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上.病理性Q波多与心肌梗死相联系.其中梗死性Q波往往持续数月至数年,大部分还将永久存在。在急诊实践中.尤其是心脏急性缺血事件中,有时会见到一些病理性Q波的出现仅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同时又不伴有反映心肌坏死的生化指标(CK,TNT或TNI)的变化(升高),这种呈一过性变化的病理Q波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的意义如何?认识急性心肌顿抑的临床特征以及与病理性Q波的关系,对于急诊急救工作来讲十分重要。本文结合文献,报告3例一过性病理性Q波属于心肌顿抑的心电图特征.籍此强调急性心肌缺血事件中病理性Q波并非仅是心肌不可逆损伤的代名词.可能还是心肌顿抑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一过性异常Q波又称暂时性Q波,其机制目前文献大多认为是氧自由基损伤、钙超载一收缩蛋白降解单独或协同损伤心肌细胞膜及其离子通道,导致钙离子平衡失调,出现电静止,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产生一病理向量,表现在心电图上的Q波。此种“心肌顿抑”现象所致的病理性Q波是完全可逆的,多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乃至数天或数周可自行消失。本文就其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过性(又称短暂性或暂时性)Q波是临床少见的病理性Q波,心电图具有多变性、暂时性和可逆性等特点,是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的疾病之一,尤其是罕见疾病和原因引起者更易误诊。有鉴于此,笔者收集近年来国内医学杂志报道的罕见疾病和原因引起的一过性Q波文献,结合我们所遇1例作以概述。1X综合征笔者所遇1例中年女性患者,因突然胸痛胸闷伴气短于2006年1月1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前心电图正常。查体:血压80/50mmHg,心音低,心率82次/min,律齐,无杂音。心电图aVL、V1~3呈QS型,伴S-T段轻度抬高,T波高尖,心脏彩超示左室前壁、下壁、高侧壁运动幅度明显降低,左房、室扩大,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化验CK-MB和肌钙蛋白正常。依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给予扩冠、抗凝、升压等治疗,1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5天后临床症状改善,血压恢复正常。2月19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2月24日复查心脏彩超结果正常。本例突发胸痛胸闷伴气短,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多次查心肌酶不升高,心电图异常改变呈一过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可考虑心脏X综合征。可能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导致了短暂而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使心肌细胞处于顿抑状态,在心电图...  相似文献   

4.
钟文  任继刚  张强 《四川医学》2004,25(7):767-768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探讨一过性Q波机理。方法 观察、检测心电图出现一过性Q波的患者(7例)血清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情况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 7例患者CK-MB均正常;5例cTnI呈阳性,2例cTnI呈阴性,全部患者心电图均有ST段和/或T波改变。其中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结论 一过性Q波提示冠状动脉病变,多系缺血产生的顿押心肌形成;不伴CK-MB增高者可伴有微小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一过性病理性Q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13例出现一过性病理性Q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持续时间、治疗方法。结果 13例患者表现为胸闷或胸痛等不适,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头晕、乏力,10例患者心电图一过性病理性Q波表现为V1~V6导联,3例患者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均持续1~2 h。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后,患者一过性病理性Q波均消失。结论 病理性Q波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等不适,出现早期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可使Q波消失。  相似文献   

6.
<正> 一过性Q波是指在短时间内变小或消失的Q波。临床上比较罕见,只能动态观察心电图,回顾确诊,常易误诊。为提高对一过性病理性Q波的认识,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2岁。因心前区持续性剧痛6小时急诊入院。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经治疗30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崔跃  陈琴 《铁道医学》1996,24(6):346-347
将高血压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一过性心肌血与高血压病未检出心肌缺血进行分组。选择了年龄、性别、室上性异位心律、室性异位心律、平均心率、左室肥厚、糖尿病等为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本组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伴一过性心肌缺血的主要危害因素为左室肥厚,其次为平均心率〉100次/分、年龄〉60分、室性异位心。临床对高血压病患者一矣出现左室最,尤其同时有平均心率加快、年龄较大者应高度重视其心肌供血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将入住本院的 5 1例病人 ,按溶栓治疗后 ,有无Q波形成 ,分为Q波组和非Q波组。全部病人入住CCU ,并在入院即刻 ,入院后 8、 1 6、 2 4、 4 8、 72h分别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 ,对其中 34例病人在心梗后 1W、 6W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并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Q波组血清CPK峰值为 1 347 5 8± 2 2 0 33IU ,左室质量指数分别为 2 34 82± 92 36 (1W)、 2 71 5 2± 93 1 2 (6W ) ,均明显高于非Q波组。随访半年表明新近出现心衰亦明显高于非Q波组。结论 :溶检后有Q波出现 ,血清CPK峰值高于 5 0 0IU ,左室质量指数 >2 0 0g/m3 ,是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易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玲 《广东医学》1993,14(3):156-157
过去一直将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心电图(ECG)有无出现病理性Q波而分为两类:有病理性Q波的为透壁性心肌梗塞,而无病理性Q波的为非透壁心肌梗塞。实际上ECG有无病理性Q波的出现与病理学上心肌梗塞是否穿透心室壁并非完全一致。Savage报  相似文献   

10.
伴有Q波的心肌炎临床少见,病情严重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笔者将我院近年所见急性Q波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作对比,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1目的 探讨 Q波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方法 选取≥ 70岁无 Q波 (A组 6 0例 )和有 Q波 (B组 6 1例 ) AMI患者及≤ 70岁无 Q波的 AMI患者 (C组 5 8例 )进行对照研究。3结果  A、C组房颤的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亦高。 A组接受溶栓治疗者较 B、C组少 ;A组与 B组病死率无差异。但 1年内病死率 A组高于 B组。 4结论  Q波的存在对高龄 AMI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无Q波心肌梗塞(NQM)的临床特征。方法:经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AMI)149例分为Q波心肌梗塞(QMI)与NQMI两组,对比两组在年龄、性别、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心肌酶、并发症、病死率、再梗塞及梗塞后心绞痛等方面的差别。结果:NQMI比例逐年增多,最高达53.3%,在胸痛、心肌酶、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而在并发症及病死率方面QMI较NQMI明显增多,在再梗塞及梗塞后心绞痛方面,NQMI明显增多。结论:NQMI与QMI在发病比例及临床表现上相似,并发症及病死率更少,再梗塞率及梗塞心绞痛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急性无Q波心肌梗死 (NQMI)老年患者心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 46例NQMI患者 ,分为≥ 70岁组和 <70岁组 ,比较 2组心电图特点。结果 PtfV1绝对值 >0 .0 3mm·s、ST段降低 >0 .1mV和左心室肥厚更多见于≥ 70岁的老年NQMI患者 (P <0 .0 5或 <0 .0 1)。结论 ≥ 70岁的老年NQMI患者PtfV1异常、ST段降低和左心室肥厚比 <70岁组更多见 ,提示与 <70岁组相比 ,≥ 70岁组的老年NQMI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 ,6 0岁 ,因反复胸闷 8h ,加重 2h入院。患者于入院 8h始无明显诱因感胸闷 ,并感胸骨后压榨感 ,无胸痛、气紧、心悸 ,持续约 3~ 5min后自行缓解 ,反复发作数次 ,2h前胸闷再发 ,平卧时加重 ,坐位时稍缓解 ,伴恶心、出汗、无胸痛、气紧、咳嗽 ,自服地奥心血康后无明显缓解 ,遂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7年 ,长期服用尼群地平 ,血压控制理想 ,入院体检血压 180 / 95mmHg ,心率 72次 /分 ,心律齐 ,未闻及杂音 ,心浊音界正常 ,急诊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Ⅱ、Ⅲ、avFST段水平上抬约 0 .1mv ,V5~V8ST的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的演变。方法:对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发现Ⅱ、Ⅲ、avF导联Q波完全消失4例(10%),Ⅱ、Ⅲ、avF导联Q波转为非病理性Q波者4例(10%),Ⅱ、Ⅲ、avF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者24例(8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的演变,在Ⅱ、avF导联中,ⅡavF导联Q波消失者明显高于Ⅲ导联。  相似文献   

16.
2005年2月-2006年4月,我们应用西咪替丁治疗口腔溃疡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都与QMI有很大的不同,几个研究报道NQMI病人患者梗死范围小...  相似文献   

19.
将高血压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一过性心肌缺血与高血压病未检出心肌缺血进行分组。选择了年龄、性别、室上性异位心律、室性异位心律、平均心率、左室肥厚、糖尿病等研究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本组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伴一过性心肌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左室肥厚,其次为平均心率>100次/分、年龄>60岁、室性异位心律。临床对高血压病患者一矣出现左室肥厚,尤其同时有平均心率加快、年龄较大者应高度重视其心肌供血不足以及与此有关的心律失常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邹秋果 《海南医学》2002,13(10):37-37
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非Q波心肌梗塞 (NQMI)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增加 ,本文对近 4年本院收治的急性NQMI 4 8例作了回顾性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30例 ,女 18例 ,年龄 38~ 90岁 ,平均年龄 6 9岁 ,其中 >6 0岁者占 86 %。所有的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条件[1 ] :①梗塞样疼痛大于30分钟 ;②ST -T演变超过 2 4小时 ;③磷酸激酶 (CK)或磷酸激酶同功酶 (CK -MB)升高 ,超过正常上限 2倍以上。如符合①和③或②和③两条者 ,即可诊断NQMI。1 2 临床特点 入院时有典型胸痛者 32例 ,无明显胸痛者 16例 (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