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工生物瓣膜在体内随着病人生存时间延长毁损率逐渐增加,大部分早期生物瓣替换病人需再次换瓣。而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从1992年10月至2003年10月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病人无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工生物瓣膜在体内随着病人生存时间延长毁损率逐渐增加,大部分早期生物瓣替换病人需再次换瓣。而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从1992年10月至2003年10月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病人无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生物瓣替换术后的衰败使病人面临再次换瓣手术,与第1次手术相比,再次换瓣操作困难,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多。现报告我们为62例生物瓣失功病人再次换瓣的临床体会。临床资料1979年2月至1989年12月,应用自制牛心包瓣行心瓣膜替换共251例(25个瓣膜)...  相似文献   

4.
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无死亡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2月至2002年2月我科共实施生物瓣替换168例。1988年10月陆续为112例生物瓣衰败病人行再次换瓣,从1993年10月至2002年12月连续80例生物瓣再替换病人无死亡,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生物瓣衰坏病人的再次瓣膜替换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20例生物瓣衰坏病人的再次换瓣经验。第一次替换生物瓣时19例为单纯二尖瓣替换,1例为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替换。生物瓣在体内工作6~124年。二次手术前心功能II级1例,II级12例,IV级7例。手术共替换22枚机械瓣。手术死亡2例。作者指出对生物瓣替换术后的病人要定期复查,发现瓣膜有运动异常应及时再次手术换瓣,对心功能差的病人应作积极术前准备。分离心包内粘连不宜过多,提倡采用常温体外循环,持续温血灌注保护心肌;术后支持呼吸、循环功能,延长辅助呼吸时间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降低失功能心脏生物瓣再手术死亡率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1981年10月至1994年12月60例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再次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病人年龄16~62岁(平均36.1±7.3岁)。两次换瓣间隔时间为26~168个月(平均102.9±24.6个月)。手术死亡7例,手术死亡率11.7%。前期(1981年10月至1985年12月)死亡率57.1%(4/7);后期(1986年1月至1994年12月)死亡率5.7%(3/53)(P=0.0001)。结论:对生物瓣失功能病人应及早行再换瓣术、术前应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勿过多游离心包粘连、注意心肌保护、术后重症低心排者积极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上述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生物瓣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心脏瓣膜在临床的应用目前仍然以机械瓣为主。但是由于机械瓣存在不可克服的缺点 ,如血栓栓塞率高 ,与抗凝有关的并发症以及长期存活率低等问题 ,所以机械瓣尚不能认为是理想的人工心脏瓣膜。生物瓣为中心血流型 ,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性能 ,不需抗凝 ,血栓栓塞率较低 ,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明显低于机械瓣。尽管其耐久性差、使用寿命短的缺点目前仍然难以克服 ,多数病人面临再次手术的可能 ,但是生物瓣在临床应用的地位 ,仍具有机械瓣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并且随着生物瓣制备、保存技术以及防钙化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在临床上又掀起了生…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94年~1998年共收治4例二尖辦生物辦衰败病人,重新施行了二尖辦置换术(国产C-L碟瓣)。1例病人因术中出血,术后并发脑水肿死亡,余3例病人全部康复出院 患者年龄在38~42岁之间,二尖辦区生物辦置换时间平均在10年左右,二尖瓣再狭窄2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例。 术中所见:所有病例均可见原生物瓣瓣体僵硬、增厚,有不同程度钙盐沉积,关闭不全患者可见瓣叶穿孔、撕裂。 手术要点:胸骨后粘连是二次手术最棘手问题,顺利进胸,建立体外循环是手术成功关键。胸骨后组织分段游离,分段锯开可减少一次锯开胸骨撕裂心脏的危险。先建立体外循环再游离上、下腔静脉是重要手术步骤,可防止心脏撕裂后大出血休克的危险。切除原生物瓣组织先从大瓣中点开始,再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切除,注意保留足够的瓣环组织,注意清除组织碎块及线头。上机械瓣一般采用间断带垫片褥式缝合。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因二次换瓣创伤大,术中渗血量大是最常见问题,我们有2例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抑肽酶,可有效减少术后渗血量。术后延长呼吸机支持时间,应用有效强心药及扩血管药物,有利于术后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我们报告2292例植入2575枚人工心脏瓣膜,发生瓣周漏者13例,发生率为0.51%(13/2575)。外院术后瓣周漏转入我院者5例。15例中再次手术,单纯修补5例,重新换瓣10例。本组死亡5例。另3例瓣周漏因心功能尚好,暂未手术。  相似文献   

10.
生物瓣毁损再次二尖瓣替换的体会褚衍林刘欲团史鉴运肖颖彬闵家新我院1986年7月~1994年11月对13例生物瓣毁损的患者施行了再次二尖瓣替换术,现就手术技术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3例,男3例,女10例。年龄25~47岁。第1...  相似文献   

11.
人工心脏瓣膜再次或多次置换术333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 197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 ,我们共为 333例病人行再次或三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 ,占同期换瓣术的 4 30 %(333/ 775 3例 )。现对再次换瓣的原因、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再次换瓣的高危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临床资料 本组 333例再次换瓣者中男 191例 ,女 14 2例。年龄 12~ 72岁 ,平均 (40 6 7± 9 92 )岁。发现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或出现相应症状到本次换瓣的时间为 1d~ 85个月(平均 10 4个月 )。术前心功能 (NYHA)III~IV级 2 5 8例(77 5 % )。前次换瓣为生物瓣膜 2 6 3枚 ,占同期所换生物瓣的2 9 6 8% (2 6 3/ 886…  相似文献   

12.
<正>病人,女,68岁。因二尖瓣置换术后6年余,心慌、气紧伴乏力1周于2021年5月21日入院。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左房增大、二尖瓣位生物瓣、瓣架稳定,靠左前侧瓣上探及大小约6 mm×7 mm的强回声团附着,随瓣叶开闭来回甩动;人工二尖瓣瓣口大量反流,肺动脉压力71 mmHg, 考虑为人工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图1A)。入院后予强心、利尿、控制心率、控制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转入心脏外科拟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对6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采用二尖瓣瓣中心人工瓣膜置入术进行了报道,术中保留前后瓣叶及其瓣下结构。全组术后无死亡。5例患者经28~63月(平均43.7月)随访,均已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文中讨论了此种换瓣术的手术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17例二尖瓣替换术病人,其中8例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为观察组;9例常规方法手术为对照组。术后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缩短分数、射血分数及左室后壁底部,中部和心尖部缩短分数和运动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对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因慢性纤维瘢痕累及后叶和瓣下结构,换瓣时切除后叶及瓣下结构对左室后壁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巨大心脏患者换瓣手术治疗吴春齐李金声李金启刘亚湘心脏瓣膜病巨大心脏者,大多累及多个瓣膜,心肺功能严重减退,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983年以来,我科共为43例巨大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了换瓣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3例,男性18例,女性2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00年1 月-2006年1月手术的89例额颞顶重型颅脑损伤[Glasgow昏迷评分(GCS)3-8分]病人,分成两组,2000年1月- 2004年7月根据出血部位采用常规额颞或颞顶骨瓣开颅手术35例为常规骨瓣组,2004年8月-2006年1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54例为标准外伤大骨瓣组。所有病人均经CT证实颅内损伤情况。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GOS) 评价病人预后。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常规骨瓣组恢复良好13例,中残4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4 例。标准外伤大骨瓣组恢复良好22例,中残14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11例。排除了术前GCS评分、性别构成及发病至手术时间的影响,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损伤疗效好于常规骨瓣开颅术,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常规骨瓣开颅术能明显降低重度颅脑损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心脏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再手术治疗3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是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尽早再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惟一有效方法。我院自1993年6月至2004年7月共为34例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患者行再次换瓣手术治疗,现将人工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原因、诊断、再次换瓣手术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及中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及中长期疗效,并比较在三尖瓣位置生物瓣和机械瓣置换的相对优缺点和适应证,以提高该类手术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4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128例行三尖瓣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疗效及中长期随访结果 ,并按首次三尖瓣置换所采用的瓣膜种类不同分为机械瓣组(89例)和生物瓣组(39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该类患者的中长期生存率和中长期人工瓣膜相关事件(包括血栓栓塞和人工瓣膜血栓形成、抗凝相关性出血、人工瓣膜毁损事件)的发生率.用 Binary logistic回归对三尖瓣置换患者早期、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围术期死亡19例(14.84%).随访103例(94.5%),6例失访,随访时间4.93±2.92年,随访期间死亡11例(10.7%).生物瓣组10年生存率为65.6%±17.4%,机械瓣组为68.7%±10.8%(Log-rank 检验, χ2=0.74,P=0.390).生物瓣组5年无血栓栓塞事件率为92.3%±7.4%,机械瓣组为87.1%±4.6%(Log-rank 检验,χ2=0.962,P=0.327).生物瓣组和机械瓣组10年无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9.7%±9.7%(Log-rank检验, χ2=1.483,P=0.223).9例患者行再次三尖瓣置换术,生物瓣组7年无再次手术率为71.1%±18.0%,机械瓣组10年无再次手术率为78.8%±10.2%(Log-rank检验, χ2=2.76,P=0.096).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三尖瓣置换术前有心脏手术史、腹水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术前有腹水、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置换多个瓣膜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重度三尖瓣反流,应该较早或较积极地施行三尖瓣手术,以防止右心功能进行性衰竭,而影响三尖瓣置换术的近期及中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三尖瓣置换术中,机械瓣和生物瓣有相似的中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大骨瓣开颅半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外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骨瓣减压在重型颅脑外伤手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由于骨窗大、减压充分,降压效果好,但存在许多并发症,而大骨瓣开颅半骨瓣减压的应用具有许多优越性。回顾分析本院自2000年以来应用大骨瓣开颅病人150例,分成去大骨瓣减压(A组)和去半骨瓣减压(B组),把两组病例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三次换瓣2例     
三次换瓣2例赵强,任长裕,蒋振斌,陈志强,周光华例1男,37岁。因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赘生物合并中度反流,于1991年3月行第一次主动脉瓣替换术,置入外径23mmMedtronicHall机械碟瓣。术前血培养为肠链球菌,术后血培养仍阳性。第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