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川  黄振超  龚瑾  叶卓鹏  王辉 《海南医学》2012,23(19):55-58
目的初步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005年8月到2010年3月间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病例的临床分类、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包括AVM团内型1例,AVM血流相关型2例,AVM无关型2例。2例患者一期手术夹闭责任动脉瘤并同时切除AVM,1例栓塞动脉瘤后二期手术切除AVM,1例患者栓塞动脉瘤后,二期伽马刀治疗丘脑AVM,另1例手术切除AVM病灶,二期手术夹闭动脉瘤。5例病例复查DSA均未见动脉瘤或畸形血管团残留。结论此类病例中,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解剖特点和构筑关系往往比较复杂。针对不同临床特点的病例,应采取合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得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颅内血管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分别行术中超声辅助下的外科手术治疗,并对手术前、手术中及术后复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超声清晰显示68例,合并血栓者49例.②41例脑动静脉畸形在超声引导下均快速找到病灶并准确定位.结论 术中超声能够对颅内血管性疾病进行术中准确定位和实时导航,确定病变边界,测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时发现病灶残留,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对7种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动静脉畸形伴动脉瘤10例,巨大型动脉瘤及并血栓形成或钙化6例,非损伤性脑膜中动脉动脉瘤、伴两条供血迷行动脉动脉瘤、多发性动脉瘤各1例.结果1例行栓塞术,余者开颅行动脉瘤夹闭、切除或包裹术,所伴AVM一并切除,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①术前需行全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脑膜中动脉动脉瘤尚需颈外动脉造影;②手术夹闭或切除为最佳选择,最好一次手术处理AVM及所伴动脉瘤或两侧多发动脉瘤,务必完全阻断向动脉瘤供血的迷行动脉.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特殊的脑血管畸形,临床上较为少见。Redekop等报道,在632例动静脉畸形中,有92例(15.3%)至少有一个动脉瘤;隋大力对1995年-2002年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其中合并有颅内动脉瘤的病例占5.3%。颅内动静脉畸形性合并动脉瘤的病死率较高,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和医用生物胶NABC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4例颅内动脉瘤、6例脑动静脉畸形,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颅内动脉瘤用GDC栓塞,脑动静脉畸形予NBCA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动脉瘤3例,1例因微导管无法到位未行栓塞;4例脑动脉畸形1次性栓塞彻底,2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2次后畸形面积减少50%。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静畸形、颅内动脉瘤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卢剑波  孙晓川  朱继  张晓冬 《吉林医学》2011,32(22):4549-4551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对收治的91例脑血管造影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1例造影显示:动脉瘤73例(包括单发58例,多发15例,合并烟雾病4例,合并颅内血管母细胞瘤1个,合并颅内脑膜瘤1个,合并脑血管畸形1例,共检查出动脉瘤90个),动静脉畸形1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烟雾病6例(包括单发1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及阴性结果4例,阳性检出率95.7%。其中4例右侧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左侧重新穿刺后成功,3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术中出现大脑中动脉远端栓塞,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7 cm×15 cm,无一例远端血管异常。结论:DSA是一项有较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患等多方面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合并动脉瘤治疗策略、治疗方法。方法: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确诊出血的10例患者,根据AVM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瘤特点,取不同栓塞策略,先栓塞动脉瘤后栓塞动静脉畸形。结果:畸形团内型5例,用Onyx胶、弹簧圈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与供血动脉相关型4例,与畸形团无关型1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再Onyx胶栓塞畸形血管。复查DSA,动脉瘤全部栓塞,AVM完全消失5例,3例栓塞80%,2例栓塞60%~80%,1例术后出现病变对例肢体轻度偏瘫。后期再次栓塞畸形血管团2例,行开颅切除畸形血管团1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结论: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畸形团供血动脉瘤优先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畸形团内动脉瘤则以闭塞该部血流为主,如技术条件允许也尽量先栓塞带瘤血管巢。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经脑血管造影、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合并有颅内血肿的颅内动静脉畸形34例。其中23例做了CT扫描。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进行了讨论,并根据我们的经验对手术的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二例既往认为预后很差的全脑室铸形血肿病人的成功治疗经验。CT在颅内动静脉畸形引起颅内血肿的诊断上有特殊的地位。但AVM的最后确诊仍应靠脑血管造影,如果可能的话应做有关的另外一条以上的血管造影,以免遗漏病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47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自发性脑出血80例,颅内动脉瘤21例,颅内动静脉畸形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病人术前意识状况、有无脑疝及血肿大小对判断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预后有显著作用。并对与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手术有关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对7种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动静肪畸形伴动脉瘤10例,巨大型动脉瘤及并血栓形成或钙化6例,非损伤性脑膜中的动脉动脉瘤、伴两条供血迷行动脉动脉瘤、多发性动脉瘤各1例。结果:1例行栓塞术,余者开颅行瘤夹层、切除或包裹术,所伴AVM一并切除,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①术前需行全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脑膜中动脉动脉瘤尚需颈外动脉造影;②手术夹闭或切除为最佳选择,最好一次手术处理AVM所伴动脉瘤或两侧多发动脉瘤,务必完全阻断向动脉瘤供血的迷行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例16个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一侧入路显微手术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直接夹闭16个。依据GOS判断:优良5例,轻残2例。结论一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可处理部分颅内多发动脉瘤,选择好适应证、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首先处理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介入疗法是神经外科治疗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以不开刀、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好等特点得到病人的接受.我科自2010年开展介入治疗以来,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选择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1993—06~1999—06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64例,男26例,女38例,均行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合并脑内血肿);腰穿呈血性脑脊液,40例行DSA检查,动脉瘤31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7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右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左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分叉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5例,其中右顶脑动静脉畸形2例,右基底节动静脉畸形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2例;Moyamoya病1例;动脉硬化3例。内科保守治疗29例,血管内治疗25例,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10例。结果:内科保守治疗组死亡8例,死亡率27.6%,血管内治疗死亡2例,死亡率8%,手术夹闭及切除病灶组死亡1例,死亡率10%。结论: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动脉瘤常见,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是治疗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赵原 《四川医学》2007,28(11):1221-1222
目的 观察旋转DSA动态成像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效果。方法 对71例常规位置和患侧旋转造影后处理系统图像进行分析,根据显示的投照角度,了解动脉瘤与血管详细的解剖结构。结果 22例颅内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40例阴性。结论 旋转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性病变,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态CT是一种新的、有使用价值的检查技术。本文对8例颅内血管病变(2例动脉瘤和6例动静脉畸形)作了动态CT检查。所有病例匀经血管造影证实。分析检查结果可见:(1)动态CT扫描简便易行,可对门诊病人施行;(2)颅内正常血管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尖峰型;(3)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动态曲线与与正常血管者相似,但峰值明显高于正常血管。动态CT扫描对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与脑溜的鉴别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 (AVM)的效果。 方法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6例 ,脑AVM 8例。 结果  6例动脉瘤中 4例栓塞成功 ,2例未成功 ;8例脑AVM中 ,完全闭塞 3例 ,部分闭塞 5例 (其中 3例栓塞 75 %以上 ,2例 75 %以下 )。 14例栓塞治疗后无死亡及永久性并发症。 结论 颅内动脉瘤及脑AVM的栓塞治疗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急性期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3年我科急性期显微手术治疗的65例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预后。结果:本组65例患者共成功夹闭67个动脉瘤,其中2例多发动脉瘤均1期同时夹闭,术后骨瓣减压36例。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5分22例,4分20例,3分10例,2分8例,1分5例。结论: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能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是一种潜在性,威胁较大的疾病。由于病变不断发展而招致血管破裂,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生命,即使及时治疗也极易复发。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再次出血其预后就尤为不佳,死亡率很高。如能及时确诊,彻底,治疗,(动脉瘤夹闭术,畸形血管团切除术)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我院自1979年成功地为第一例大脑皮层运动区巨大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患者应用显徽手术技术,在镜下做了畸形血管团全切除术之后。在脑血管显徽外科技术方面有了进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我院2006年9月至2013年9月26例行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6例(23.07%),脑积水2例(7.69%),癫痫发作2例(7.69%),低钠血症4例(15.38%),高钠血症3例(1 1.54%),颅内感染1例(3.85%)。结论: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癫痫发作、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合理的治疗措施是减少并发症及其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