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按压的最佳方法.方法将500例输液患者按均等原则分为A、B、C、D、E五组,每组100例.采用不同的拔针按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皮下瘀血发生率E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B、C、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舒适度E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纱布按压法能提高按压效果,减少皮下瘀血发生率,且患者感觉舒适.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轻患者输液后拔针的疼痛和出血,笔者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通过对本科182例输液患者的临床实践.探索出一种输液毕采用扩大按压穿刺部位,缓解患者疼痛的方法,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应用输液贴拔针按压止血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拔针后应用输液贴按压止血的方法.方法 将门诊输液患者460例按输液日期分为两组,均用医用输液贴按压,单号输液采用鱼际按压为观察组(248例),双号输液采用手指按压为对照组(212例),观察两组拔针后按压止血效果.结果 两组出血、淤血及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鱼际按压止血可有效降低出血、淤血及疼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向天平 《护理学杂志》2006,21(15):25-25
为了减轻患者输液后拔针的疼痛和出血,笔者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通过对本科182例输液患者的临床实践,探索出一种输液毕采用扩大按压穿刺部位,缓解患者疼痛的方法,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后2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0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拔针法.观察组行缓慢拔针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疼痛、皮下瘀血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缓慢拔针按压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利于再次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0例行静脉输液患者按首次输液顺序,奇数患者先行缓慢拔针法,偶数患者先行快速拔针法。结果缓慢拔针法疼痛程度、皮下瘀血率均显著低于快速拔针法(均P〈0.01)。结论绷紧皮肤缓慢拔针可减轻疼痛,降低皮下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是儿科一项主要治疗措施。由于患儿的恐惧心理,拔针时大多不能合作,哭闹、肢体摆动,易致按压部位出血。为此,我科改进拔针按压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静脉输液拔针后两种按压方式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9年2~10月十堰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输液治疗的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3例采用改良纵向大面积按压法,对照组93例采用传统横向小面积按压法,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及皮下淤血的发生率.结果:改良纵向大面积按压法与传统横向小面积按压法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建议今后工作中,从人性化护理出发,注意按压方式,保护静脉血管,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主要治疗手段在儿科广泛应用。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其用药剂量有严格的规定,且用药绝对量较少,但输液本身存在一些“合理”的丢失现象^[1],使静脉输液实际给药量远少于医嘱用量,影响药物治疗效果。鉴此,2006年5月笔者改变了患儿拔针步骤,有效减少了输液浪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后2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00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拔针法,观察组行缓慢拔针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疼痛、皮下瘀血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缓慢拔针按压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利于再次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缓慢拔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0例行静脉输液患者按首次输液顺序,奇数患者先行缓慢拔针法,偶数患者先行快速拔针法。结果缓慢拔针法疼痛程度、皮下瘀血率均显著低于快速拔针法(均P<0.01)。结论绷紧皮肤缓慢拔针可减轻疼痛,降低皮下瘀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唐薇  尚红梅 《护理学杂志》2012,27(18):66-67
目的探讨更优化的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损伤。方法将663例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1例和对照组322例。观察组拔针后采用手掌大鱼际压迫医用滴注敷贴式按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用棉签顺血管方向按压法。比较两组拔针时中度以上疼痛发生率以及在拔针后24h时穿刺局部皮下淤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度以上疼痛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医用棉签顺血管方向按压法相比,手掌大鱼际压迫医用滴注敷贴式按压法更能减轻患者拔针时疼痛和穿刺局部皮下淤血。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拔针按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诗霞 《护理学杂志》2007,22(15):27-27
静脉输液是儿科一项主要治疗措施.由于患儿的恐惧心理,拔针时大多不能合作,哭闹、肢体摆动,易致按压部位出血[1].为此,我科改进拔针按压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改变拔针步骤减少儿科静脉输液浪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主要治疗手段在儿科广泛应用.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其用药剂量有严格的规定,且用药绝对量较少,但输液本身存在一些"合理"的丢失现象[1],使静脉输液实际给药量远少于医嘱用量,影响药物治疗效果.鉴此,2006年5月笔者改变了患儿拔针步骤,有效减少了输液浪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瘦型手背静脉输液后拔针按压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37例需静脉输液治疗的瘦型手背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左手采用传统按压法74例次,即拔针即刻以中等力度按压5 min;右手采用改进按压法74例次,即拔针前先用左手示指、中指和无名指置于患者掌侧穿刺静脉下部位,将掌侧蚓状肌和骨间肌向背侧顶压,间接将位于掌骨间隙的静脉顶压...  相似文献   

16.
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苏吉芳 《护理学杂志》2002,17(9):718-718
为了减轻静脉穿刺拔针所致的疼痛 ,我们对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 ,效果较好。报告如下。资料 :选择 2 0 0 1年 3~ 6月外科住院病人 135例 (行静脉穿刺 10 0 0次 ) ,男 75例 (6 2 8次 )、女 6 0例 (372次 )。年龄2 1~ 4 5岁 ,平均 32 4岁。静脉输液 94 6次 ,静脉推注 5 4次。方法 :采用单、双日自身对照法各 5 0 0次 ,对拔针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单日采用常规法 ,当病人输液 (或静脉推注 )毕 ,即用于棉签按压针孔 ,迅速拔出针头 ,按压片刻[1] 。双日用改进法 ,即用干棉签横形置于针孔处 ,向拔针反方向轻柔地推针孔处组织 (不加压 ) ,迅速拔出针…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三种拔针按压法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静脉输液拔针因按压不当而引起穿刺点出血 ,临床上时有发生[1] ,从而影响再次注射的成功率。我们于 2 0 0 1年 3~ 7月对 1 71例静脉输液病人用 3种不同按压方法拔针 ,以探讨最佳按压法 ,从而减轻病人的疼痛 ,提高注射成功率。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 71例中 ,男 92例、女 79例。共输液 5 0 7例次 ,均选用手背静脉 ,7号头皮针穿刺。病人为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妇科等疾病 ,出、凝血时间正常 ,无血液系统疾病。1 .2 方法1 .2 .1 分组方法 :随机将 1 71例病人分成三组 ,即棉签直压法组 (直压法 ) 5 0例 ,男 2 6例、女 2 4例 ,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8.
笔者总结一种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法即先慢后快法,介绍如下。方法:拔针前在针两侧绷紧皮肤,顺血管纵轴平行,向外缓慢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并立即用棉球平行于静脉压住穿刺点(棉球压于静脉穿孔处而不是皮肤穿孔处),然后抬高患肢少许即可。折起输液管,以防回血及药液污染被褥和地面。  相似文献   

19.
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0例静脉输液患者按单、双日输液顺序,单日患者行新式拔针法,输液毕,护士不关闭输液调节器开关,不提前按压穿刺点,即用左手将无菌干棉签沿血管走向轻放于穿刺点上方,以拇指固定,右手拔针并反折针头软管,以防液体漏出,拔针后用左手拇指迅速按压穿刺点上方3min;双日患者行常规拔针法。结果 新拔针方法其疼痛程度、针头回血率低于常规拔针法(均P〈0.01)。结论 新拔针方法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静脉输液头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翠容  龚俊 《护理学杂志》2004,19(11):40-40
静脉输液时头皮针的固定方法常分别将针柄固定后其针管行环形固定。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常规固定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为克服其弊端,我们对常规固定法进行改进,经临床应用800余例,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