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颖  谢立 《中国药房》2014,(22):2086-2089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血小板功能检测的角色。方法:通过对比国外最新有关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研究,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限制、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临床试验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从国外最新的几个临床研究来看,未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与冠心病缺血事件有显著的相关性。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推荐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仍需要等待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冠心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冠心病的研究魏文利黄守坚1(中山医科大学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1药理教研室,广州510089)中国图书分类号R972;R541.4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精神压力等因素触发或加重冠心病急性心...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时合并心房颤动有高危血栓风险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需要联合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方案在不断的更新,现对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在进行对照治疗前均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常规治疗,而后观察组患者则口服普拉格雷片,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片。经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聚集率(MPA)、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MPA、PRI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MRA、P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77.8%(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低于对照组的8.9%(P<0.05)。结论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抗血小板作用更持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降低不良用药反应,对保证冠心病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5.
丛梅  葛欣 《中国医药指南》2013,(30):440-441
目的研究分析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氟吡格雷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普拉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MPA)、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药物活性代谢物峰值可更明显抑制血小板作用,治疗组患者的维持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更为持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普拉格雷可更有效的发挥血小板作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0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1组(34例)、试验2组(35例)、试验3组(37例).试验1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试验2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试验3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医学科冠心病患者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及其临床病情。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医学科心血管亚专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调查分析患者单用或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情况和临床病情资料。结果:共纳入347例冠心病患者,年龄为(65.2±10.1)岁,氯吡格雷是服用率最高的抗血小板药物,且随着冠脉靶病变支数的增加,氯吡格雷服用率明显增加(P<0.0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方案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应用最为广泛(P<0.05)。在靶血管病变支数不同的各组中,阿司匹林服用率均高于吲哚布芬(P<0.05);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比较,服用吲哚布芬的患者年龄大,血肌酐水平高,合并慢性胃病比例高,血小板聚集率水平高(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DAPT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服用率最高;与阿司匹林相比,在合并慢性胃炎、血肌酐水平高和高龄患者中吲哚布芬服用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目前仍是全球范围(包括中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原因之一。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性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主要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章丁华 《药品评价》2021,(3):166-169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于新余市第四医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与间隔时间,血小板计数和聚集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记录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时间、次数与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发作间隔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T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高龄冠心病时,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缓解患者心绞痛,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发挥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5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法,参考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出血率、凝血三项。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降低,(P〈0.05);凝血三项及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间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三项及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较好,适合患者长期治疗使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蒋利 《世界临床药物》2007,28(3):142-146
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机制复杂,支架植入技术和血管内皮延期愈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缩短抗血小板疗程将增加晚期和极晚期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目前认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至少12个月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显著减少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糖、应用硝酸酯剂、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根据两组患者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发生心脏缺血事件15例,其中住院10例,斑块脂质含量(70.74±11.82)mmol/L;观察组发生心脏缺血事件6例,其中住院3例,斑块脂质含量(50.45±11.5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疗效显著,能预防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降低斑块脂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15.
抗血小板聚集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阿司匹林作为第一个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于临床以来 ,随着对血小板活化 ,血栓形成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越来越受到重视 ,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一、二级的预防 ,心肌梗死、稳定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手术前后、非风湿性房颤、外周血管病和脑血管病中。我们就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冠心病应用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回顾。1 血小板活化机制完整的循环系统的内层是单层内皮细胞 ,是一层防止血栓形成的表面。内皮细胞通过自分泌 PGI2和 NO,提高 c AMP和 c GMP水平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这些自分泌物质也可进入血管壁以…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发生改变而使得心脏内部细胞缺血缺氧或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从而使得血管内部变狭窄或发生阻塞而导致的心脏病[1]。冠心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发生血栓性栓塞或是与之相关的并发症,而在心血管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作用。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血小板会相互聚集、黏附在内皮下基质内,这种聚集会导致在内皮下基质内形成一个血栓性的阻塞表面,从而进一步加速血栓的形成[2]。  相似文献   

17.
白森 《中国当代医药》2022,(3):17-20+24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抚顺市中医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抗组(52例)和双抗组(5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及基本治疗。单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抗组在单抗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伐沙班片,两组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西雅图量表(SAQ)评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SF-36)、踝肱指数(ABI)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PLT)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S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BI高于治疗前,且双抗组的ABI高于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高...  相似文献   

18.
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监测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对治疗效果的监测往往体现在对血小板功能的监测上,本文总结了临床常用的监测血小板功能的试验,介绍了一些新的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手段。  相似文献   

19.
阮长耿 《中国药房》2013,(38):3553-3555
目的:为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该文就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述评。结果: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后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形成附壁血栓是导致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血小板的活化、释放、黏附和聚集等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论:抗血小板药物在动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置入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的冠心病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DAPT)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置入Firebird支架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将其中40例DAPT治疗1年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将40例DAPT治疗超过1年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两年半后电话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置入Firebird支架冠心病患者长期使用DAPT治疗可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减轻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