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分析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损伤特点,探讨地震伤员的救治方法。方法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现场急救的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伤员为对象,分析比较伤员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严重程度等信息。结果两处地震伤员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都无性别差异。汶川地震的重度损伤患者明显多于玉树地震(P〈0.001),玉树地震的前三位致伤原因为:建筑物倒塌、犬咬伤、自救不当,而汶川地震的前三位原因为:建筑物倒塌、余震致伤、山体滑坡。玉树地震损伤部位的前三位为:下肢、上肢、多发伤,汶川地震伤损伤部位前三位为:多发、下肢、上肢伤,玉树伤员中胸部损伤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汶川地震伤(P=0.0000)。结论在高原地震中注重胸部外伤的救治、加强自身防护的宣教、改善房屋结构有利于降低高原地震伤的伤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地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8年5月26日~8月4日收治的50例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积极手术治疗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共手术38台次。结果50例中男20例,女30例,男女比率为1:1.5。年龄10~88岁,平均48.5岁,18—60岁34例,小于12岁2例,60岁以上14例,其中80岁以上2例。44例来自农村,多数房屋被毁。外伤多发生于四肢和骨盆,复合伤多见。漏诊脊柱骨折5例。手术38台次,均成功,无死亡伤员。结论农村人口多为妇女、儿童,青壮年少,这些人占地震伤员的多数。外伤部位多在四肢及骨盆。开放性伤口较多,感染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表明:对伤员的分类非常重要。伤员分类可分3个层次。收容分类指大批伤员被送到医疗单位,等待分诊到各救治单元时的分类工作,其基础是简单分类和快速治疗程序、修正的创伤评分法、《汶川I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及解放军战伤急救评分等。救治分类是伤病员到达各救治单元后,在单元内进行的伤病情评估,评分方法有简易损伤定级、多发伤损伤严重度记分、多发伤记分方案等。后送分类在伤病员于本级救治机构的救治任务完成后,或伤病情超出本级救治机构救治能力而需要后送时进行,分类依据是本医疗单位后送压力、伤病员诊断、生命体征、后送风险、转运工具情况、路途距离以及接受医疗单位技术特点等。  相似文献   

4.
海地地震后,2010—01—14~26,中H际救援队流动医院收治伤病员2500多例,其中危重伤员12例:外伤创面严重感染6例,挤压综合征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休克1例。分别根据病情给予清创、抗感染、补液扩容以及切开减压治疗,所有患者病情稳定,10例伤员好转出院,2例转入医院进行透析治疗。流动医院对灾后危重伤员的救治意义重大。在灾区的特定条件下首先应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冉根抓情况进一步治疗。多学科合作非常重要。但流动医院在规模、人员、设备方面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5.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13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重度脱水。2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榆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中外伤性脑梗死(TC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汶川地震伤员208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87例地震伤员中有颅脑外伤伤员175例,32例合并高血压病,8例伤员出现TCI,另有1例全身多发骨折的伤员于伤后第2d出现脑梗死。TCI发生率颅脑外伤组为4.57%(8/175),显著高于非颅脑外伤组(1/1912,0.47%,P〈0.01)。颅脑外伤组中8例出现TCI,19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中TCI发生率为34.84%(7/19),显著高于非SAH颅脑外伤组(0.64%,1/156,P〈0.01);高血压组TCI发生率(15.62%,5/32)高于非高血压组(2.10%,3/143,P〈0.05)。结论颅脑外伤伤员,尤其是合并SAH和高血压病者,一旦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体征,均应考虑到TCI的可能,并进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21~30日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航空转运44例地震伤病员到全国部分省市继续治疗。建立了一个伤员转运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伤员转运领导小组及家属清点和核对护理组。伤员转运前对待转运的伤员进行了评估、筛选与动员。轻伤员、感染伤员、重症伤员、生命体征不稳定、和估计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伤员不予转运。由病区护士长负责转运伤员及家属的准备工作。物资准备非常重要。担架、救护车和必需的药品、敷料、设备,需要转运伤员的资料都应收集和备齐。设计伤员和陪伴人员的识别标识。结果全部伤病员均安全送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对大批量地震伤员如何快速有效进行检伤分类和抢救。方法笔者在鲁甸8.03地震批量地震伤员急诊分诊抢救中,采用检伤分类方法,把伤员分为4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3区(红区、黄区、绿区)进行分诊和抢救。Ⅰ级、Ⅱ级伤员进入红区,Ⅰ级伤员立即进行抢救,Ⅱ级伤员立即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心电监护、随时准备抢救。Ⅲ级伤员进入黄区,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医护人员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Ⅳ级伤员进入绿区,由护理人员直接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结果467例地震伤员进入红区141人,进入黄区291人,进入绿区35人。3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气管插管,12例休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液体复苏。无一例伤员在急诊科死亡。达到了对地震伤员检伤分类的快速分诊分流和及时有效抢救的目的。结论医院急诊科对批量地震伤员的救治,应首先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及时检出危重伤员,采取分级救治,对危重伤员立即抢救,能充分保障地震伤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分析此次四川雅安7.0级特大地震后,本救援队就诊、巡诊骨科患者共1832例的受伤情况与受伤特点,以利于再次遇到同类情况提前预案.方法 对此次雅安地震中损伤的骨科伤员进行分类分析,按就诊时间,如早期后送和中后期巡诊,将骨科伤员分为三组.同时根据患者有无骨折、是否为开放性、有无多发伤和复合伤等等,进行创伤评分分析.结合地震情景,分析处置方案及利与弊.结果 骨科伤者中,就诊的骨折患者较多,但软组织及运动损伤或隐性损伤则更多.早期搜救后送患者中,骨折多,且普遍较重,均为严重暴力,伤情复杂,若处理不当,预后较差,易遗留残疾.后期巡诊或再来就诊患者则以运动损伤、韧带损伤、隐性损伤等闭合性为主,不危及生命,及时处理,预后较好.结论 应根据受伤时间,受伤地点,受伤环境,分别制定不同方案及预案,准确判断,及时采用急诊或择期方案施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汶川5·12地震收治的挤压综合征伤员的早期救治。方法分析13例从地震废墟救出的挤压综合征伤员[男10例,女3例,年龄31(16~81)岁]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员在废墟中被埋12~96h,平均38h。入住ICU后接受补液、输血及血液制品,使用抗生素、利尿、肾替代、筋膜室切开减压、截肢术等治疗。死亡3例。其中1例在入院5h出现猝死;1例入院时即处于休克昏迷状况,抢救9h死亡;1例81岁女性,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伤后25d死亡。10例在病情稳定后转省级医院治疗,转院时7例24h尿量在400ml以上,3例24h尿量分别为302ml、315ml、120ml。跟踪随访,转院后1例于伤后58d死亡,1例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地震灾区挤压综合征发生率高,很多患者没有合并骨折而发生筋膜室综合征,容易漏诊。挤压综合征病情发展快。及时截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汶川5·12大地震造成大量伤病员,震区大部分医疗机构遭到严重破坏,交通和通讯中断,许多伤病员只能通过直升飞机转送出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在18d内接收各种方式转运来的2338例伤病员,用直升飞机转运伤病员315例,占13.47%。轻重伤病员比例为71:29。这些伤病员多来自偏僻地区,未经初步处理,多无家属或其他人陪伴。直升飞机最大运输量为65例/d,平均14.32例/d。成都120急救中心负责指挥医护人员到机场接机,获得有关信息后该中心即制定调度计划。伤病员一到达,医护人员立即评估伤情病情和生命体征,需要时进行现场处理,然后将伤病员用救护车送医院。在中国医疗救助史上直升飞机运送大批伤病员属首次。从中总结出以下经验:①总体调度应有机场和医务部门负责人共同完成,前者负责安全培训和准备,后者负责组织义务人员。②安全管理至关重要。③接机的医护人员必须接受紧急的简单安全培训。④与交通警察以及志愿者的合作也很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地震后灾区犬咬伤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白玉村的1217户约3340人进行入户走访调查,了解犬咬伤的情况及处理。结果共监测到36例犬咬伤伤员,约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受伤部位以下肢居多,为30例。咬伤事件大多发生在震后1周内出现的2次雷雨过程中,为19例。伤口未得到及时并且正确的处理者12例,4例至今未能接种狂犬病疫苗。结论地震后山区犬咬伤者数量明显超过平时,部分犬咬伤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犬未能得到及时的管理或捕杀。震后要加大对犬的管理,被犬咬伤后要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防止狂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5·12”四川汶川地震后对伤员实行的康复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对截止到2008年6月25日四川省住院地震伤员28008人的医疗康复信息、抗震救灾医疗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成立了各级地震伤员医疗康复技术专家指导组。快速建立医疗康复网络,以6个重灾区44家县级医院为三级医学康复机构,以乡镇级医院为四级医学康复机构,接受需要长期康复的伤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共培训10000多名康复专业人员。数百名来自其他省份、香港、英国、古巴的康复专家来川支援。所采取的康复措施包括理疗、作业疗法、安装假肢体、矫形器等,心理干预、针灸、药物疗法等。28008名地震伤员中各类疾病功能恢复比例达87.2%。经一期康复治疗出院伤员数占总住院伤员约98%。结论地震伤员的康复治疗,包括早期介入,多学科协作,加强功能锻炼、特殊器具使用和心理支持,建立四级康复医疗网络等,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紧急救援开创院内急救护理流程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汶川大地震后,大批伤员被送到华西医院,伤员都必须经过急诊科为入口进行分流.常规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要求,为此设计了新的工作模式。在急诊科,来自地震灾区的伤病员须与本地的伤病员分开。为来自灾区的伤病员设计了专门的就诊登记表,来诊方式亦需登记。协同财务部赶制了地震伤员印章,加盖在急诊病历上。地震伤员的所有治疗费用全免。伤员基本信息的采集应迅速、准确。开放性伤口在急诊科即得到处理:许多医学生、实习生担任了志愿者。需要住院的伤员由志愿者协助办理入院手续。急诊科护士起到先锋带头、指挥来自外院或其他科室的支援护士的作用。在早期,每天在岗护士达125人,分5组,每组25人,每天有3组护士轮流值班,轮休时要安排到机场接伤员。在后期工作模式逐渐常态化,每天在岗护士只需85人,分5组,每组13人,每天有3组轮流值班。每天均有机动人员由护理部协调,随时待命。15d内,需要专科针对性治疗的伤员在急诊科耗时从第1d的平均88min减少到后来的平均34min。急诊科共收治地震伤员2621人,能够查阅的备份资料有2338份,资料完整率为89.20%。新模式付诸实践后护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备份资料不足的问题仍需解决。  相似文献   

15.
根据模块化原理将野战医疗队的模块编组规模设定在15人左右或30人左右,其中医护人员在11人左右和22人左右。模块分为4类:分类模块、手术模块、重伤救治模块和医疗处置模块。通过地震伤员仿真模拟系统模拟不同规模的野战医疗队对地震伤员进行紧急救治的过程,以探索其急救能力。时间片被设定为1min,救治时间设定为1天20小时。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医疗处置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显著提高伤员通过量,增加重伤重伤救治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次之,而增加分类米快和手术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对伤员通过量无明显影响。若医务人员总数不变,分类模块内的小模块量降至1个,而其他3个医疗救治模块之一增加一个小模块,则手术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对伤员通过量并无影响,而其他两个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伤员通过量均能增加。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后3周内,2621例伤员陆续直接从现场送到华西医院。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配合形势的变化对急诊空间进行调整。优化急诊空间,在急诊空间规划时预留空间。震后12h内,伤员主要来源于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域,以皮肤软组织伤和肢体骨折居多。在急诊科的就诊大厅由护士迅速分诊,再由医生在抢救室,清创间以及普通诊断室按常规流程进行诊治。接着,大量重伤员从重灾区运来。医院增设等待分流区。伤员初诊后,接受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后送至等待区接受另一批医生的诊治,从而使大量伤员得到及时分流。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在抢救室立即实施抢救。12h后,灾区伤者收治量剧增,伤情更为复杂。急诊科迅速将分检区扩大至医院停车场,由医师检伤后再将病员分流至诊疗区处理。3d后伤口感染的伤员增加。急诊科将伤者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两类,前者分流至半污染区,伤口分泌物快速涂片排除感染后再进入普通等待区,有感染性伤口的伤者进入感染区诊治。在平常的停车场一侧不与非感染诊疗区相通的区域搭棚设立感染区,伤者在此隔离,工作人员进出也要进行严格消毒,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与交通警察合作,对急诊科前的停车场实施交通管制,开辟单向循环快速抢救通道。清理乱停乱放车辆,人流车流完全分开。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后,受损相对较轻的郫县医院立即启动医疗应急预防案。因为地方狭小,只能在医院的院子里、郫县实验学校、郫县一中搭建帐篷和防震棚,用作3个临时医疗点,收治病情、伤情相对较轻的患者。病情、伤情相对较重者转送成都等地的上级医院。一些医务人员被派到灾区。药剂科迅速调拨库存的急需药品并紧急购买急用的药品和器材,总务科也调拨、调集被褥和搭建帐篷、防震棚的材料,购买大量方便面、饼干、牛奶、面包等食品,保证了水、电、燃气的供应,并熬煎中药等。后勤工作确保了医疗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后17d,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接收了从汶川地震灾区转来的32例伤员,最大97岁,最小12岁,平均48.6岁。直接砸、压、埋所致多发伤30例(93.8%)。骨折27例(84.4%)。发病部位多在四肢(26例,57.8%),脊柱(5例,11.1%),骨盆(3例,6.7%),和肋、锁骨(8例,17.8%)。术后合并症包括皮肤软组织坏死及骨外露,创面不同程度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积液,霉菌感染,褥疮,贫血,低氧血症,神经损伤等。通过正确处理伤口尽早闭合创面,运用综合措施合理处理骨折,进行肢体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积极防治并发症,加强护理,注重心理疏导和亲情关爱,32例伤员全部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