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40例随方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 植入起搏器 AAI 12例 ,DDD2 8例 ,起搏方式为 AAI、DDD、DDI、DVI或 DDD伴自动模式转换 ,慢 -快综合征 ( 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定期检查心电图、Holter、胸片 ,平均随访 2 2 .3± 2 1.4月。结果 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 ,随访中 12例 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 19例 BTS中 AAI 7例 ,DDD 12例 ,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 3例 ,远期起搏阈值增高 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 ,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 ,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 ,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植入起搏器AAI 12例.DDD28例,起搏方式为AAI、DDD、DDI、DVI或DDD伴自动模式转换,慢-快综合征(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心电图、Ho1ter、胸片,平均随访22.3±21.4月.结果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随访中1 2例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19例BTS中AAI 7例,DDD 12例,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3例,远期起搏阈值增高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 (AAI及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病窦综合征 (SSS)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5 1、2 9、15例VVI、DDD、AAI起搏患者进行 6 5 3± 3 2 (10~ 15 4 )、6 3 1± 4 5 (36~ 94 )个月随访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症状等。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降低 (有效率 85 % ) ,VVI组下降不明显 (有效率 4 3%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心脏超声心动图AAI/DDD术后LVEF、CO升高 ,心功能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LVEF、CO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 ;AAI/DDD组无 1例发生血栓及心原性死亡 ,AAI组 2例 5~ 7年时发生永久性房颤改为VVI起搏器 ,无电极脱位 ;DDD组 1例发生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 ,经起搏器程控后消失 ;VVI组血栓 2例 ,心原性死亡 3例 ,5例发生电极脱位及感知不良 (均为心脏扩大 )。结论 生理性起搏AAI/DDD优于非生理起搏VVI,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及右室起搏比例不同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新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过去5年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DDD组,根据右室起搏比例(Cum%VP)不同分为:DDD1组(Cum%VP≥50%)和DDD2组(Cum%VP<50%)两个亚组。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年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AF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符合入选标准且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147例,新发AF病例VVI组14例(24.14%),DDD1组5例(11.11%),DDD2组3例(6.82%)。DDD2组与VV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术后3年超声参数比较,DDD2组与VVI组、DDD1组相比,LAD、LVED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D起搏模式加低右室起搏比例与VVI模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减少AF的发生,DDD起搏模式加最优右室起搏管理应用于临床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方式的比例及影响起搏方式选择的因素.方法: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的SSS患者,其中男67例,女63例,平均年龄(64.2±11.9)岁,分析各种影响其起搏模式选择的因素.结果: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130例患者共计手术149例次,生理性起搏占27.5%(41例次),其中心房按需型起搏(AAI)占10.7%(16例次),房室全自动型起搏(DDD)占16.8%(25例次).结论:生理性起搏,尤其是AAI起搏应用比例偏低的原因有:担心单腔心房起搏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电极固定技术较复杂.临床心内科医师对AAI起搏益处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AAI起搏比例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理性 (DDD)与非生理性 (VVI)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 )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4 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窦患者分成 2组 :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 ,共 2 2例 ;B组为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共 2 5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 1、6、12、2 4、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A组 19例达到随访终点 ,3例 (15 .8% )稳定的窦性心律 ,9例 (4 7.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7例 (36 .8% )发生慢性房颤 ;B组 2 3例达到随访终点 ,14例 (6 0 .9% )稳定的窦性心律 ,7例 (30 .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2例 (8.7% )发生慢性房颤。 [结论 ]DDD起搏治疗对病窦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显著优于VVI组 (P <0 .0 5 )。  相似文献   

7.
慢快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器类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评价起搏器治疗慢快综合征的疗效,积累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时起搏器选择的经验。方法 对35例慢快综合征患者分组进行单腔VVI、AAI和双腔DDD起搏器治疗,并在植入起搏器后1年内进行随访。结果 接受DDD和AAI起搏器的患者,房颤的发作情况均大为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气促等,在植入AAI和DDD起搏器后半年内全部消失。而植VVI的患者,症状虽然有改善,但不及另外两组。所有病例在1年内,起搏阈值均无明显的改变及组间差异。结论 对于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应积极选用AAI及DDD起搏器治疗,选用AM起搏器的病例应具备:①阵发性房颤发作频度每周不超过2次;②持续时间不超过2h;③多能自行恢复窦性心律;④房颤发作心室率≥80次/min。  相似文献   

8.
心室起搏管理功能(MVP)是美敦力公司(Medtronic)开发研制的一种起搏器程序,它能提供功能性AAI(R)起搏,此功能具有心室监测功能,有房室自身传导时,提供AAI(R)起搏,在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时转化为DDD(R)起搏,在两者都有的情况下,提供AAI/DDD自动转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此功能一方面保证心室起搏安全,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右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15例SSS合并阵发性AF患者置入生理性起搏器(DDD、AAI起搏器).术后分别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1年后每年随访1次.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心功能及左房内径有无变化,有无AF及其他并发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3±3.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E/A比值明显增加[分别为DDD起搏器组:(52.1±5.7)% vs (45.8±8.2)%,(4.89±0.55) L/min vs (4.15±0.59)L/min,(1.02±0.25)vs(0.91±0.09);AAI起搏器组:(52.3±6.2)% vs (43.9±1.2)%,(5.07±0.62) L/min vs (4.32±0.31)L/min,(0.99±0.13)vs (0.85±0.11),均P<0.011,左房内经(LAD)无明显变化.115例中82例患者未并发AF,15例服用胺碘酮后未复发,15例有较多房早而长期服用钙离子拮抗剂,3例转为持续性AF而改为VVI起搏.结论:生理性起搏对SSS并发的阵发性AF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同时有助于患者远期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1994-2004年为59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的临床效果。方法:24例选用头静脉穿刺送入电极,35例选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电极。安置VVI型起搏器35台,DDD型18台,VDD型3台,AAI型3台。结果:术前有晕厥、黑朦史者均得到控制,安置DDD型及VDD型起搏器21例患者术后全部恢复工作,生活自理。结论:对临床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单腔和双腔起搏器安装的争论,探讨临床实际工作中单腔和双腔永久人工起搏器的选择。方法 2009年1-12月连续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211例患者,包括118例选择单腔起搏器,93例选择双腔起搏器,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疾病组成、心室起搏电极位置以及基本起搏参数。结果单腔起搏器组患者年龄较大,尤其是80岁以上的年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起搏器组房颤患者比例较大(P〈0.05);单腔起搏组以房室传导阻滞者较多;单腔起搏器患者的左房内径较双腔起搏器组大(P〈0.05);单腔起搏器组心室的阈值较高(P〈0.05),阻抗较低(P〈0.05);单腔起搏器组选择右室流出道较多(P〈0.05)。结论单腔起搏器在高龄、房颤患者中仍是一种可接受的有效的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我国目前心脏起搏治疗费用,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心脏起搏治疗进行评价,以合理利用我国卫生资源,提高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方法采用逐步纳入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687例患者资料,记录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起搏器种类、费用支出、医疗付款方式等相关资料,随访手术前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改变、后续费用、并发症及其对治疗成本的影响.结果手术成功687例(成功率100%),并发症9例(发生率1.3%),无死亡.初次植入心脏起搏器564例,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再次住院率下降.起搏器费用为直接费用主体,直接费用中DDD组高于VVI/AAI组,ICD/CRT组明显高于DDD组,CRT-D组明显高于IC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自费为医疗付款方式主体,687例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90例,自费257例,公费40例.平均心脏起搏器使用年限AAI/VVI长于DDD,DDD长于ICD/CRT,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1)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减少住院率、提高劳动能力等强大优势,并且技术上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随访简便,应大力推广普及;(2)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险人群,使更多人群获益于心脏起搏治疗;(3)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大资金、人力、技术投入研制开发出不同类型、功能齐全的心脏起搏器,降低治疗成本;(4)临床严格把握适应症,因病施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动态优化起搏系统延长起搏器寿命有助于心脏起搏治疗卫生经济学改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方法将台州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内的148例置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起搏A组)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起搏B组),A组患者70例,B组患者78例。观察2组患者成功置入起搏器前后2个月的起搏参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监测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监测24h内血浆脑钠肽(BNP)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中,2组在除QRSd外的起搏参数上的变化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的QRSd波段比B组更窄。A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上,变化小于B组,24h内血浆脑钠肽(BNP)的监测中,相较于B组,A组增加程度更小。2组在LVEF与BNP变化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更好的保障了心脏收缩功能,比其更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P波离散度对甲亢患者并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对甲亢患者合并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03例甲亢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分为4组:A组(对照组)即单纯甲亢无房性心律失常组;B组为房早组,C组为短阵房速组;D组为阵发性房颤组。在为窦性心律时,依据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测量P波时限,计算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d。结果:A、B两组Pmax、P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C、D组与A组Pmax、P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ms预测房颤敏感性80%,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77%;Pd≥40ms预测房颤敏感性84%,特异性83%,阳性预测值81%;Pmax≥110ms及Pd≥40ms合并预测房颤敏感性72%,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88%。结论:Pmax、Pd可预测甲亢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Pmax与Pd结合预测房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起搏器术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析感知、起搏功能异常以及起搏相关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DDD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短阵室速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8.9%、44.4%、8.3%、2.8%、2.8%;DDD型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以及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9.4%,明显高于 VVI 型的42.5%、VVIR 型的30.0%、DDDR型的31.3%、AAI 型的25.0%,各型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VI 型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短阵室速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7.5%、42.5%、10.0%、17.5%、2.5%;VVIR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为主,检出率分别为25.0%、25.0%、5.0%;DDDR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1.3%、25.0%、12.5%、12.5%;AAI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为主,检出率分别为25.0%、25.0%。结论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可以较好地了解不同类型起搏器工作状态,并监测起搏和起搏功能异常感知以及心律失常情况,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文亚红  田巨龙  曾晓斌  赵颖 《四川医学》2011,32(7):1083-1084
目的观察刺激性房性心律失常在永久性起搏器心房起搏电极放置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先将58例DDD/DDDR手术患者,分为A组(少发房性心律失常组)和B组(多发房性心律失常组)。观察两组达满意心房起搏参数的成功率。再根据不同观察方法分为:C组(常规对照组):共42例患者,采用X线影像学方法到位,然后测试起搏参数;D组(观察组):共56例患者,采用在X线影像学指导下找到可能的右心耳且出现较多的刺激性房早或者短阵房速处为起搏部位,再行起搏参数测定。观察两组达满意心房起搏参数的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时间。结果 B组100%出现刺激性房性心律失常,特别是电极刚入右心耳时一般会出现短阵房速,其达满意心房起搏参数值例次数达100%,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右心房电极到位的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短于C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心耳是理想的右心房电极植入点。刺激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多少可以作为安植永久性起搏器右心房电极到位时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5例川崎病患儿按超声心动图是否诊断冠脉损伤分两组,无冠脉损伤为对照组(83例),有冠脉损伤为观察组(42例),均行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组患儿心率、心律及电压改变。结果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均低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X^2=15.30,P<0.01);普通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冠脉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5%、86.7%、0.463、77.6%;95.2%、94.0%、0.892、94.4%;95.2%、84.3%、0.796、88.0%。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低于动态心电图和联合心电图检查(P<0.05),但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联合心电图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能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提供科学参数,则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方法,但两种心电图联合检查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脉损伤的价值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为8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患者成功安置了生理性起搏器,心房按起搏和双腔起搏各4例,占我院三年来安置起搏器总数38例的21.1%.生理性起搏患者心功能显著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每搏容量和心输出量分别增加20%~76%和22%~77%,为推广应用生理性起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