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4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20例骨片复位,伤椎高度,C0bb角恢复满意;4例恢复基本满意。结论AF系统结构简单,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操作方便,复位确切,固定可靠,疗效优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后路矫形内植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和评估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AF内固定术。结果:AF系统对胸腰椎骨折脱位三维复位满意,4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以上,固定节段稳定,1例断钉,有神经功能损害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复位准确,疗效满意,只要掌握手术要点,着重植骨融合,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AF系统内固定手术的麻醉经验。方法:57例患者均选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辅助机械通气,麻醉诱导前建立静脉通路补液扩容;术中持续监测ECG、SpO2、NIBP、CVP,记录尿量,注意保温。结果:本组30例脊髓损伤手术过程中,诱导后NIBP、MAP、CV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全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SpO2〉90%),在手术室内拔除气管导管,无麻醉并发症。结论:实施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时,做好全面的术前评估,认真管理麻醉,维持脊髓灌注压,减轻脊髓损害,维持循环稳定,适量补液,是保证麻醉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AF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恢复椎体高度和椎管容积的作用及其优点。方法采用椎管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0例,通过术前术后拍片、CT扫描、测量等方法.对比椎体前后高度和椎管容积的恢复情况。结果恢复椎体高度和椎管容积达90%以上,神经症状改善率100%。结论AF系统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可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和椎管容积,解除脊髓受压,损伤小,恢复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评价AF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应用AF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及复位情况。结果:54例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9~20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的5例无变化,其余49例均有1~2级的提高,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7.6%恢复至95.4%,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的78.3%提高至术后的98.6%。结论:AF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评估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4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AF内固定术。结果:AF系统对胸腰椎骨折脱位三维复位满意,4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以上,固定节段稳定,1例断钉,有神经功能损害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复位准确等优点,疗效满意,只要掌握手术要求,着重植骨融合,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骨折是骨科常见的严重创伤之一,常伴有脊髓损伤,多数患者脊髓损伤水平以下存在不同程度的瘫痪。我科自1998年7月以来采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4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以防后期出现脊髓神经症状。方法 应用AF内固定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21例,对伤椎通过椎弓根椎体内植入自体松质骨。结果 术后21例均无出现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结论 应用AF内固定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对伤椎通过椎弓根椎体内植入自体松质骨,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月采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部分病例加采用植骨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胸腰椎骨折患者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4.5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6例,车祸9例,塌方压伤3例。损伤节段:T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评价AF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150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AF内固定术。结果AF系统对胸腰椎骨折脱位三维复位满意,1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以上,固定节段稳定,2例断钉,有神经功能损害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复位准确等优点,疗效满意,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AF固定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AF固定系统治疗3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随访、总结、分析手术疗效。结果:34例病人术后随访7~22个月,脊柱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骨折复位确切,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总效率达91%。结论:AF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复位确切,固定可靠,重建了脊柱的生理弯曲,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理想,骨折复位确切,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6岁。骨折部位:T11 1例,T12 3例,L1 3例L2 2例,L3 1例。骨折类型:爆裂性8例,压缩性1例,骨折脱位1例.均为不稳定骨折。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并发其它部位骨折2例2处。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1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4例、D级2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3~15d,平均6d。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置入AF内固定系统的应用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AF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中的效果。AF内固定系统既能起到固定作用,又能起到复位作用,对大部分脊柱爆裂性骨折通过脊柱过伸或器械撑开使椎管内和椎体前缘的骨折块复位或部分复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神经的压迫。通过脊柱的前后纵韧带和椎间盘的纤维环的牵拉作用使塌陷的椎体复位,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和伤后椎体的高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后愈合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AF内固定系统置入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时,重要的问题是进钉、复位、牵张、融合均需在宿主骨骼运动生物力学基础上完成,并且在整个置入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和存在着置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AF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41例胸腰椎骨折行内固定,有椎体或椎板骨折导致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应进行椎管减压,并常规行小关节及横突间植骨。术后常规引流48 h,植骨者术后卧床4周,佩带支具1年。结果:41例中随访36例,随访时间3~36月,平均17.5月。根据手术前后影像学评价(椎体高度的恢复,椎管侵占率,脊核后凸cobbs'角)和神经功能评价(Francel分级),优良率80.5%,其中2例分别于手术后7个月和9个月出现固定系统的松动,经取出固定系统、卧床佩带支具后病情稳定,骨折愈合。结论:AF椎弓根螺钉固定牢固可靠,能达到精确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常伴脊髓、神经损伤.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常伴脊髓、神经损伤。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F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固定效果和术后神经恢复情况。方法 本组共42例患者,分两组,一组行卢氏棒减压内固定,另一组行AF系统减压内固定,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后凸畸形角(Cobb角)和该角的矫正度,及术后其矫正的丢失情况,手术前后神经恢复的情况。结果 胸腰椎骨折应用AF系统内固定术后效果明显优于卢氏棒内固定。结论 AF系统具有良好的三维空间矫正力,可达解剖复位,有坚强的内固定能力,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6年3月至1998年4月使用AF内固定系统(afhs fixation)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其中腰椎AF椎弓根螺钉断裂7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急性胸腰段单个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行后路椎管减压、骨折复位AF系统内固定手术。测定手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及脊髓功能评定。结果术后损伤椎体高度恢复均达90%以上,cobb角均小于10度,随访3个月至4年(平均2年2个月),椎体高度和cobb角无丢失,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标准,1例A级无恢复,余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F系统内固定治疗急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复位确切、临床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骨折是背柱骨折的好发部位,自从Rey-Calmile提出椎弓根系统以来,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逐步完善,应用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1].对于胸腰椎骨折的后路固定,目前国内多采用AF、RF、CD系列和uss等内固定.2002年9月~2009年9月,作者采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47例,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