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缺血性结肠炎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缺血性结肠炎15例,其中50岁以上者12例,占80%,女性12例。14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占93.3%,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病变为主。结肠炎多位于脾曲以下左半结肠,以乙状结肠最为多见,症状主要是腹痛、腹泻和便血,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结肠镜检查。认为结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检查方法,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收集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经临床、结肠镜确诊的7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在腹痛等症状出现后10天内行全结肠镜检查,部分病例取病变牯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 结果 经临床、结肠镜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者70例,其中男18例、女52例,男女之比为1:2.89,年龄为45~90岁,平均年龄68.8岁,其中50岁以上6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病和血便,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一过型者69例,狭窄型1例,无坏疽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 结论 早期结肠镜检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內镜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收集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经结肠镜发现、病理确诊的24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在腹痛等症状出现后5 d內行全结肠内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周至3个月內复查大肠镜,部分病例取病变黏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2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男10例,女14例,年龄为41~82岁,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50岁以上2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及腹泻等,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一过性炎症型者23例,狭窄型1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早期行结肠镜检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消化科经结合发病特点诊断、结肠镜检证实的72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症状出现5 d内行全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周内复查结肠镜,其中部分病例再次取病变黏膜活检,分析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经肠镜检查确诊的7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男28例,女44例,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50岁以上6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泻等.其中一过型68例,狭窄型4例,无坏疽型.病理检查显示非特异性改变.结论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伴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因的老年患者,突发左下腹疼痛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行结肠镜检查是确诊、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对6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48/64,75.0%),女性多见(男∶女约为1∶2);伴有相关基础疾病者53例(82.8%),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风湿免疫病或腹腔手术史;主要表现为腹痛(61/64,95.3%)及便血(55/64,85.9%);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出血、糜烂及溃疡;病变大多为一过型,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多数转归良好。结论: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宋凌 《中外医疗》2009,28(15):64-65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近4年28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缺血性结肠炎主要通过结肠镜确诊,肠系膜血管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缺血性结肠炎主要通过扩血管及活血化瘀治疗。结论缺血性结肠炎症状无特异性,易误诊,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的急诊结肠镜下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的19例缺血性结肠炎的急诊结肠镜特点。结果急诊结肠镜检查均有特征性改变,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粘膜出血、糜烂、溃疡及粘膜呈假瘤样隆起和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等特点,病理多为粘膜慢性炎,部分伴有腺体萎缩。结论急诊结肠镜检查并活检是早期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首选方法,对缺血性结肠炎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3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结果、患者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32例患者中30例年龄〉60岁,占93.8%。结肠镜下主要有溃疡、糜烂、水肿、黏膜充血等表现。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此类疾病的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早期应用可明确诊断,治疗应采用综合药物治疗措施,并同时对症治疗合并疾病,此疾病的治愈率较高,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收集整理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临床、结肠镜等综合确诊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均因急腹痛、便血等症状就诊,均于就诊后24~72h内行结肠镜检查,所有病例均取病变黏膜活检,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结果经临床、结肠镜等综合确诊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者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为1∶0.75,年龄为60~83岁,平均(74.52±5.32)岁,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血便,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短暂自限型10例,慢性型4例,无急性暴发型病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尤其伴有相关基础疾病时,应高度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治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所收取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40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经过、内镜表现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患的年龄均大于60岁,且伴有相关基础疾病;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病患为38例,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高达38(95%),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病变结肠黏膜充血、糜烂、水肿、出血、淤斑等。后经内科治疗均得到改善症状消失。结论缺血性结肠炎由于在临床上不具明显的表现特征,容易在临床诊断中发生误诊和漏诊现象,而结肠镜检查对于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的帮助确诊,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普及运用。  相似文献   

11.
闫国强  孙波  孙岩  陈丁 《北京医学》2012,34(5):349-351
目的总结老年终末期肾衰竭合并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6例合并缺血性肠炎的终末期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60~91岁,平均77.5岁。结果本组终末期肾衰竭合并缺血性肠炎36例,占同期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6.9%(36/520)。患者均以腹痛、血便为主要症状;白细胞为(26.4±8.2)×109/L,血红蛋白为(68±12)g/L,纤维蛋白原为(5.6±1.2)g/L,D-二聚体为(3.8±1.6)mg/L;B超检查无特异性;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病变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糜烂、黏膜下出血、血管网消失、肠腔狭窄;腹部CT示肠系膜上静脉增宽。予扩血管及活血化瘀治疗有效,34例2周内治愈,2例因拒绝治疗死亡。结论终末期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缺血性肠炎发病率较高,症状无特异,容易误诊,内窥镜及腹部CT、血管造影是最主要的确诊手段,及早行扩血管及活血化瘀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缺血性肠炎的发病因素、发病部位及诊断治疗方法,尽可能地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 通过对36例临床诊断缺血性肠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治疗过程分析,找出误诊、漏诊原因。结果 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门诊初步诊断为该病的只有9例,仅占全部病例的25%。结论 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对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肝病等疾病的病人,一旦出现突发性腹痛,血便或黏液血便,应及时提高对该诊断的警惕性,以降低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因,4临床特点及诊断步骤。方法:回顾1990年5月-2001年7月间37例病例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病因达12例,血管阻塞性因素近70%,51-70岁年龄段者62.2%,发病部位75%于左半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触痛,便血,腹泻及腹胀,约90%急性发病。钡灌肠检查80%显示有肠粘膜紊乱,点片状溃疡或肠管挛缩等,结肠镜检查依结肠缺血程度不同而有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肠腔变形及狭窄等。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多数病因的肠血流阻塞性病变,急性发作的腹痛是其临床特点,内镜检查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1月-2005年4月12年间16例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资料。结果 该组病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4(范围59~78)岁,治愈率100%,病变好发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后血便、恶心、呕吐,大多数病例伴有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于伴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发病部位多位于血流相对不足的左半结肠,血管因素为致病的重要原因。对临床症状为腹痛、便血且伴有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的老年人要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以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9月经肠镜确诊缺血性结肠炎的2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26例患者中88%年龄〉60岁,平均67.4岁。均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梗死、便秘、心梗冠脉搭桥术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结肠癌术后等。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误诊率达76.92%,其中2例慢性腹痛病例误诊时间20 d。肠镜检查发现本组26例中20例发生在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无1例累及全结肠,直肠未见发病。确诊后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大部分病例症状很快消失,病变恢复快,死亡率仅占3.85%。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尤其对存在易感因素的高危人群,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呕吐、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的可能,及早进行肠镜等检查是防止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结肠炎7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2005年12月78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下腹痛和便血。内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呈节段性分布,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糜烂、坏死及溃疡。大多数病例呈一过性表现,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对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且伴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应考虑有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病变转归与发病年龄、病变程度及病程长短、伴随的基础疾病以及有无并发症可能相关。内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6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52例(占76.47%)。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内镜和病理特征及诊治经过。结果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腹痛、腹泻及便血,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一过型59例,狭窄型9例,无坏死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缺血性结肠炎以老年人多见,多伴有基础疾病,及时行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多原发癌(MPC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7~2001年收治的1224例原发性结直肠癌病人中发现的28例(2.29%)MPCC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MPCC中,同时多原发癌(SC)21例(1.72%),异时多原发癌(MC)7例(0.57%)。共发现癌灶58处,癌灶部位以右半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居多。21例SC中,术前行纤维结肠镜及钡灌肠检查发现12例,术中发现7例,术后3月内复查结肠镜发现2例。本组28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规范化的根治性手术22例,术后5年存活16例;6例行非根治性手术病人术后5年仅生存1例。结论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术中仔细探查是提高SC发现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应强调结直肠单癌的术后随访以早期发现MC。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对205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病因依次为大肠癌(84例)、慢性结肠炎(46例)、大肠息肉(38例)、溃疡性结肠炎(19例)、克隆氏病(1例)、肠血管畸形等病变(16例);未发现病变者(11例)。确诊率94.6%。大肠癌与大肠息肉均以左半结肠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79.8%和73.7%。11例息肉癌变,12例大肠癌同时合并有息肉。为防止息肉恶变,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应尽早行电凝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