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左心室纵向及径向收缩功能。方法 37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根据冠状动脉瘤大小分为病变Ⅰ组、Ⅱ组,分别与20例正常儿童对照,采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分别测量左心室最大纵向及径向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Simpson法心内膜自动跟踪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结果病变Ⅰ组各节段左心室最大纵向运动速度及应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径向应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变Ⅱ组各节段最大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径向应变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各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患儿左心室最大纵向运动速度及纵向、径向应变率明显减低,提示心肌收缩功能受损,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血管损伤,心血管并发症是其最严重的损害.目前临床多仅用二维超声心动测量射血分数作为评价心肌收缩功能的指标.笔者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通过分析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及室壁节段运动同步性状况,定量评价川崎病急性期患者心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3.
永久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中房室传导阻滞者占有一定比例,房室传导阻滞者因病因不同预后亦有所差异.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原因有特发性双侧束支纤维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心肌病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两种检查手段对慢性肺心病临床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的慢性肺心病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进行右心导管、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后两种检查手段对肺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呈波动性和可逆性改变。30例曾有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其中12例(40%)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PAPM)在正常范围。在急性发作期,30例PAPM均高于正常范围。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对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100%,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100%。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肥厚与扩张的诊断敏感性不管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均优于心电图。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住院KD1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典型及不完全性KD各种临床表现;(2)冠状动脉病变表现。结果125例中男78例、女47例,男女比例为1.7:1,年龄4岁内114例(91.2%),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以4~6月发病最高。KD中典型KD87例(69.6%),不完全性KD38例(30.4%),典型KD组的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率高于不完全性KD组(P〈0.01),而实验室检出阳性率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治疗前曾做UCG115例,检出冠脉病变36例,占31.3%(36/115),冠脉瘤7例,占6.1%(7/115)。结论UCG及ECG检查能及时发现KD并发心血管病变,特别是UCG能及早发现KD并发冠脉病变。重视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不完全性KD诊断,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病毒或链球菌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根据病理过程,早期使用大量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预防和减低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其机制主要是丙种球蛋白的抗免疫作用。现将我科10a余来所诊治的62例川崎病进行分析,了解IVIG的临床疗效及防治冠状动脉病变(C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8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 2.0g/kg单次静脉输注,C组为IVIG 0.4g/(kg·d),连用4~5d,对比3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 1g/kg与IVIG 2.0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 1g/kg组和IVIG 2.0g/kg明显优于IVIG 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但是A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瑞耕  邓淑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885-2886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39例临床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患儿发热时间均超过5 d( 100.0%),双侧球结膜充血30例(76.9%),口唇樱红、皲裂28例(71.8%),多形性红斑、皮疹21例(53.8%),手足硬肿20例(51.3%),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25.6%).除发热外川崎病临床诊断特征中具有3项者22例(56.4%),具有2项者17例(43.6%).病程中检测C反应蛋白均增高,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确诊后静滴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均获得有效治疗.结论 对可疑病例高度重视并完善检查,可以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KD病的2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及恢复早期血小板数(PLT)、CRP、IgG、IgA、IgM水平,并在急性期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KD患儿在急性发病时血清CRP、IgG、IgM和PLT水平明显升高,恢复后CRP、IgG、IgM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PLT在恢复早期较急性期升高更显著;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血清CRP、IgG、和IgM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而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IgG和IgM、PLT计数变化对KD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可否以血小板计数变化程度来判断病情恢复程度和预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属自限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严重时累及心、脑、肾等脏器,引起冠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本文通过HOLTER监测川崎病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中寻找相关性,探讨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姚民强  崔丽  王佩显 《天津医药》2006,34(10):740-741,755
心电图呈现T波倒置不仅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其他需鉴别的原因还很多,理论上,凡能影响心室除极或复极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T波改变。有作者发现左室假腱索与T波倒置有关系,甚至认为是一种“新综合征”,现将笔者近年遇到的3例T波严重倒置、冠脉造影正常和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室粗大假腱索的患者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HC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结果,尤其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征。结果15例AHCM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心脏体征无特异性,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室造影有5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2-V6)T波对称性倒置>1mV,最深达1.7mV,酷似“冠状T波”,以胸导V3~V5为主,且呈TV4>TV5>TV3的改变关系;伴有胸导联及肢体导联的ST段降低明显(0.1~0.3mV);胸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RV4>RV5>RV3的规律变化;所有病例均无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最厚处可达28mm。结论AHCM的诊断应主要依靠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来确定,磁共振检查对确诊AHC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AHC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结果 ,尤其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征.结果 15例AHCM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心脏体征无特异性,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室造影有5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2-V6)T波对称性倒置>1mV,最深达1.7mV,酷似"冠状T波",以胸导V3~V5为主,且呈TV4>TV5>TV3的改变关系;伴有胸导联及肢体导联的ST段降低明显(0.1~0.3mV);胸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RV4>RV5>RV3的规律变化;所有病例均无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最厚处可达28mm.结论 AHCM的诊断应主要依靠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来确定,磁共振检查对确诊AHC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45例Q波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负荷试验。给予多巴酚丁胺 5μg/(ksmin)和10 μg/(kgmin)静滴,观察ST-T改变与局部室壁运动的关系。结果显示:45例病人中25例(55.6%)确定为心肌存活性阳性。于低剂量期出现ST段抬高者5例(敏感性为20%,特异性为100%),T波假正常化者7例(敏感性28%,特异性100%)。于峰值剂量期出现ST段抬高者11例(敏感性44%,特异性100%),出现T波假正常化17例(其中1例无收缩改善)(敏感性64%,特异性95%)。其中9例病人既有ST段抬高又有T波假正常化(36%),若二者结合则诊断心肌存活性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2%和95%。结论: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中,ST段抬高及(或)T波假正常化是检测心肌存活性简便、特异、中度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川崎病临床和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VIG的治疗机制。方法:观察 26例KD患儿和 20例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anti-CD3单抗刺激培养不同时间后凋亡细胞百分率计数并进行 DNA片断分析,观察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结果:KD患儿PBMC体外培养上清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VIG治疗后,KD患儿PBMC产生IL-6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提高,片断DAN出现时间提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与单用阿斯匹林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1)。结论:IVIG治疗KD的机制可能部分归于逆转被抑制的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易误诊.韶关市1995年1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55例,其中误诊50例,误诊率达91%,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62例川崎病患儿按照超声心电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28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3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儿童6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儿童的血脂水平及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损害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总胆固醇(TC)水平分别为(5.32±1.74) mmol/L、(5.24±1.67) mmol/L、甘油三酯(TG)分别为(1.67±0.79) mmol/L、( 1.74±0.6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为(2.87±1.14) mmoL/L、(2.72±1.08) m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8±1.28)mmoL/L、(1.12±0.56) mmol/L、(2.37±1.06)mmol/L(t=1.70、1.66、1.71,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为(1.03±0.31、1.08±0.57)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5±0.92) mmol/L(t=1.54,P<0.05).经过治疗后,非冠状动脉损害组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t=1.76、1.88、1.72,均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t=1.90,P<0.05);冠状动脉损害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存在着明显的血脂代谢紊乱,动态监测患儿血脂水平变化可作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仲金霞  陈志军 《淮海医药》2002,20(2):160-160
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症 (MCL S)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疹性疾病 ,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感染 ,主要与立克次体感染有关 ;还可能是宿主对感染原的一种异常反应。该病是以血管为中心的过敏性疾病 ,起病较急 ,病程有自限性 ,好发于 4岁以下儿童。其症状与传染性疾病的皮疹相似 ,易引起误诊。笔者 1992年 1月~ 2 0 0 1年 6月共收治 2 9例本病患儿 ,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9例中 ,男 16例 ,女 13例 ;年龄最大的 10岁 ,最小的 16个月 ;4岁以下的 16例 ,占 5 5 % ;症状有发热、皮疹的 2 9例 ,双眼结膜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防治白血病多种因素的心脏损害,我们观察了地奥心血康(简称DAXXK)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治疗组108例(男性66例,女性42例,年龄31±s14a),用DAXXK200mg,po,tid,疗程4-6wk;对照组104例(男性46例,女性58例,年龄33±11a),用安慰剂(淀粉片)200mg,po,tid,共4-6wk,其他治疗条件与治疗组一致。观察指标以常规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高频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为判断指标。结果:治疗组用药前心肌损害发生率20.4%,用药后发生率4.6%(P<0.01);对照组用药前发生率23.1%,用药后发生率29.8%(P<0.05)。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AXXK能减少白血病多因素心脏损害,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