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中文简称为乙肝肾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经直接或间接免疫反应介导形成的肾小球性肾炎.据估计,全球约2.57亿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肾脏是HBV感染的重要肝外损伤靶器官,... 相似文献
2.
3.
叶晓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8,20(4):645-64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多种多样的肝外病变,肾小球肾炎(GN)是肝外病变的主要表现之一。1971年Lombes首次报道并论证了HBV抗原对某些肾炎的致病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与研究。但其发病机理上的联系尚未完全清楚,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影... 相似文献
4.
霉酚酸酯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前瞻性研究霉酚酸酯(MMF)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清HBV标记物阳性、病理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患者共1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例,第一组采用MMF联合皮质激素治疗方案,MMF初始剂量1.0~1.5g/d,同时口服强的松0.5~0.8mg·kg-1·d-1.第二组采用皮质激素治疗,强的松0.5~0.8mg·kg-1·d-1.两组中有HBV-DNA复制的均给予干扰素-α或拉米夫定治疗.结果①治疗3个月时,MMF组尿蛋白定量如(2.7±2.5)g/d较治疗前的(4.9±2.9)g/d明显减少(P<0.05),血浆白蛋白为(34.7±7.3)g/L较治疗前的(26.0±6.2)g/L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尿蛋白定量和血浆白蛋白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6个月时,MMF组尿蛋白定量为(1.4±0.7)g/24h较治疗前的(4.9±2.9)g/24h明显减少(P<0.01),血浆白蛋白为(35.1±5.6)g/L较治疗前的(26.0±6.2)g/L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尿蛋白定量为(2.7±1.6)g/24h较治疗前的(5.6±2.2)g/24h明显减少(P<0.05),血浆白蛋白为(33.8±9.5)g/L较治疗前的(26.2±6.0)g/L显著升高(P<0.05).治疗6个月时MMF组尿蛋白定量为(1.4±0.7)g/24h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1.6)g/24h(P<0.05).MMF组6个月时的完全缓解率(44.4%)与对照组(11.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88.9%)与对照组(22.2%)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6个月时MMF组患者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结论MMF联合低剂量皮质激素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在总有效率及减少蛋白尿、降低血脂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应用皮质激素疗法,且耐受性好,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除外狼疮性肾炎等其他继发性因素,肾组织中找到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损害。常见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相似,以蛋白尿为主症,甚至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后期可出现肾功能减退,最终进展到尿毒症期。其病理类型多样化表现,最常见的是膜性肾小球肾炎,其次是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系膜增生或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及IgA肾病等。随着对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深入研究,如何更好的抗病毒治疗及减少肾脏损害为目前研究之重点,尤其是基因学研究的进展,应用基因诊断及治疗可能将成为趋势。本文就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发生的机理以及由此做出的具体治疗进行阐述,并将最新进展做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诊断和中西医干预。方法在中国HBV-GN是常见的继发性肾炎,诊断依赖肾脏病理以及血清中乙肝病毒标记检查,治疗方案主要为应用干扰素或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有争议。中医干预的策略包括重视辨证分型论治、辨证选药辅助抗病毒、减轻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结合慢性肾脏病分期进行治疗、继承老中医经验等。结果和结论 HBV-GN仍是肾脏病医生的巨大挑战,其西医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较多争议。未来需要更为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医遵循中医治疗原则的前提下,从西医治疗的减毒增效和保护肾脏切入,综合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下简称HBV)感染人体,通过某种或某些机制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称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下简稚HBV-GN)。二十余年来,国内外对本病多有报道,但本病究竟是一独立疾病,还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至今尚无定论。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肾小球肾炎亦属常见疾病,HBV感染后肾炎的发病率占肾小球肾炎发病率的10~65%。因此,对于本病应多加研究,以利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2例HBV—GN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天1次口服,共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HBeAg、HBVDNA、ALT、肾功能和24h尿蛋白定量等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在12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中,显效4例(33.33%),有效5例(41.67%),无效3例(25.00%)。治疗前,12例HBV—GN患者HBeAg均为阳性,血清HBV—DNA水平为(6.17±2.35)log10mEq/ml,ALT(119.25±27.08)U/L。拉米夫定治疗24周后,HBeAg的阴转率为33.33%;与治疗前比较,HBV—DNA(3.22±1.74log10mEq/m1)、ALT(48.00±12.50U/L)水平显著地下降(P〈0.05)。结论拉米夫定对减轻HBV—GN患者肝脏、肾脏组织的损害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研究概况
1.1概述
1971年Combes等首次发现第1例膜性肾病伴有HBV抗原阳性患者,并在其肾活检切片上发现了HBsAg,此后,乙肝相关性肾病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上,正式将其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BV-GN),并先后采用了多种的治疗方法,如类固醇激素、干扰素、拉米夫定、阿糖腺苷、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中文简称为乙肝肾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经直接或间接免疫反应介导形成的肾小球性肾炎。我国乙型肝炎患者人数众多,长期慢性感染引起乙肝相关性肾炎的发生及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HBV-GN的相关研究对乙肝相关性肾炎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原位杂交(ISH)技术观察12例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阳性的肾炎病人肾组织中HBVDNA的存在状况。结果表明,采用地高辛素(Dig)标记HBVDNA全长段探针ISH时10例肾组织中显示有HBVDNA。这10例用S+C段探针检测仍阳性者8例,HBVDNA最常见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呈核型或浆核型,其次是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袢。LSAB免疫组化法示HBsAg与HBVDNA的存在部位相吻合。提示HBV引起的肾脏病变不仅是免疫介导的损害,亦可能有病毒直接侵犯,从分子病理水平为探讨HBV相关性肾炎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原位杂交在诊断小儿乙肝相关性肾炎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ISH在诊断HBV -GN的意义及不同病理形态的HBV -DNA的分布部位 ,数量及分布状况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原位杂交 (ISH)法检测肾组织中HBV标志物的存在状况。结果 :在 4 2例患儿中 ,通过检测患儿肾组织中HBV -Ag ,诊断 2 1例为HBV -GN ;PCR法检测的HBV标志物阳性率最高 ,为 6 0 .0 % ,ISH法次之 ,为 4 5 .2 4 % ;HBV -DNA在不同病理形态中 ,不同部位的阳性细胞率各不相同 ,在膜性肾病中 ,上皮细胞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病理类型 (P <0 .0 5 )。而膜增殖性肾炎主要分布在内皮与系膜区细胞中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 :单纯应用免疫荧光法明确HBV -GN的诊断 ,对膜性HBV -GN的漏诊率较高 ;而对膜增生性HBV -GN的误诊率太高。结论 :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肾组织中HBV -DNA的存在状况对HBV -GM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肾组织中HBV -DNA的分布部分对明确病理类型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肾组织中HBV -DNA的分布部位及存在状况对探讨HBV -GN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中西医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传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9):556-558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HBV-GN)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1971年Combes等人在发现乙型肝炎病毒3年后,首次报道了 1 例 HBV 相关性肾炎。1981年10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将本病统一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 相似文献
15.
自1971年Combs等首次报道第1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的膜性肾病后[1],HBV与肾小球肾炎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已被近年来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免疫学资料所证实。据报道,全世界约有3.5亿人口感染HBV,大部分为慢性病毒携带者。HBV感染的流行率在世界各地分布不一,欧洲、北美HBV携 相似文献
16.
樊乐娟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1):45-48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指乙肝病毒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经血清免疫学及肾活检免疫荧光证实的肾小球肾炎,并排除肝肾两种疾病无关的同时存在,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原因引起肝肾病变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炎康复片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经病理证实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肾炎康复片。结果:两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对肾功能、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肾炎康复片在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减少尿蛋白、升高血白蛋白方面有较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glomerulonephritis,HBV—GN)是一种继发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过免疫介导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目前对于HBV—GN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着多种多样的临床及病理表现。目前其治疗方法多采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的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改变及与肝肾损害的关系,为HBV-GN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肾内科2001年11月-2011年11月10年间经肾活检确诊HBV-GN并资料完整的25例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占同期肾活检4.70%,患者男性14例(56%),女性11例(44%);发病年龄9~47岁,平均22.83岁;乙肝标记物大三阳者12例(46.8%),乙肝小三阳者9例(36%);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4例(56%),肾功能不全6例(24%),肝功能受损8例(32%);肝功能是否异常和肾脏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无明显差异;病理表现以膜性肾病为主,占12例(48%)。结论 HBV-GN患者以青少年为主,性别差异不大;临床表现主要是肾病综合征为主,病理以膜性肾病多见;HBV血清标志物阴性不能完全排除HBV-GN诊断;HBV对肝脏及肾脏的损伤具有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20.
肾小球肾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上常见。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具有免疫复合物介导损伤基础。对于肾炎患者合并HBV携带或乙肝相关性肾炎,可根据其临床和病理表现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同时需使用拉米夫定进行预防。对于有HBV复制或肝炎活动的肾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治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血清HBV复制指标阴性时可考虑激素,但宜缩短疗程减少剂量,单独使用效果不佳;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对HBV-GN有确切疗效。抗病毒药物如IFN-α短期治疗HBV-GN有效,其长期效果以及预防作用还不明确;拉米夫定抗病毒作用肯定,为免疫抑制治疗时预防用药;对拉米夫定耐药病毒可用阿德福韦治疗,但其对肾炎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安全性有待研究。中医肾炎合并HBV感染为本虚标实之证,雷公藤结合症候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