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止血带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浅静脉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8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双止血带法进行浅静脉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止血带法进行浅静脉静脉留置针穿刺。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0%,对照组为74.3%,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4.14,P〈0.01)。结论采用双止血带法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浅静脉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沿血管前壁静脉内静脉留置针的送针方法的优点。方法将乳腺癌患者按月份分为沿血管前壁静脉内送针法组(实验组)和传统方法静脉内送针法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例数、发生药液渗漏和静脉炎的例数。结果实验组的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发生静脉炎及药液渗漏指标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采用沿血管前壁送针法可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且不增加药液渗漏及静脉炎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刘营  虞优娜  韩微 《护理学报》2013,(15):63-64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的最佳抓握方法,提高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方法将280例穿刺时好挣扎、穿刺肢体出汗不易抓握的患儿按留置针穿刺先后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静脉穿刺时左手直接握住患儿手指,右手进针,见回血再进针1~2 mm,而后送外套管,拔针芯固定;观察组在留置针穿刺时先将单层擦手纸巾对折成三角形,将倒三角形纸巾置患儿手指上,操作者左手握住纸巾及患儿手指固定,右手进针,其余方法同对照组。结果两组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穿刺困难,穿刺时不配合的患儿,单层擦手纸巾包裹穿刺肢体能明显提高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效的穿刺方法,提高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将入住NICU治疗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继续进针约0.2cm,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软管一起送入血管;实验组见回血后停止进针芯,固定针芯,沿针芯顺血管方向缓慢推进外导管,至外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退出针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结果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6%,对照组为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66,P〈0.05)。结论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时见回血后不退针芯直接缓慢推进外导管的进针进管方法,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方法 2015年1~2月期间,选取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4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4例,对照组209例。对照组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操作中采用双手操作送管法,观察组采用单手进针送管法,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手进针送管方法可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成功率,适合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翟妞荣 《全科护理》2009,7(32):2948-2949
[目的]寻求提高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办法。[方法]2006年4月—2008年4月选择住院输液病人1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留置针常规进针方法行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采用一步到位进针法行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对两组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一步到位进针法可提高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赵红梅 《全科护理》2009,7(24):2192-2193
[目的]对老年病人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临床比较,寻找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适合方法。[方法]将168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左手拇指按压在穿刺点下方3cm的穿刺血管上稍向下绷紧皮肤,进针角度30°~40°.从血管上方直刺静脉,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压低角度以左手固定针芯,右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留置针穿刺以左手绷紧皮肤,15°~30°进针,直剌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将穿刺针送入少许,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拇指与示指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对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穿刺成功率观察组为97.6%,对照组为77.9%,经X2检验,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病人采用观察组的留置针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护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自行研制一种新型小儿静脉输液肢体固定装置,通过与传统留置针固定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使用新型固定装置的优越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00名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新型小儿静脉输液肢体固定装置,对照组应用传统留置针固定方法,观察使用新型留置针固定方法较传统固定方法是否能延长留置时间。结果两种不同的留置针固定方法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新型小儿静脉输液肢体固定装置较之传统留置针固定方法成功率提高。结论骨科患儿在使用留置针时,采用新型固定装置可提高静脉穿刺固定的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痛苦,并可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应用于静脉注射毒品患者抢救时的效果。方法将108例静脉注射毒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抢救时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照组选择四肢静脉留嚣针穿刺术,比较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采血成功率、液体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液体通畅率、穿刺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液体通畅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能有效提高静脉注射毒品患者抢救时的1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液体通畅率,缩短穿刺时间,认为颈外静脉可作为静脉流向毒品患者抢救的首选外周静脉。  相似文献   

10.
Y型留置针两种颈外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Y型留置针两种颈外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两点式边进针、边抽回血的穿刺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9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66%,经x^2检验,r=10.10,P〈0.01。结论两点式边进针、边抽回血法能提高Y型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手送管退芯法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80例非首次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留置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的痛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痛苦评分分段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手送针管退针芯法的穿刺成功率及降低患者痛苦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的留置针留置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老年患者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有效留置时间。方法将224例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置管,实验组应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护理:置管前评估治疗方案和患者穿刺部位情况,制定穿刺计划,按计划实施护理操作,及时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对老年患者实施外周浅静脉置管术中运用护理程序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江春华 《全科护理》2010,8(31):2865-2866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手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80例静脉留置针穿刺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9例采用传统的送管法,观察组91例采用改良送管法(左手固定患儿穿刺部位,进针回血后用左手大拇指送管)。比较两组病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7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8.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采用改良送管法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优于传统送管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进小儿静脉留置针操作程序,对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880例需要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患儿随机分为传统组443例和改良组437例。传统组按照常规操作程序将输液瓶置于输液架上,排尽空气,关闭调节器。取出留置针,将输液器上的针头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排尽空气后,进行静脉穿刺,双手配合置管。改良组按改进的操作程序用无菌生理盐水充满留置针管及肝素帽内,进行静脉穿刺,单手置管。并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改良组穿束4成功率及患儿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01)。结论改良组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程序的改进,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家长满意度,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0例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均采用颞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送管方法。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8%,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8,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在72h以上的1例,对照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4,P〈0.01)。结论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采用改进后送管方法,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也合理,既减少了患儿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改良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和效果。方法:将10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的静脉穿刺法,对照组进行常规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穿刺成功率及退针成功率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疼痛、穿刺成功率及退针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实验组个体疼痛感低于对照组,而在穿刺成功率及退针成功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的静脉穿刺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良传统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固定技术,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减少重复穿刺,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将门诊输液婴幼儿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70例采用改良输液固定方法,对照组130例采用传统输液固定法。[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改良方法固定输液针效果优于传统输液针固定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比较两种留置针穿刺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352例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176例)和对照组(176例),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单手操作穿刺法,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双手操作穿刺法,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x2=13.83,P<0.01),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4,P>0.05).结论 改良的单手操作穿刺法优于双手操作法,明显提高了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且手法简单容易掌握,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针头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用常规针柄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改良的针柄固定方法。观察比较两组重新固定及重新穿刺情况。结果实验组重新固定率及重新穿刺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良的针柄固定方法可有效降低重新固定率及重新穿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种静脉留置针进针送管方法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入住抢救室和ICU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学教科书上的常规方法操作;实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进针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芯,沿针芯顺血管方向推进外导管约1cm后再将针芯与外导管一起送入血管,比较2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结果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8.0%,对照组为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p<0.01)。结论在留置针穿刺时见回血后不退针芯直接推进外导管的进针送管方法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