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妇女的1/6。在一般外力作用下,骨质疏松者即可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和骨组成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从而产生腰背、四肢疼痛,脊椎畸形甚至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强度的降低使骨在遭受外力时易发生骨折。它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人在35岁以后身体中骨质的总量就逐渐减少,到了老年则每年减少2%~3%。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为改善老年入骨质,预防骨质疏松症,除日常的药物治疗外,还应提倡合理膳食,增加钙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8.
人老骨不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会在我们的身上留下众多的痕迹,而支撑人体的骨骼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骨主要由骨胶原、骨粘蛋白等有机物和磷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物组成。其中有机物构成骨的网状物使骨有弹性;无机物充填其内外,使骨骼坚固。 人到老年,会出现骨质疏松,即骨组织中钙盐等矿物质含量减少,使骨出现海绵样空隙,骨结构变得脆弱,承受外力的能力较差,故容易发生骨折及骨碎裂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60到75岁老年人,尤其是妇女患骨质疏松率达50%,所以预防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是在中老年就早期注意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又称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退行性疾病。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而早期识别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对防治此病有重要作用。那么,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哪些症状呢?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为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检测1075例武汉市江岸区中小学教师的骨密度,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中小学教师身高、体重、BMI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40~49年龄组与5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女中小学教师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均明显低于29岁及以下年龄组(P<0.05),5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女中小学教师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明显低于30~39年龄组(P<0.05);随着男女中小学教师年龄逐渐增长,骨量流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且女性中小学教师骨量流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中小学教师(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为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的负相关因素,身高、体重、BMI为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的正相关因素。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中小学教师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明显下降,骨量流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升高,且女性表现尤为明显,建议采取适宜运动锻炼和合理饮食配伍等多方面综合措施,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