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本中气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本中气学说源自《内经》,是中医气化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1]”后世医家运用标本中气学说阐释《伤寒论》六经病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六经标本中气的实质却鲜有深究。本文将从空间结构上对此作一探讨。1 六经统领人身之气化人身之脏腑赖经络运行气血津液而成气…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虽以“伤寒”二字名其书,但其中不仅论及伤寒,而且论及中风、温病、风温、风湿、痉、湿、暍病等,可见它是包括六淫疾病在内的。一般认为,六气为正,人赖以生;六淫为邪,人感则病。但六气(淫)有内外之别,必须明确。如《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  相似文献   

3.
试谈《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证候的认识,议论纷纷,见解不一。有人用“经络学说”来解释;有人用“脏腑学说”来解释;有人用“气化学说”来解释。他们各有其特点,各有所发挥,为我们研究《伤寒论》提供了宝贵资料。我本着与同道共同学习的想法,试谈个人肤浅体会。《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  相似文献   

4.
我室导师江尔逊老中医精于六经气化学说,并娴熟地运用于临床实践,救治疑难重证,屡获良效。兹将江老运用阳明厥阴从化规律的经验整理简介如下: (一) 阳明从太阴注意醒脾渗湿阳明标本中气分配规律是:“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素问·六微旨大论》),即阳明以燥为本,以阳热为标,以湿为中见之气。阳明从化规律是:“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既不  相似文献   

5.
内經六微旨大論說:“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它以风寒热湿燥火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者为中气,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表里相通,則彼此互为中气。这本来是就自然界气化而言(可从一年四季二十四节的六气推步看出),它和人体脏腑經絡并不是一回  相似文献   

6.
郭永洁 《中医杂志》1994,35(12):712-714
相火理论,历代医家论述甚众。但其论散在,众说纷纭,造成了相火概念的混淆。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以冀探其源、析其流,对相火作一初步界定,乃为作者之初衷。现分述如下:1 相火之名出自《内经》相火之名,首见《素问·天元纪大论》。主要论述了天之六气之序与三阴三阳相合关系。认为:“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认为:“显明之右,君火之位;君火之后,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由此可见,《内经》中“相火”的概念是运气中六气之一,与三阴三阳相配则为“少阳相火”。从时序来说,在“土气”之前。为“三之气”。后世医家多宗此说。  相似文献   

7.
气反治则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内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言其疾病的症状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则当求其本而治之。气反治则临床运用十分广  相似文献   

8.
五淫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六淫(气)之名,始于《内经》。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相似文献   

9.
中医理论之魂——论三阴三阳与开阖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勇 《光明中医》2015,30(1):12-14
<正>1《黄帝内经》(以下简写为《内经》)三阴三阳《内经》中的三阴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在中医古籍里有29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1],《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主要有10种不同的说法,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和人体之三阴三阳。1.1天之六气的三阴三阳《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  相似文献   

10.
目前,祖国医学对《伤寒论》少阳位置的认识,尚未统一,因此对少阳病的生理病理以及对寒热往来的解释亦有争议,故笔者不揣荒陋,陈以拙见,请教于同道。一、从阴阳消长看少阳的位置《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洽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在《素问·经脉别篇》文中亦提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  相似文献   

11.
1肾气独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沈。"按此文"肾气独沈"之"独",当读为"清浊"之"浊",《说文·水部》说:"浊……从水,蜀  相似文献   

12.
六经“开阖枢”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日:“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其道理在于,从阴阳二气分布的多少状况和六经生理功能方面说,太阳、太阴是六经中阳气和阴气最盛的经脉,太阳在表在外,是一身之藩篱,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13.
治则,即《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云:“治之大则。”它在中医治疗学中地位重要,因此,本文从“治病求本”、“标本”的涵义,刍议治则。一、洞求标本真谛“治病必求于本”,始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治病应先别阴阳,进而调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内经》中“开、阖、枢”与“关、阖、枢”的分歧,自隋唐以来,历千余年而未臻统一,使学者无所适从.从表面看来,两者只是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其意义却大相径庭,实有加以辨正的必要.一《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灵枢·根结》及今本《甲乙经·经脉根结》,都有同样的记载,这便是“开、阖、枢”的由来.《太素·阴阳合》说:“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同书《经脉根结》及《素问》新  相似文献   

15.
缪晨韵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47-74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重要的调神养生原则,对临床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此观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下. 1 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 1.1 顺时为养:主张这一观点的代表医家主要有马莳、高士拭等人.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中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拭《素问直解》中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宜顺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之气;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其收藏之气.  相似文献   

16.
诊余医话     
(一) 治痿不能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出自《素问·痿论》,成为后世治疗痿证的原则。然而痿证与阳明关系,究竟有多大,查《内经》中“脾”“湿热”与阳明有关的见二条: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病而四肢不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  相似文献   

17.
相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火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内经》,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又说:“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六微旨大论》亦指出:“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可见,君火相火,是五运六气演变方位和运行的顺序,即暑往寒来,春夏秋冬更替之意。换而言之,由于一年有四季之变,遂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分布于四季,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分,而君相二火亦寓于其中。  相似文献   

18.
题1:《内经》中偏枯和痱的含义及其异同? 答:《内经》论述偏枯之症可散见不少篇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疸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素问·大奇论》:“肾壅,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衍大跛,  相似文献   

19.
<正> “气反”一词,以文献记载为依据,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这里所言“气”是指病气,即病理变化,“反”是相反的意思.“气反”就是言内在病理变化与外在的症状表现在部位上不相一致.所谓“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是针对“气反”的病理变化所采取的“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宜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这都说明了湿病的治则不外苦燥和淡泄;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后世医家经过不断实践对上述治则有所发挥,现归纳为7法概述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