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ribbon synapse, RS)是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 IHC)与Ⅰ型螺旋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 SGNs)形成的突触,作为听觉传入通路中的第一个突触,负责完成声信号的机械-电换能过程[1],是听觉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噪声暴露[2]、老龄化[3]、使用耳毒性药物[4]等情况下,RS会发生病理性改变引发听觉障碍。遗传因素在耳聋发生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变态反应临床差异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接受治疗的150例CR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及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分析其与CRS起病联系情况。 结果 150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显示45例为中性粒细胞型,105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NP)分型和免疫病理的分型在两种不同浸润型患者内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RS病理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与其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有关,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呈现为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不同炎症类型(嗜酸粒细胞炎症型与非嗜酸粒细胞炎症型)对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选择近3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42例,根据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组(A组,嗜酸粒细胞数≥0.03,23例)与非嗜酸粒细胞组(B组,嗜酸粒细胞数<0.03,19例)进行AR症状、体征评分和鼻分泌物细胞分类计数.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糖皮质激素治疗2、4、6个月时进行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组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数[中位数M(25分位数;75分位数),下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x±s,下同)基线值分别为0.086[0.065;0.176]、(326±145)μg/L,B组分别为0.016[0.005;0.022]、(154±58)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3.33,P值均<0.01).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6个月后,A组嗜酸粒细胞数,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分别为0.038[0.006;0.070]、0.019[0.010;0.060]、(175±122)μg/L、(175±153)μg/L,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3、7.38,P值均<0.05);B组分别为0.014[0.004;0.032]、0.015[0.000;0.026]、(118±60)μg/L、(112±60)μg/L,与基线值比较,嗜酸粒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P>0.05),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5).A组平均症状、体征评分与B组在基线及2,4、6个月时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用糖皮质激素用量,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鼻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嗜酸粒细胞性炎症,改善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非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比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wAR)及不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sAR)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IL5的表达水平,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在不同鼻腔炎性疾病发生中作用的差异。 方法 对10例ACP、9例NPwAR及14例NPsAR组织切片行H&E染色,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进行计数;提取组织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对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的浸润显著低于NPwAR(P<0.001),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浸润百分比的中位数低于NPsAR,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在NPwAR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PsAR(P<0.05)。在ACP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sAR(P<0.05)和NPwAR(P=0.001),且NPsAR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wAR(P<0.05)。 结论 ACP与NP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参与了NP的发病过程,并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ACP的形成中可能未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前后鼻息肉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情况 ,探讨平阳霉素治疗鼻息肉病的机制。方法 :平阳霉素 4mg息肉内注射 ,每周 1次 ,5次为 1个疗程 ;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法 )检测凋亡细胞 ,与相邻连续的苏木精 伊红染色片对位对照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治愈 7例 ,好转 12例 ,治愈率为 36 .8% ,好转率为 6 3.2 % ;平阳霉素治疗前鼻息肉病组嗜酸性粒细胞表达 [(35 .0 3± 19.90 )个 ]显著高于对照组 [(5 .2 1± 6 .4 3)个 ](P <0 .0 1) ;治疗后鼻息肉病组嗜酸性粒细胞表达 [(7.6 4± 1.4 2 )个 ]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1) ;治疗后鼻息肉病组嗜酸性粒细胞AI[(4 4 .4 7± 8.97) % ]高于治疗前 [(2 0 .5 3± 7.6 6 ) % ](P <0 .0 1)。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病鼻息肉组织中主要的浸润炎性细胞 ;平阳霉素可通过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凋亡达到治疗鼻息肉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术后组织嗜酸性粒细胞与嗅觉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CRSwNP行鼻内镜鼻窦手术(ESS)治疗的120例患者。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und-Kennedy评分了解患者病情;术后取筛窦黏膜组织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通过Sniffin'Sticks测试和化学感觉事件相关电位(CSERP)来评估嗅觉功能。Spearman相关分析用以了解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Sniffin'Sticks测试和CSERP参数之间的关系及VAS评分和CSERP的相关性。 结果 调整协变量(年龄、性别、饮酒、吸烟、过敏性鼻炎、哮喘、术后时间和Lund-Kennedy评分)后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未调整协变量的结果一致。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阈值评分相关(r=-0.460,P=0.012);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苯乙醇(N1:r=0.471,P=0.010; P2:r=-0.487,P=0.007)及乙醇(N1:r=-0.516,P=0.008; P2:r=-0.590,P=0.002)刺激产生的CSERP峰值潜伏期N1和P2相关;但与CSERP振幅均无明显相关(P>0.05)。苯乙醇刺激产生的阈值评分和CSERP峰值潜伏期N1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r=-0.560,P<0.001)。乙醇刺激产生的CSERP潜伏期与症状VAS评分存在明显负相关(r=-0.400,P=0.005)。 结论 CRSwNP患者鼻术后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术后嗅觉功能障碍明显相关,且三叉神经的敏感性可能与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鼻黏膜炎症可同时影响嗅神经及三叉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用于新生儿及儿童听力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电生理检测如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不能全面反映听觉系统的功能状况;行为观察测听法包括新生儿摇篮床[1]、浅睡眠状态下的行为观察测听[2]、视觉强化测听法、游戏测听[3]等易受操作人员水平的影响。总体而言,当前针对儿童听力检测方法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无法满足双盲检测的需求,测听结果判断容易受到检测人员操作水平及主观判断的影响[4];二是当前听力检测不够精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组织嗜酸性粒细胞与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行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的192例CRSwNP患者,根据血清sIgE检测结果分为sIgE阳性组和sIgE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术前VAS评分、Lund-Mackay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IgE阳性与否和嗜酸性粒细胞是否浸润在例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学特征方面,sIgE阳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和其他3组比较在术前VAS评分(P<0.05),Lund-Mackay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wNP患者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过敏反应关系并不确定。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合并sIgE阳性主客观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9.
<正>老年性听力损失(age-related hearing loss, AHL)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双耳出现渐进性、对称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发达国家老年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约为25%~40%,AHL不仅影响人际交流、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导致焦虑、抑郁和认知障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负担[1]。AHL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耳蜗神经细胞的凋亡、自噬、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2]。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出的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具有很强的毒性作用,能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ECP可在血清、鼻分泌物等体液中检出,其含量的高低是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标志[1]。本文调查了上海地区正常人群ECP的参考值,并与变应性鼻炎患者炎症发作期及炎症控制期ECP值进行比较,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 MPC)又称多重癌、重复癌,是指同一个体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同一系统或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或发生于不同系统不同器官[1]。头颈部相较其他部位发生多原发癌的几率较高[2],因此提高对头颈部多原发癌的认识,尽早发现、合理诊疗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关键。本文对1例喉癌合并鼻咽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枸杞多糖通过调控Toll样受体9/激活蛋白-1(TLR9/AP-1)信号通路对变应性鼻炎大鼠Th1/Th2细胞因子、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A)组,模型(B)组,糠酸莫米松(C)组,枸杞多糖(D)组,TLR9/AP-1信号通路抑制剂(E)组,TLR9/AP-1信号通路抑制剂联合枸杞多糖(F)组,每组各10只,对B、C、D、E、F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A组不建立该模型。建模成功后,对C组给予1喷/侧的糠酸莫米松喷鼻治疗,对D组灌胃100 mg/kg的枸杞多糖,对E组灌胃20 mg/kg AP-1抑制剂SP100030,对F组给予SP100030联合枸杞多糖,A、B组同期给予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对大鼠鼻部症状进行评分,HE染色法检测鼻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及嗜酸性粒细胞并计数,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TLR9/AP-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A组相比,B组鼻部症状评分、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血清IL-4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INF-γ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C、D两组鼻部症状评分、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血清IL-4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INF-γ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D组比C组变化显著(P<0.05);A组大鼠鼻黏膜组织结构完整,B组鼻黏膜上皮结构紊乱且不完整,出血及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与B组相比,C、D组病理状态明显改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B组鼻黏膜组织中TLR9、A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B组比较,C、D组鼻黏膜组织中TLR9、A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D组比C组变化显著(P<0.05),而E组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F组比E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枸杞多糖可有效调控变应性鼻炎大鼠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减轻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9/AP-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医护人员耳鸣患病情况,并初步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的耳鸣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四川省巴中市、重庆市万州区两地共3 419名医护人员进行耳鸣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并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 419例医护人员中耳鸣患病率为33.1%(1 132/3 419),恼人耳鸣患病率为3.0%(103/3 419)。耳鸣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学历(χ2=19.224,P<0.001)、职称(χ2=6.383,P=0.094)、射线接触史(χ2=4.270,P=0.039)、饮酒史(χ2=8.963,P=0.003)、每周工作时间(χ2=30.462,P<0.001)、睡眠质量(χ2=160.098,P<0.001)、每天睡眠时刻(χ2=34.950,P<0.001)、每天睡眠时长(χ2=63.096,P<0.001)与医护人员耳鸣患病率相关;进一...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春季上海爆发的新冠疫情,主要以Omicron BA.2变异株为主,具有更强的超级传播能力[1],其表现更多为无症状或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很少出现经典的肺部炎症表现[2,3]。自3月以来,上海累计感染人次超60万人。感染者中无症状比例较高,占总体感染人数的93.06%,并且在确诊患者中,也基本是轻症[2]。此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一种突发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对于疾病的防治参与度在防止疫情蔓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中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鼻腔盐水冲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专家共识[4],对疫情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中耳胆脂瘤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儿童中耳胆脂瘤的发病率为(3~15)/105[1]。毛息肉是口咽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双胚层发育异常,包括外胚层和中胚层成分,常见于鳃耳综合征和耳闭锁的患者[2],儿童咽鼓管毛息肉合并中耳胆脂瘤者临床少见。1 临床资料患儿,女,1岁2个月,因反复左耳间断流脓7月余,加重10 d而入院。患儿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对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的预测价值,并构建用于临床实践的诺模图。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并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97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程度将其分为ECRSwNP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CRSwNP)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对ECRSwNP有预测价值的术前特征资料,并构建用于临床实践的诺模图。采用SPSS 26.0和R语言软件4.1.2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是否合并哮喘史、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Baso)计数、日本难治性嗜酸性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调查(JESREC)评分、上颌窦评分、前后组筛窦评分、CT总分、E/M(筛窦与上颌窦的Lund-Mackay评分比值)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的诺模图显示,基于哮喘史、外周血EOS、外周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外源性白细胞介素17A(IL-17A)干预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方法 将48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E、F组,每组8只。分别于第0、7、14天将溶于50 μL生理盐水的20 μg卵清蛋白(OVA)加2 mg铝佐剂腹腔注射处理D、E及F组小鼠,间隔7 d,于第22天开始鼻腔激发,每天每侧鼻孔各滴入OVA 10 μL,连续7 d。D、E及F组小鼠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1 h分别给予生理盐水、IL-17A蛋白100 ng、IL-17A蛋白500 ng滴鼻,A、B及C组小鼠于相同时点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并滴鼻,B、C组小鼠于每次生理盐水鼻腔激发前1 h分别给予IL-17A蛋白100 ng、IL-17A蛋白500 ng滴鼻。所有小鼠于最后一次激发后评估鼻部症状学变化,Diff-Quik染色观察鼻腔灌洗液(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及NLF中IL-6、IL-10水平,鼻黏膜组织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数。 结果 4周末D组所有小鼠症状学评分均>5分,造模成功。A、B、C、D、E及F组症状学评分分别为1.5(1.0~2.8)、2.0(1.0~3.0)、2.5(2.0~3.0)、7.0(6.3~8.0)、3.0(2.3~3.8)及8.0(7.0~8.8)分。E组小鼠挠鼻及喷嚏次数少于D组(H=21.375, P=0.033; H=20.250, P=0.049)。D组小鼠血清及NLF中IL-6水平高于A组(H=25.750, P=0.004; H=20.688, P=0.047),IL-10水平低于A组(H=22.875, P=0.016; H=20.625, P=0.048)。E组小鼠血清及NLF中IL-6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9.875, P=0.068; H=8.125, P>0.999)。E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高于D组(H=27.062, P=0.002)。F组小鼠血清及NLF中IL-6水平高于A组(H=22.250, P=0.008; H=28.688, P=0.001)。F组小鼠血清及NLF中IL-10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3.062, P=0.930; H=0.500, P>0.999)。C组小鼠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A组(H=20.688, P=0.047)。E组小鼠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低于D组(H=21.188, P=0.037)。F组小鼠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875, P>0.999)。D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与A组相比增多(H=27.188, P=0.002)。E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少于D组(H=20.938, P=0.042)。F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与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188, P>0.999)。 结论 500 ng的外源性IL-17A能促使小鼠鼻腔嗜酸性粒细胞募集,100 ng的外源性IL-17A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气道炎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以及季节对嗜酸性粒细胞分布情况影响。方法对417例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及98例非变应性鼻炎儿童的鼻腔分泌物薄层涂片,经瑞-姬染色后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程度,417例变应性鼻炎患儿根据4个季节分为4个亚组,比较各季度亚组之间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变应性鼻炎患儿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人数显著高于非变应性鼻炎患儿人数(P<0.001),变应性鼻炎儿童患者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01),变应性鼻炎患儿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差异明显(P<0.01),其中夏季高于冬季(P<0.01),其他各个季节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在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变应性鼻炎患儿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上升,同时随着季节变化,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也变化明显,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3.6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其中近一成是儿童[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听力障碍总人数约2780万,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病率为1‰~3‰,每年新增听力障碍儿童超过30万[2]。受传统文化影响,许多听障儿童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或被视为智力低下、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20.
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与白细胞介素5表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态,以及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的表达水平,揭示二者的关系,探索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调节的机制。方法对30例鼻息肉组织,分别采用chromotrope2R法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和IL-5的表达水平,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hromotrope 2R染色可特异性地将嗜酸粒细胞的胞浆染成粉红色,活化嗜酸性粒细胞(EG2阳性细胞)和IL-5阳性细胞胞浆中可见棕褐色颗粒。30例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50.7±16.1/0.25mm2,活化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20.7±14.3/0.25mm2,IL-5阳性细胞密度为15.9±5.7/0.25mm2,上述三项指标在变应性患者和非变应性患者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②鼻息肉中IL-5阳性细胞密度与chromotrope2R阳性细胞密度密切相关(y=14.723 2.012x,r=0.642,P<0.01),与EG2阳性细胞密度也存在相关关系(y=11.817 1.092x,r=0.602,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组织中IL-5的来源之一,IL-5的表达水平是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的调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