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主动外排系统adeA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鲍曼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基因adeA,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主动外排抑制剂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联合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收集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80.0%和81.7%,对其它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90%以上;60株临床分离株检测出adeA主动外排基因52株,检出率为86.7%;CCCP可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外排作用,增加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制率.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重要的多重耐药病原菌,adeA主动外排作用可能在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128-130,133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和药敏情况,并与普通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498株普通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类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药敏实验证实产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株和普通株除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氯霉素、氨曲南和头孢唑啉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对其他抗菌药物如亚南培南、环丙沙星等的敏感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很多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比普通株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存在耐药机制的多样性情况,在临床确诊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株感染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同时应珍惜使用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普通鲍曼不动杆菌治疗同样有效的多粘菌素B及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我院ICU病区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趋势,指导临床正确面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做细菌培养及鉴定,并以MIC法测定1年来2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9种抗菌药的耐药率。结果共分离鉴定鲍曼不动杆菌235株;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耐药率最低的是粘菌素及多粘菌素B(0%),其次是美满霉素(10.2%)。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尤其是ICU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极易变异而形成多重耐药;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应以亚胺培南和B一内酰胺酶抗菌抑制剂作为第一线抗菌药物;ICU病房应加强消毒隔离措施,避免鲍曼不动杆菌的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扩张。  相似文献   

4.
2006~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2006~2009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的分布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比较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监测近4年来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比较近4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粘菌素B及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比较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近4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比逐年增加,以ICU病房患者呼吸道标本检出率最高.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8年起明显上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比例也逐渐增加.比较多粘菌素B及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显示,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菌株的敏感率为93.8%,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明显高于亚胺培南.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细菌耐药监测.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仍呈现出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可以考虑使用多粘菌素B治疗.  相似文献   

5.
2006~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006~2009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比较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监测近4年来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比较近4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粘菌素B及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比较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近4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比逐年增加,以ICU病房患者呼吸道标本检出率最高.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8年起明显上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比例也逐渐增加.比较多粘菌素B及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显示,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菌株的敏感率为93.8%,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明显高于亚胺培南.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感染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细菌耐药监测.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仍呈现出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可以考虑使用多粘菌素B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adeB的表达与其多重耐药的关系。 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6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罗丹明6G检测外排活性,RT-PCR检测外排泵基因adeB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结果 64株鲍曼不动杆菌耐0~2种抗菌药物4株,耐3~5种抗菌药物33株,耐6~8种抗菌药物27株;罗丹明6G外排实验显示,外排增强的多重耐药菌株其外排基因adeB的表达明显增高。 结论 药物主动外排增强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相关;外排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beM基因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8种抗菌药物对37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以PCR和RT-PCR检测abeM基因的分布及其表达水平.结果: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高,37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耐药菌株有21株(56.76%),且多重耐药菌株占耐药菌株总数的81%.所有临床分离株均能检测到abeM基因,但多重耐药菌株abeM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敏感菌株(P<0.01),也明显高于仅对2类或1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P<0.05).结论:abeM基因的高表达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体外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效应。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棋盘设计法测定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单用及联合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为协同作用,0.52.0为拮抗作用。结果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联用后,药物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值均显著降低,FIC指数在0-0.5、0.5-1的百分率为:50%、40%。结论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联用,对临床分离的3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抗菌作用以协同和相加为主,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了解长期抗菌药物压力及常用紫外线消毒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影响及替加环素(TGC)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在群体中存续的能力。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TGC敏感鲍曼不动杆菌3株,分别采用多步法及紫外线照射体外诱导耐药,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诱导前后鲍曼不动杆菌对TGC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变化。选取临床分离TGC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株,在空白MHA平板中反复传代,测定其MIC值。最后选取TGC敏感株及TGC诱导同源耐药株进行TGC耐药株适应度代价研究。结果 应用多步法成功诱导出TGC耐药株;紫外线照射虽然对TGC耐药性未发生影响,但其MIC值有上升趋势。TGC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传代40代后菌株MIC值无明显变化。TGC敏感株及TGC诱导同源耐药株进行相同条件下培养,体外单独培养时耐药株达到对数生长期及平台期的时间均较敏感株长;混合培养时,随着连续传代,耐药株菌落数量较敏感株迅速减少,甚至耐药株被清除。结论 TGC可诱导鲍曼不动杆菌产生获得性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TGC的耐药可能具有遗传稳定性。TGC耐药株较敏感株适应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进行院内感染的基线调查,并分析其耐药谱特征,为临床防治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测定17种抗菌药物对6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其耐药株的同源性。结果有1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和氟喹若酮类等抗菌素均显示出较高水平的多重耐药性;其中4株RAPD分型显示有高度同源性。结论分离自ICU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高达21%,且大多数菌株有高度同源性。因此建立全面的药敏谱和RAPD基因分型体系,加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为及时找到感染源头、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泵在耐药方面的作用和外排泵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通过比较加入羰基氰氯苯(carbonyl cyanldem-chlorophenyl hydrazone,CCCP)泵抑制剂前后,9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4种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变化,筛选出34株外排泵表型阳性的鲍曼不动杆菌。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对34株菌进行外排泵蛋白基因adeB的检测和分析,并测序。结果最终筛选出对4种抗生素MIC值均降低4倍及以上菌34株(35.42%),34株外排泵表型阳性的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到 adeB基因33株,检出阳性率为97.06%。对3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外排泵基因 adeB进行测序,经比对所测序列与基因库(Genebank)中序列同源性为100.00%。结论泵抑制剂CCCP对于逆转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起到重要作用,主动外排泵基因是鲍曼不动杆菌发生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分离2 45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临床资料和药敏结果。结果 2 45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重症监护室(35.2%)和外科(22.1%)是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科室;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大于60岁的年龄段(59.1%),男性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8.64%)明显多于女性(5.39%),P <0.01,同时男性分离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7.39%)也显著高于女性(3.58%),P <0.01;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逐年上升,对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逐年下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逐年上升;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等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显著高于亚胺培南敏感株。结论 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科室是重症监护室和外科;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检出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逐年增多,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5种中药单体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探讨替加环素与中药单体联合用药的增敏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和微量肉汤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中药单体白花丹醌、二氢丹参酮、葫芦素、盐酸小檗碱和紫胡皂苷d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用棋盘法测定白花丹醌联合替加环素MIC值,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值(FICI).选取CCCP、PAβN及白花丹醌作为外排泵抑制剂,观察外排抑制试验结果.结果 临床分离的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多粘菌素B全部敏感,其中,有8株替加环素耐药菌.5种中药单体中白花丹醌对替加环素耐药菌株抑菌活性最佳,MIC值范围是16~32 μg/mL.白花丹醌和替加环素联合试验中,白花丹醌可逆转部分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75%(6/8)表现为相加作用,25%(2/8)表现为无关作用.外排抑制试验中,CCCP、PAβN及白花丹醌均显示对替加环素有一定的增敏作用.结论 在体外环境下,白花丹醌对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一定抑菌活性,联合替加环素可降低替加环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其增加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作用可能与外排泵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南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ICU患者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2株。采用纸片扩散(K-B)法对5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行抗生素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和npm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5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44.2%、53.8%、75.0%和78.8%,对其余14种抗生素耐药率均在90.0%以上。5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有38株检出armA基因表达,表达率为73.1%(38/52);其余均未检出。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携带armA型16S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他多种抗生素呈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情况及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药敏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源自气管分泌物、痰、咽拭子标本的鲍曼不动杆菌共16株,占80%;耐药率≥4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呋喃妥因、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有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20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株共16株,占80%。结论呼吸道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来源;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已产生多重耐药,应重视该菌感染及耐药性检测情况,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20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最常出现在痰液标本中,占有90.24%;临床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多占有47.8%,其次是呼吸内科和脑外科;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象严重。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临床要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938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检出以痰标本居多。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逐年增加,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对其他多种抗生素耐药严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上升迅速,且以ICU为主。结论临床对鲍曼不动杆菌引起医院感染应高度重视,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临床致病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的标本,结果经鉴定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0株,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分别对替加环素、多粘菌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保持敏感性100%,对多粘菌素B中介敏感性为6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73%。结论:替加环素、多粘菌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是临床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最佳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08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趋势,分析引起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指导临床正确面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做细菌培养及鉴定,并以纸片法(K-B法)测定一年来15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6种抗菌药的耐药率.结果 共分离鉴定鲍曼不动杆菌150株,其中源于呼吸道的105株,占68 %,居首位;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耐药率最低的是亚胺培南2.2 %,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3.7%.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尤其是ICU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极易变异而形成多重耐药;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应以亚胺培南和β-内酰胺酶抗菌抑制剂作为第一线抗菌药物;病情严重尤其是全耐药时,可联合用药,提高疗效.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菌株的出现,提示临床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指标.ICU病房应加强消毒隔离措施,阻隔各种可能的传播媒介,避免鲍曼不动杆菌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0.
帅朝霞  钟峰  许岩  吴竞 《安徽医学》2022,43(3):275-279
目的 分析不同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基因及群体信号系统基因的分布,探讨不同耐药基因型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菌药物耐药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30株鲍曼不动杆菌,按耐药性不同分为多重耐药菌3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菌43株和非多重耐药菌56株,分析各组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