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郑州市2005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恩平  刘灵芝  张燕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55-2456
目的:了解郑州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在腹泻病人中的检出情况和宿主动物带菌及毒力基因情况.方法:对采集的宿主动物和腹泻病人粪便及食品应用免疫磁珠富集分离法进行大肠杆菌O157∶H7分离和鉴定.结果:郑州市内共发现3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病例,首次从腹泻病人中检出产毒O157∶H7菌株,采集5种以上动物粪便标本共计475份,从牛粪(247份)中分离到16株O157∶H7,检出率为6.48%,从羊粪(33份)中分离到3株O157∶H7,检出率为9.10%,并检出3株产毒O157∶H7菌株.采集5类市售食品共146份,未分离到O157∶H7.结论:郑州市存在发生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暴发或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海市首例由腹泻综合监测系统报告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coli)O157∶H7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发现过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制O157∶H7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病例的流行病调查资料及临床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历史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3—2015年上海市腹泻综合监测点累计采样8 441例,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2016年6月首次由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产毒株,采集密切接触者共8份粪便标本和环节样本3份,均未检出O157∶H7。结论本起E.coli O157∶H7感染散发疫情由腹泻综合监测系统发现,应强化腹泻综合监测系统的作用,及时发现传染源,有效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3.
刘华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61-1663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新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除了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的并发征,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1]。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污染状况,为构建食品污染物数据库和防范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南宁等6个市建立监测点,定期无菌采样,检验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统一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验方法进行.结果在6个监测市对6类食品共计1276份食品进行了监测检验,结果在南宁、柳州2个市的生肉中检出3株O157:H7,总检出率为0.24%,而生肉O157:H7污染率为0.46%.结论在广西首次证实生肉受到O157:H7污染,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所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自1982年首次发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在北美引起出血性肠炎以来,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病原菌相关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尤以发达国家病例为多,这可能与其饮食习惯和监测报告系统完善有关。大多数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是食用了被牛粪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和出血性结肠炎。近些年已经报道过多起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暴发流行,因儿童和老年人患者有时会在腹泻后继发诸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率较高。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别,  相似文献   

6.
闵行区某种畜场检出大肠杆菌O157:H7的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1982年新发现的肠道致病菌,它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国内外调查和监测表明,家畜和家禽是大肠杆菌O157:H7的宿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宁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在人群及外环境中的感染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2年采集南宁市现症腹泻患者、动物宿主粪便标本、市场生熟食品和苍蝇标本,经mEC增菌后用SMAC分离,纯化菌株经生化鉴定、血清分型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在2 139份腹泻患者标本中未检出阳性标本;在3 088份外环境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20份.南宁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动物粪便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阳性率不同,以牛粪检出阳性率最高.结论 南宁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仍有散在的动物感染,应加强对动物粪便的管理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准确地甄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方法。方法:选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编码脂多糖基因(rfbE)和编码鞭毛抗原基因(fliC)作为检测靶基因,建立荧光PCR反应体系。结果:通过多种标准菌株试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熔解曲线分析法可特异性地甄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纯培养的灵敏度达到2.8×101cfu/ml;检测108例临床样本,其中18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阳性,3例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非H7阳性,与常规培养方法的符合率达到100%。结论:本方法可简便、准确地甄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结果可靠,通过进一步增加反应体系中引物的数量可同时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其他血清型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9.
O157??H7 出血性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腹泻、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一种主要产毒性大肠杆菌。为探索O157??H7 大肠杆菌在我省分布情况, 我们于1999 年9 月, 在 安徽省某县进行了一次以家畜家禽为主的O157??H7 大肠杆菌的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1999~2003年O157:H7大肠杆菌实验监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了解我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病人(宿主动物)带菌情况及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方法对安徽省1999~2003年病人粪便进行O157:H7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动物宿主O157:H7大肠杆菌带菌状况调查及O157:H7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测,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人群血清特异性O157:H7溶血素抗体.结果家禽家畜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带菌率为10.45%、2.50%、0.14%、0.72%和0.31%;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O157:H7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分离率分别为0.43%和4.75%;特异性O157:H7溶血素IgG抗体总阳性率为25.87%;志贺样毒素、溶血素毒力基因检测有53.2%的EHEC O157:H7菌株阳性.结论通过血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监测,可以认为家禽家畜为O157:H7的动物宿主,分离的O157:H7大肠杆菌大部分携带毒力因子,染菌的家禽家畜是引起人群爆发流行的的重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食品污染微生物监测点,调查O157∶H7大肠杆菌在生肉类食品中污染状况. [方法]采用 E.Coli O157∶H7检测卡对样品初筛,对阳性样品再进行分离培养鉴定. [结果] 从生猪肉和生羊肉中分离出2株O157∶H7 大肠杆菌,生肉类食品检出率3.7%. [结论] 首次证实了漳州市有O157∶H7大肠杆菌的存在,动物性食品是该菌感染人类的主要来源,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PCR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方法,并比较单一PCR和多重PCR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O157∶H7的O抗原、H鞭毛抗原及SLT1和SLT2毒素基因特异的4对引物,分别或共同进行PCR扩增,检测40株O157∶H7和非O157∶H7菌株,将细菌按10+1~10+6稀释后比较PCR的检测灵敏度.结果所有O157∶H7菌株均在497 bp和625 bp处出现O157抗原基因和H7抗原基因产物,其产毒株在484 bp和(或)210 bp处出现SLT2和(或)SLT1基因产物,非O157∶H7菌株PCR结果均为阴性;单一PCR检测灵敏度为150 CFU/PCR反应,多重PCR为>1 500 CFU/PCR反应.结论在经过增菌后,多重PCR比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更特异、快速、灵敏和简便,为产毒和非产毒O157∶H7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之所以能对人类致病,其致病因子为志贺毒素,并认为该毒素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所特有〔1〕。浙江省于1997年首次在杭州人和动物中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后〔2,3〕,又相继在宁波等地从动物中检出〔4〕,但是都不带志贺毒素1(stx1)和志贺毒素2(stx2)。本次检出的病人为浙江省首次发现带有stx2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株。现报告如下。1病人发病和治疗情况患者,男性,15个月龄,杭州市人。2005年6月2日上午9时在家中开始腹泻,起初腹泻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黏液样便,腹泻2d共12~…  相似文献   

14.
宁波市检出第一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2年发现O157:H7大肠杆菌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以来,由其引起的食源性爆发流行在发达国家不断发生.近年来该菌在国内检出报道不断[1],为了解宁波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流行状况,在辖区内的各县(市、区)建立了监测网络,进行联合监测,于2001年9月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本市首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现将鉴定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是近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肠道传染病.自1983年美国Riley等[1]首次报道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以来,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出现爆发性流行病例.  相似文献   

16.
动物宿主的EHECO157H7带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157H7大肠杆菌是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的一个重要血清型.该菌可导致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1].自1982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了由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的暴发以来,EHEC的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WHO已确认O157H7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2].近年来我国防疫部门也开始致力于对O157H7的检测工作,有自腹泻病人、猪粪、鸡肉、牛肉、卤肉等检出本菌的报告,但EHECO157H7 在本地区动物宿主中的带菌调查尚未见报道,其流行病学资料尚属空白.为了解EHECO157H7在本地区禽畜粪便中的带菌状况,为预防O157H7等致泻性大肠杆菌引起爆发流行提供依据,我们于2000年6-10月,在石家庄市所管辖各县采集牛、猪、鸡粪便,苍蝇体表样品共计170份.对致泻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舟山海岛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6] 李升团、韩光红.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15(5):387. [7] 陈明栋,综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进展[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5):238.自 198 2年发现O157:H7大肠杆菌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以来 ,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从四川省分离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株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多重PCR测定67株大肠杆菌O157∶H7的slt、eaeA、hly毒力基因;对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O157∶H7进行质粒和PFGE分型;测定67株大肠杆菌O157∶H7的耐药性和对消毒剂的抗力。结果62.7%的株菌(42/67)携带有毒力基因,毒力图谱类型主要为slt1+slt2+eaeA+hly。67株菌共有6种质粒谱型和7种PFGE谱型。64.2%(43/67)的菌株分别对7种不同的抗生素耐药,其中有23、35、34株菌分别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SMZ耐药。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O157∶H7抗性谱不同,80.6%(54/67)的菌株对酒精和季铵盐产生了抗性,所有菌株对洗必泰敏感。结论四川省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O157∶H7带毒率相似,但毒力基因谱型不完全相同。细菌有较高的耐药性。菌株对常用消毒剂有很高的抗性,在消毒灭菌时需要用较大剂量的消毒剂才能将其杀灭。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O157∶H7耐药性、质粒和PFGE谱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提示菌株可能在人、动物、食品以及外环境之间相互传播并存在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VIDAS-VITEK法快速检验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杆菌0157:H7出血性肠炎是近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肠道传染病。自1983年美国Riley等首次报道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肠炎以来,相继在英国、加拿大、13本等国出现爆发性流行病例。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一个主要血清型,牛、羊、猪等家畜是其主要宿主,人类由于食用被大肠杆菌O157:H7污染的食品而致病。研究表明人感染10个活菌即可致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河南省6类食品中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及季节分布. [方法] 依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分5个采样区域,按夏冬季在销售环节随机取样.选择性增菌培养后,用O157胶体金试剂筛查,免疫磁珠富集后分离病原菌,应用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 1 463份食品中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共28株,检出率1.9%,其中鲜肉和生食蔬菜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3%和3.2%.夏季检出率(2.5%)明显高于冬季检出率(1.1%). [结论]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在食品中污染较为严重,其检出率的高低与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应加强畜禽屠宰、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监测,预防O157食源性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