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s,TCR)与结合在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上的抗原肽相互作用而活化,这是适应性免疫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一过程涉及两个重要的结构:一个是在T细胞与APC接触处形成的高度组织的超分子结构域--免疫突触,另一个就是将相关分子聚集到突触处的特殊的细胞膜微区--脂筏.本文主要对这两者间关系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与T细胞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除了依靠T细胞抗原受体(TCR)与其配体间的绝对亲合力外,尚靠相关的分子在胞膜上向初始活化点移动而形成的所谓的"帽"结构,"帽"的形成直接结果是导致免疫"突触"的形成.免疫突触是TCR和APC细胞上的MHC分子及其它相关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它是T细胞活化信号传递的通道.目前,研究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的方法,只能简单地模拟APC与T细胞的物理结合,而谈不上模拟"帽"结构形成的生理过程,这大大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贝伦特(Berent prakken,University of Califomia at San Diego,La jolla,Califoma)发明了一种人工合成的APC(aAPC)用于T细胞与APC相互作用的研究.aAPC包括一个脂质体及在其中的MHCⅡ类抗原分子,一个aAPC系统有60-90μm大小,含有60~160个MHC分子,MHC肽复合体可自由在脂质体人造膜上移动.在T细胞与aAPC作用时,MHC分子与TCR分子聚集在免疫突触部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被称为超抗原(Superantig-en)的一个新的抗原家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个家族的代表性成员有:各型葡萄球菌肠毒素,关节炎支原体分泌的蛋白以及小鼠的Mls 抗原系统等。本文作者最近通过鉴定证实,链球菌的M 蛋白也属于一种超抗原。其与上述超抗原的区别是只能刺激人的T 细胞。根据许多文献报道,这些超抗原的特征是,其对T 细胞的刺激依赖于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存在,并认为超抗原与APC 上MHCⅡ类分子的结合是T 细胞识别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4.
免疫突触是免疫识别中T细胞与APC间形成的超分子活化簇的结构,其形成过程涉及多种接头蛋白、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与细胞骨架的活化以及黏附分子的作用有关。突触形成将提高TCR与MHC-肽的相互作用、促进T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利于T细胞效应功能的发挥。目前关于免疫突触与T细胞活化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免疫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这问题的解决将进一步丰富免疫学理论,为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T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T cell receptor,TCR)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表面的MHC-肽复合物结合识别外来抗原.TCR由异源二聚体α、β或γ、δ组成.其中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T细胞是α/βT细胞,占外周T细胞库的90%~95%[1].  相似文献   

6.
突触源于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信号交流这一过程, 如神经突触。免疫突触 (immunologicalsynapse, IS)的概念于 1994年由Paul[1]提出, 用于描绘T、B细胞之间的接触面。1999年, Grakoui及其同事在Monks等 [2]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T细胞的活化过程, 并提出了免疫突触的新概念: 即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 T细胞与APC之间形成的一个高度复杂、有序的超分子结构域, 是被一圈整合素家族的黏附分子所包围的中心簇TCR与MHC 多肽复合物结合的一种特殊结。1 免疫突触的结构形成早在 15年前, AbrahamKupfer及其同事开始在单细胞水…  相似文献   

7.
游弋  郝飞 《免疫学杂志》2005,21(6):54-56
T细胞受体/CD3复合体(TCR/CD3)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组织相容复合物(MHC)抗原肽发生交连是T细胞特征性识别抗原,活化细胞、传导信号并发生抗原特异免疫反应的重要起始途。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TCR/CD3信号传导异常是T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基础。本就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TCR/CD3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T 细胞同抗原反应时,必须有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存在。APC 的机能尚多不明,最初一般认为巨噬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等附着细胞是APC,但数年前发现B 细胞和其它细胞也有这种机能。另一方面,有报告认为附着细胞的抗原提呈机能和B 细胞的提呈机能是不同的。作者把附着细胞作为APC时,IL-2产生、增殖(?)但把B 细胞作为抗原时,发现IL-2产生明显,IL-2受体(IL-2R)产生弱,不能使小鼠辅助T 细胞大量增殖。尽管抗原相同,但由于APC 不同,T 细胞反应亦不同。  相似文献   

9.
游弋  郝飞 《免疫学杂志》2005,21(Z1):54-56
T细胞受体/CD3复合体(TCR/CD3)与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组织相容复合物(MHC)-抗原肽发生交连是T细胞特征性识别抗原,活化细胞、传导信号并发生抗原特异免疫反应的重要起始途.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TCR/CD3信号传导异常是T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基础.本文就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TCR/CD3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在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生反应中,T细胞的活化是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PC)的.关于抗原呈递机制的研究主要是用巨噬细胞作为APC来进行的,并已证实这些APC能降解抗原.它能将小的抗原复合物与Ⅱ类组织相容性抗原(Ia抗原)联系在一起呈递给T淋巴细胞.Steiman认为树突状细胞(dendric-cells)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它的表面有大量Ia抗原.本文作者用OVA  相似文献   

11.
免疫突触与T细胞活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丽华 《免疫学杂志》2006,22(Z1):111-113
淋巴细胞活化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免疫突触的形成是T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和活化的关键步骤,是机体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预免疫突触形成,可望用于预防治疗与免疫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抗原提呈细胞(APC)特别是树突状细胞(DC)的深入研究,发现DC不仅是最有效的APC,也是惟一能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的APC.T细胞的有效活化不仅需要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CD3复合物与APC表面的MHC-抗原肽相结合,还需要APC表面的B7共刺激分子提供第二活化信号.接触抗原而缺乏共刺激信号将导致抗原特异性克隆无能或功能性不应答,因而B7//CD28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DC细胞B7基因表达,观察B7特异性siRNA对DC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DC)作为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PC),是连接先天免疫和继发免疫的桥梁。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APC会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进而引起初始T细胞的活化并分化成为不同的效应细胞。Th17是CD4辅助性T细胞的一个亚群,在机体抗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h17细胞的分化过程主要受来自APC(外源信号)和T细胞自身内源信号的调控,其中外源信号主要包括DC上的各类受体以及胞内的节点分子所介导的信号。本文主要概述了树突状细胞所介导的信号是如何影响Th17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4.
为了激活HLA—Ⅱ类抗原限制性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csenting cell,APC)必须捕获抗原、加工抗原,并把抗原与Ⅱ类抗原表达出来。主要APC为单核巨噬细胞、树尖状细胞、B细胞等。本文旨在研究T细胞是否能把可溶性抗原呈递到自身细胞表面,作者发现CD4~+、CD8~+T细胞能有效地加工、呈递抗原。  相似文献   

15.
外来抗原不能直接激活T细胞,必须经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辅助,T细胞才能发生分化增殖。近年发现,体内主要的APC并不是单核-巨噬细胞,而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DC是一组非淋巴样的单个核细胞系,包括朗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  相似文献   

16.
对蛋白质(TD抗原)的免疫应答是从抗原提呈细胞(APC)向辅助性T细胞(TH)提呈抗原而起始的。APC担此重任与其Ia分子有重要关连。以往认为,Ia分子的主要功能是与细胞处理后的抗原(Ag)片段在细胞膜上结合,形成Ag-Ia复合体,供T_H双重识别。近来研究证明,Ag经胞内处理而获得与Ia相结合的性能,通过Ia与Ag的结合,创造出供T_H识别的抗原决定簇—表位,并保护该表位免受进一步的酶解,而将之运送,呈现于细胞膜上,供抗原特异性T_H识别。本文介绍Ia功能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有关抗原处理和提呈的新学说。  相似文献   

17.
<正> 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的识别受自身MHC的约束,T杀伤细胞(CTL)主要识别Ⅰ类分子,T辅助细胞(T_H)识别Ⅱ类分子。T细胞对抗原及MHC的特异识别与其表面的α和β链组成的受体有关。此受体与T_3多肽(所有类型T细胞均相同)形成复合体。T细胞表面的T_4分子及T_8分子分别与Ⅱ类和Ⅰ类分子相连。  相似文献   

18.
SLA (swineleukocyteantigen )特异性CD4+T细胞系和自身APC以及猪PBMC共同孵育时 ,T细胞增殖反应很强 ,而同仅有自身APC或猪PBMC刺激时的T细胞增殖有显著差异。提示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系以间接途径识别SLA抗原。该识别能被抗人CD4和HLAII类抗体阻断 ,而抗SLAII类抗体阻断作用很弱 ,表明HLAII类分子在间接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这一结果不同于直接从外周血中分离的未经抗原致敏的T细胞。直接识别猪APC递呈的抗原。有可能异种移植初期以直接识别为主导 ,随着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延长逐渐转为间接识别  相似文献   

19.
现已阐明特异性免疫应答不仅需要T、B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受体的激活,而且还需要辅助分子间的抗原非依赖性相互作用。据认为,LFA-1能增强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APC)间的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并参与跨越T细胞膜的信号转换。ICAM-  相似文献   

20.
超抗原与TCR的特异性Vβ组分相结合,激活所有带有Vβ组分的T细胞。超抗原对T的刺激作用有赖于MHC-Ⅱ类分子阳性APC的存在。本文拟探讨超抗原是否必须借助MHC-Ⅱ类分子或能够直接被TCR组分所识别。作者以前的研究表明,链球菌超抗原(pep M5)对T细胞的刺激需要APC的辅助,当加入PMA和细胞因子或交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