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日间不卧床腹膜透析(DAPD)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DAPD组(40例)和CAPD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每6个月行一次心功能的评估,心脏超声和胸部平片检查透析前、透析12个月、24个月左心室内径、右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壁厚度、室间隔厚度等心血管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DAPD组患者12个月和24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50%和15.00%,而CAPD组分别为17.50%和35.00%,时间越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大。两组患者入组时心胸比例无统计学差异,24个月时DAPD组患者心胸比例明显小于CAPD组,DAPD左心室内径小于CAPD组(P0.05)。24个月时DAPD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82.50%,明显高于CAPD组55.00%(P0.05)。DAPD组残余肾尿素清除指数(Kt/V)和肌酐清除率(Ccr)明显高于CAPD组(P0.05)。结论采用DAPD模式的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心胸比例变化小,对心血管事件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日间不卧床腹膜透析(DAPD)是常见的腹膜透析(PD)的两种模式,其临床效能的判定是多方面的综合评定.本文将介绍这两种透析模式、临床效能判定及两者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临床特点。方法1991~2004年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确诊为第一次AMI的39例CAPD患者为透析组,50例非肾功能不全病人为对照组,比较它们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演变、心肌酶变化和住院期病死率等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透析组的首发症状较不典型;AMI发生后患者就诊时间较迟(P<0.05)。透析组不典型心电图演变(61.5%vs26.0%)和不典型心肌酶变化(90.0%vs12.5%)均较对照组多(P<0.05),但不典型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均符合AMI的国际诊断标准,而不典型心肌酶变化则不符合。透析组心功能衰竭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住院期死亡率透析组高于对照组(69.2%vs6.0%,P<0.05)。结论CAPD患者AMI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变化均不典型,动态观察心电图是诊断AMI较为可靠的手段;发生AMI后CAPD患者住院期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D)患者血清肌酐(SCr)与胱抑素C(CysC)比值(SCr/CysC)与体成分、心血管塑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9月于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随访且PD时间≥1年患者104例。晨起空腹排空透析液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液常规与生化,生物电阻抗测量人体成分。经胸心脏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后壁厚度(PWT)、室间隔厚度(IVST)。计算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螺旋CT检测并计算冠脉钙化评分(CACS)。腹部侧位X线片计算腹主动脉钙化Kauppila积分(AACS)。计算SCr/CysC,并与体成分、心血管塑型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纳入对象继续随访2年,以发生复合事件(死亡或技术失败或再住院)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4例PD患者年龄46.7±12.2岁,其中男性51例(49%),日间不卧床腹膜透析(DAPD) 87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 17例,透析龄49.3±25.2月,总尿素清除指数(Kt/V) 1.85±0.71,SCr/CysC比值0.86±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首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新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采取腹膜置管透析治疗的CAPD患者94例。随访6个月至3年,依据腹膜透析期间是否发生腹膜炎分为首次发生PDAP组和非PDA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生化指标和透析相关指标等,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导致首次PD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4例CAPD患者中共有36例发生PDAP,发生率为38.29%(36/94)。与非PDAP组相比,首次发生PDAP组患者年龄较大(t=3.681,P<0.01)、血小板计数较高(t=7.491,P<0.01)、血红蛋白较低(t=-4.114,P<0.01)、白蛋白较低(t=-9.125,P<0.01)、尿酸较高(t=3.122,P=0.003)、血磷较高(t=5.411,P<0.01)、甘油三酯较低(t=-4.006,P<0.01)、合并糖尿病比例较多(χ2=15.332,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升高、高磷和合并糖尿病是导致首次PDAP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升高和血红蛋白升高是有效减少首次PDAP发生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血小板计数升高、高磷和合并糖尿病是导致CAPD患者发生PDAP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升高和血红蛋白升高是减少PDAP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透析开始时的心血管状态及超声心动图(UCG)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开始CAPD时行UCG检查的ESRD患者51例,收集入院时的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及UCG报告。计算心血管合并症和UCG异常发生率,分析UCG异常及相关因素。结果CAPD患者开始透析时的心血管合并症缺血性心脏病为37.3%,心绞痛为27.5%,心肌梗死(MI)为9.8%,心律失常为5.9%,充血性心力衰竭为9,8%,周围血管病为2.0%。UCG检出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为为43.1%,相关因素有男性、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宽、低白蛋白血症和血脂异常;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占77,1%,相关因素有老年、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占5,9%,相关因素有收缩压低、脉压小、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大和MI。结论接受CAPD治疗的ESRD患者开始透析时心血管合并症和UCG异常的发生率很高,UCG异常与老年、高血压、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低T3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135例CAPD患者。常规标准测量患者甲状腺功能和其他生化指标,用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MD)反映内皮功能,FMD为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与静息内径比值。结果低T3综合征患者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相比年龄明显增高(P0.01)、女性患者比例偏大(P0.01)、内皮功能明显下降(P0.01)。FMD与糖尿病(r=-0.199,P0.05)、年龄(r=-0.316,P0.01)、透析龄(r=-0.185,P0.05)、甲状腺功能(r=0.323,P0.01)和残肾功能(KT/V)(r=-0.147,P0.05)明显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KT/V(残肾)、甲状腺功能是影响内皮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r2=0.257)。结论腹膜透析低T3综合征患者内皮功能较差,此结果有助于理解慢性腹膜透析合并低T3综合征患者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而增加其心血管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CAPD)及血液透析 (HD)治疗老年慢性肾衰竭 (CRF)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观察 51例老年 CRF患者在 CAPD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指标 ,透析后腹膜特性、尿素清除指数 (KT/V)、残余肾功能、主要并发症、存活率、死亡原因等 ,并与 40例血液透析组相比较。结果 两组透析后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 ,血尿素氮 (BUN)、血肌酐 (Scr)明显下降 ,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明显上升 ,其中 CAPD组血红细胞、血红蛋白上升幅度明显高于 HD组 (P<0 .0 5) ,CAPD组 1年及 3年存活率高于 HD组 (P<0 .0 5) ,CAPD组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 HD组 (P<0 .0 1 ) ,CAPD组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优于 HD组 (P<0 .0 1 ) ,CAPD组对毒素的清除效果高平均转运和高转运优于低平均转运和低转运 ,CAPD组主要并发症为营养不良、腹膜炎 ,HD组主要并发症为心脑血管并发症。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作为一种替代疗法 ,比较适合 CAPD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前美国大约有75000患者作血液透析,13000例患者做腹膜透析,主要是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最近一种改良的 CAPD 是持续性周期性腹膜透析,应用一个自动循环控制装置来进行,夜间进行3次或更多次的交换,在整个日间仅进行一次不卧床的透析周期,直至第二天晚上与循环控制装置连接上时才把液体排出。从而白天就不需要像常规 CAPD那样进行交换。CAPD 的严重并发症是腹膜炎。美国全国 CAPD登记处规定诊断腹膜炎的标准是。腹腔液混浊;白细胞计数超过100/mm~3,通常50%以上是中性白细胞,有或无腹部症状;细菌培养不要求阳性。按此标准,治疗第一年60%病人至少发作过1次腹膜炎,或  相似文献   

10.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腹膜透析模式。日间不卧床腹膜透析(DAPD)在透析剂量、交换次数和留腹时间等方面均类似前者,但需夜间排空透析液,保持"干腹"。本文结合本中心的经验,综述DAPD模式潜在优势,探讨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老年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 CAPD)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98例腹膜炎患者 ,分为两组 : 组年龄≥ 6 5岁 ; 组年龄 <6 5岁。对两组腹膜炎发生的基本情况、致病菌、合并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平均透析时间 (月 )、腹膜炎发生率、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心衰及死亡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P<0 .0 1 ) ,而在致病菌、血浆白蛋白水平、腹透管出口及隧道感染、退出腹透改血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老年 CAPD患者腹膜炎发生率、合并症及死亡率高 ,且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腹膜透析模式对尿毒症大鼠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尿毒症组、尿毒症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模型组、尿毒症自动腹膜透析(APD)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5/6肾脏切除法制作尿毒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行腹透插管制作尿毒症大鼠腹膜透析模型,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检测血BUN、Cr、ALB等水平,于第10周处死大鼠,腹膜功能检查,并取大鼠肾脏组织HE染色行病理评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3个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均增长缓慢(P 0. 05),其中尿毒症组慢于CAPD、APD组; 3组大鼠BUN、Cr水平随时间延长而持续上升,ALB水平下降,以尿毒症组最为显著[(17. 89±1. 74) mmol/L、(192. 71±12. 41)μmol/L、(31. 13±2. 50) g/L]。APD组大鼠体质量、残肾质量、ALB水平均高于CAPD组,BUN、Cr水平略低于CAPD组,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PD及APD组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腹透超滤量逐渐减少,第28天超滤量明显少于初始腹透(P 0. 05),但2组腹透超滤量减少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大鼠肾小球有不同程度硬化,肾小管肾间质萎缩纤维化,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均显著升高(P 0. 05),其中尿毒症组升高最明显[(6. 92±1. 29)分、(6. 63±2. 37)分],其次为CAPD组[(5. 30±1. 18)分、(5. 49±1. 68)分]。结论:残余肾功能是腹膜清除效能不能弥补的,必须重视和保护腹膜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APD对残余肾功能可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龙娟凤 《内科》2007,2(5):870-872
腹膜炎是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最重要、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患者终止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腹膜炎造成病人额外的生理、社会、经济负担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如何防治CAPD并发腹膜炎,对病人能否继续行腹膜透析,度过感染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残余肾功能状态对腹膜透析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前瞻性观察终末期肾衰(ESRF)患者在腹膜透析(PD)治疗后残余肾功能(RRF)对透析效能及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按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水平将其分为A组(GFR0~2ml/min)、B组(GFR2·1~4ml/min)和C组(GFR>4ml/min)。每3个月进行一次临床随访,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透析状态,包括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尿量(UV)、残余肾肌酐清除率(Ccr)、每周总尿素氮表现率(Kt/Vtotal)、每周肌酐总清除率(WCcrtotal)、蛋白氮呈现率(nPNA)、残余肾尿素及Ccr。对比观察不同RRF状态患者透析状况和部分临床及生化指标变化。尿量<100ml/d或Ccr<1·0ml/min视为无尿。结果:三组不同残肾状态患者Kt/vtotal和Ccr分别为1·75±0·35、2·07±0·54、2·46±0·50和53·4±11·2、66·6±11·2、97·6±22·1(L/Wks),各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三组不同残余肾Kt/v和Ccr分别占总体kt/v的12·4%、27%、45·7%及总体Ccr的18·3%、47·3%和65·3%,三组间相比差异亦显著(P<0·01)。此外,三组间高血压发生率、心胸比例及左心室肥厚(LVH)亦存在一定差异,C组心脏增大的病例明显低于A、B两组。RRF状态与透析效能呈正相关。本组患者除2例在透析治疗时即无尿,128例患者中有31例(24·2%)发生无尿,其中原发病为血管炎综合征及糖尿病肾病各占4例和7例,其无尿发生率分别占本病种的66·7%及25·9%;另20例无尿患者为肾小球肾炎或其它疾病,占此类疾病的20·6%。此外,发生无尿患者中有5例(16·1%)透析时尿量<300ml/d。结论:PD患者的残余肾仍然是清除体内代谢产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影响血压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患者心胸比例变化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行PD置管术的123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观察PD治疗后心脏形态相关指标的变化.患者每3月随访一次,全面评估透析状况,包括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Hb)、收缩压、舒张压、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尿量、超滤量、液体清除量、血钠、每周尿素氮总清除率(Kt/V total)、每周肌酐总清除率(Ccr)、残余肾肾小球滤过率(rGFR)水平,并通过心脏超声和胸部平片检查,每6月对PD患者的心脏形态学指标及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其动态变化. 结果:(1)随PD时间延长患者心胸比例逐渐增加,透析前、透析后6月、12月时分别为0.465±0.041、0.474±0.045、0.492±0.060(P<0.01),射血分数呈下降趋势(P>0.05).(2)20例(16.3%)患者出现胸闷、夜间不能平卧等心功能不全表现,分析这些患者临床特点发现,糖尿病肾病7例(35%),难治性高血压16例(80%),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8例(40%)且rGFR下降快,贫血重.(3)相关回归分析发现,PD患者心胸比例与BMI(r=0.375,β =0.442)、收缩压(r=0.281,β=0.217)、血红蛋白(r=-0.283,β=-0.199)、液体清除量(r=-0.231,β=-0.851)独立相关.(4)不同rGFR状态下心胸比例不同,rGFR水平为<3 ml/(min·1.73m2)、3~6 ml/(min· 1.73m2)、>6 ml/(min·1.73m2),心胸比分别为0.493±0.062、0.468±0.043、0.456±0.042(P <0.05). 结论: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PD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除与透析本身导致机体容量负荷持续增高外,与残余肾功能、BMI、Hb、液体清除量及血压状态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状况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霞 《山东医药》2010,50(45):55-56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容量状况对腹透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CAPD患者(糖尿病肾病20例,非糖尿病肾病22例),评估其容量负荷状况,使用KDQOL-SFTM生存质量研究量表计分,分析生存质量与容量负荷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肾病与非糖尿病肾病CAPD患者均存在容量超负荷现象,糖尿病患者尤为严重;水肿程度、尿量、平均动脉压、心胸比例、标准化的下腔静脉内径、血清白蛋白与KDTA和SF-36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改善容量负荷状态可以大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腹膜透析(PD)因其便于保护残余肾功能(RRF)、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日益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主要透析方法,但PD的方案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2006年,国际腹膜透析学会( ISPD)推荐ESRD患者最小PD剂量应使每周总尿素清除指数(Kt/V)(腹膜+ RRF)>1.7,透析模式一般应予透析液24h留腹循环进行.  相似文献   

18.
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保护的意义和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残余肾功能(residual renal function,RRF)指健存肾单位的滤过、重吸收和内分泌功能,RRF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原发病的进展、透析膜及透析液的生物不相容性、透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脂质代谢紊乱等因素的作用,透析患者RRF的丢失不可避免。目前RRF对于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两种腹膜透析导管拔除术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20年5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移除腹膜透析导管的107例老年腹透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外科开放式拔管组(外科组)和"pull"技术拔管组(pull组), 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病、透析龄、拔管原因及术前相关化验等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情况。结果外科组的手术时间[(71.2±13.4)min和(19.3±5.6)min, t=16.933, P<0.01]、术后住院时间[(9.5±1.8)d和(2.2±0.5)d, t=10.988, P<0.01]和术中疼痛评分[(4.4±1.6)分和(1.4±1.1)分, t=6.909, P<0.01]及术后24 h的疼痛评分[(3.7±1.4)分和(0.5±0.3)分, t=9.995, P<0.01]均高于pull组,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8%和5.0%, χ2=0.037,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科开放式手术法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和非老年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住院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302例长期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4年间共566次住院原因。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及对照组(65岁),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原因,同时分析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和心血管系统状况等指标。结果观察期间,老年组117例,296次住院。对照组185例,270次住院;年均住院1.1次/年。老年组入组时肾小球滤过率(e GF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4);3次及≥10次住院患者人数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低于对照组的年轻患者(P=0.04)。住院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在两组中均为再住院主要原因,其中心功能不全的再住院高于脑血管意外。感染相关疾病仅次之,老年组肺部感染高于腹膜炎发生,老年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感染性疾病以腹膜炎常见。老龄组营养不良导致的再住院也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住院比例及住院时间、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心脑血管意外及感染是两组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掌握合适的透析指征,加强透前教育,从而确保适时开始腹透,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不良,是有利于改善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再住院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