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三体"战略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健康观念“前移”、防治重心“下移”的方针,凸显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优势和方法优势。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实施中医“治未病”的“主体、实体、整体”战略,有利于发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完善中医“治未病”体系。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了对“治未病”的认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首先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体现了重视预防的思维模式,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和研究的方向,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的新导向。文章就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治未病”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医院的实际,讨论了开展“治未病”的方法和内容,中西结合“治未病”的优势,目前开展治未病工作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鉴于针灸与“治未病”的特殊联系,结合长期在针灸临床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在针灸“治未病”的理论继承与创新、“治未病”与“亚健康”、“治未病”与环境及“治未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以利于针灸“治未病”乃至中医“治未病”工作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运用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手段,中医“正气”是治未病的关键。“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排除异已,保护自己,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西医多采用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如可乐定等,症状控制快,但不良反应大,多因此而中断治疗。中医治疗则具有较强优势。  相似文献   

7.
任壮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1):1078-1078
2012年11月16日讯:日前从全国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协作组牵头单位会议上了解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组建7个“治未病”服务工作协作组,稳步推进“治未病”工作。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早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的防治疾病的原则,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等内容。它要求人们不但要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于未形之先,而且要防微杜渐、防治既病之后的病情发展。如此.才能把握治疗疾病的主动权,具备“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为贯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关于开展“治未病”工作的指示要求和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王国强同志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及“‘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的讲话精神,配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大力开展的中医“治未病”的试点工作,我刊特辟“上工治未病专栏”,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于一期。以冀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观念,在现代防病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用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待古人的这种“治未病”思想,其精神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已病之后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要想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必须将“治未病”的思想与乳腺癌的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病,历来讲“辨证论治”。但《内经》“上工治未病,如何解释呢?”“未病”指没有病,没病也就无证状,无证如何辨和治呢?原来上工治未病是指防病说曲,所以内经又说:“若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古籍上也可见到治未病的历史记载,如“扁鹊”见“齐桓公”即知其病,  相似文献   

11.
孙有智  赵益  丁舸 《中医杂志》2007,48(3):269-270
方剂组成中的“治未病”药物往往是方剂配伍的难点和精妙之处,通过对方剂中这种“治未病”配伍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也可以深化方剂学理论知识,还能从中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完善于明清尤其以叶天士为代表。有关于“治未病”的思想萌芽,如《周易·象传》说:“水火在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管子·牧民》提出:“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老子《道德经》则更明确地指出:“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中医“治未病”最著名的论断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有思想出处,具体作法后世医家论述颇详(养生、饮食居处、情志调节等),但这些作法只是医生去说教患者,最终靠患者的自修,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作者身为“治未病”科的医生,时时在考虑难道“治未病”就是靠所谓的养生、调情志等世人皆能为之方法作到的吗?中医讲“天地人三才”为一整体,“治未病”只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思想。故仍在中医的整体观的园囿内,研究“天”“地”对人影响的理论就是五运六气,本文就想谈一下五运六气如何应用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这一学术思想,早在我国夏商时代《周孔》、《吕氏春秋》等书中就有记载。而《内经》却正式提出并确立。经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历代医家对“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在理论、实践上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很多治则、治法和治疗手段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推拿在治未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拿治未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经后世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流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学博大精深理论体系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它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医“治未病”思想以对人体总体的把握以及预见性、包容性在预防医学中独具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已经成熟的优势,将其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治未病而尽享天年。本文对治未病思想的源与流进行了初步梳理与考证,意在抛砖引玉,与中医界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覆”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其中根据不同的体质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是治疗未病的一个符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7.
扁鹊的“治未病”源于《内经》,体现于《难经》。“治未病”包括对疾病要“早发现,旱治疗”的观点,以及“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层次的内容,并符合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之道。扁鹊的“治未病”得到后世的继承和发扬,至今对我们的中医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对中医院发展机遇及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1月“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而后许多中医院积极响应,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工程,拓展了中医药的服务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和医疗技术,可能正是当今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有力武器。作为承载“治未病”功能的各级中医院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面对较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旴江医家喻昌临证见微知著,整体审察,不但主张“先议病后用药”,同时善于“治未病”。挖堀、分析喻昌“治未病”思想,认为未病之时,应当重视预防养生;既病防变之时,早治疗及时顾护可能受影响的脏腑组织;愈后防复,则以调养为主,防止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