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透析治疗体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糖尿病肾病 (DN)发展到终末期的过程是可以延缓但是不可逆的。2 0 0 3年Wrenger等报道 ,透析患者DN占 36 %,主要为 2型糖尿病。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ESDN)的治疗方法是肾脏替代。1 肾脏替代治疗的指征  开始替代治疗的指标肾小球滤过率 (GFR) <15ml/min。但患者有明显的水钠潴留、电解质代谢紊乱、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和高血压、严重的视网膜病变时应提早透析 ,特别是腹透 (不影响残余肾功能 ,根据病情掌握剂量 ,甚至病情缓解可以停透 ) ,我们的经验表明 ,这是挽救生命及时和有效的措施。有作者主张ESDN的一体化治疗应首先选择腹膜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北京医院肾内科近10年间死亡的老年血液透析(HD)患者和腹膜透析(PD)患者的死亡原因和生存时间。方法收集我中心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死亡的60岁以上的老年血液净化患者,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有无糖尿病、开始透析时间、死亡时间及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等。结果共有15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6.6±7.7)岁,中位透析时间为54.1(26.9,86.4)月,其中有8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54.2%)。根据透析方式将患者分成HD(114例)和PD(39例)两组,HD和PD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7.1±7.9)岁和(75.0±7.0)岁,中位透析时间分别为56.5(27.4,104.2)月和48.3(26.3,66.6)月。HD和PD患者的原发疾病均主要为糖尿病肾病(DN,32.5%和48.7%)、慢性肾小球肾炎(29.8%和17.9%)和高血压肾损害(21.1%和10.3%),HD和PD患者前三位的死亡原因均为心血管疾病(32.4%和43.6%)、感染(29.8%和28.2%)和脑血管疾病(11.4%和15.4%),两组患者间原发疾病和死亡原因的构成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存活时间短于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χ2=12.829,Log Rank P<0.001),HD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长于PD患者(χ2=8.161,Log Rank P=0.004)。在不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中,HD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PD患者(Z=-2.716,P=0.007);在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中,HD和PD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当(Z=-0.581,P=0.561)。结论老年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占比高,老年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老年HD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优于PD患者。  相似文献   

3.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透并发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措施之一 ,而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ESDN)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为了探讨 ESDN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我们对 9例 ESDN和 1 9例非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糖尿病肾病组 9例 ,男 6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65± 3岁 ;累计血液透析次数 634次 ,最多 2 38次 ,最少 5次。非糖尿病肾病组 1 9例 ,男 1 3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50± 1 0岁 ;累计透析次数 1 936次 ,最多 72 0次 ,最少 5次。以上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的标准。1 .2 方法…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透析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糖尿病肾病 (DN)导致终未期肾病(ESDN)在我国呈明显增长趋势 ,其中绝大部分需要接受透析治疗。这类患者无论从疾病涉及的范围和程度 ,还是原发病的进展速度均与非DN明显不同。突出表现在DN并发症较多 ,如心梗、充血性心衰、猝死、脑卒中等 ,随时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其次糖尿病合并的小血管病变 (如未梢血管阻塞、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 )、神经系统病变 ,以及频发感染、左心室肥厚、脂质代谢紊乱等 ,也会对透析效能及机体其他方面功能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此外 ,DN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顽固性高血压发生率高 ,而且更难控制 ;残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3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结果将他们分为ESDN死亡组和ESDN存活组,比较两组尿素氮(BUN)、肌酐(CR)情况。结果本组研究对象中有6例患者在一年之内死亡,有12例患者在两年内死亡,即ESDN死亡组共计18例,分别包括3例患者死于感染性并发症,有7例患者死于心力衰竭,有8例患者死于脑出血。从两组尿素氮(BUN)、肌酐(CR)情况来看,ESDN存活组患者的初检BUN水平较低,但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R水平较高,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血液透析治疗对于挽救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以确保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减少死亡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ease,ESRD)的重要病因。DKD患者透析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特殊性,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各有优劣,本文主要综述DKD患者行HD和PD的利弊。  相似文献   

7.
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已成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N)的有效治疗手段.一般认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PD较HD好,但近年有研究发现,DN患者接受PD治疗的远期死亡危险性较接受HD治疗者高,其原因尚不清楚.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是影响透析患者远期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老年慢性肾衰患者腹膜透析转归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老年慢性肾衰 (CRF)透析患者已占 40 % ,其中选择腹膜透析 (PD)的占 10 %~ 12 % 〔1〕。PD方式有更适宜老年患者的特点 ,但诸多因素影响着PD的使用。本文就 5 1例老年PD患者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探讨如何提高老年PD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PD时间 ,有利于老年慢性肾衰终末期 (ESRD)患者综合治疗。1 临床资料1 1  对象  1992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间老年CRF行PD治疗患者 5 1例 ,男 3 7例 ,女 14例 ,年龄 60~ 85岁 (平均 67.7岁 )。原发病 :高血压 2 1例 ,糖尿病 12例 ,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 8例 ,梗阻性肾病 3例 ,肾炎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PHD)治疗因腹膜透析(PD)欠充分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PD中心11例PD治疗不充分的ESRD患者,改用PHD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透析充分性、营养指标及降压药的使用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男性8例、女性3例。透析时年龄50.6±16.5岁(23~74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81.8%),糖尿病肾病2例(18.2%)。PHD前的平均行PD治疗3.1±1.2(1.2~4.4)年。经过PHD治疗后患者食欲改善,饮食限制减少;所有患者的不安腿症状得以改善;皮肤瘙痒不同程度减轻。小分子物质清除率增加,每周尿素Kt/V由1.54±0.2增至1.96±0.4(P<0.05)。血浆白蛋白由39.4±4.1 g/L升至40.7±3.8 g/L(P>0.05);血红蛋白由86±10 g/L升至96±13 g/L(P<0.05)。结论:PHD能提高透析的充分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营养状态,可作为一种新的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近年来, 腹膜透析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比例不断增加。临床上科学使用胰岛素成为稳定控制血糖、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问题。该文就国内外糖尿病ESRD治疗的共识和进展, 重点阐述糖尿病ESRD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的使用策略, 包括血糖控制的目标值、腹膜透析液选择以及胰岛素剂量确定等, 旨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 :探讨影响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DN)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的各种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选择 5 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和同期 6 0例相同年龄段非糖尿病血透患者 ,分别观察死亡原因、存活率、并发症、内瘘使用情况及血生化改变。结果 :①糖尿病肾病组 1年和 2年存活率分别为 80 %和 72 %。主要死因是心血管病变 ,其次是感染。②首次透析时的肌酐值与病死率成正比。③影响透析效果的主要并发症是心血管病变 (84% )、高血压 (90 % )、透析低血压 (32 % )、感染 (5 0 % ) ,与非糖尿病肾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应更早进行血透 ,血肌酐 >5 0 0 μmol/L即应透析 ,控制两次透析期间的体重增加<2 .5kg ,减少透析时血糖波动 ,防治并发症是减少危险因素 ,提高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腹膜透析(PD)因其便于保护残余肾功能(RRF)、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日益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主要透析方法,但PD的方案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2006年,国际腹膜透析学会( ISPD)推荐ESRD患者最小PD剂量应使每周总尿素清除指数(Kt/V)(腹膜+ RRF)>1.7,透析模式一般应予透析液24h留腹循环进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终末期肾病(ESRD)透析患者数量快速增加。腹膜透析(PD)因其居家治疗、血流动力学稳定等独特优势在老年ESRD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然而老年ESRD患者多种并发症及营养不良等因素直接影响PD患者生存;此外,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认知功能低下可增加腹膜炎发生率及PD技术失败率。针对老年ESRD患者PD治疗的特殊性,应积极治疗并发症、改善营养状态;对于缺乏独立操作能力的老年患者,借助家庭或社会支持提供PD帮助。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改善老年PD患者生存率,并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H  Li G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1):737-739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及血液透析(HD)在糖尿病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利弊。方法:选取我院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行血液透析24例,腹膜透析3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透析前的年龄及残余肾功能均相匹配;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血脂,血糖,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结果:两组前2年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腹膜透析组第3年的生存率大幅下降,明显低于血液透析组(P<0.01);PD组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低度脂蛋白均高于HD组,差异有显著性。PD组的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HD组(P<0.05),而血红蛋白则高于HD组。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肾脏替代治疗,腹膜透析相对于血液透析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是否以腹膜透析作为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首选治疗方案,尚需大量的,严格的临床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5.
腹膜透析(PD)作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一种治疗方法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尽管PD和血液透析(HD)患者预后相似,但PD发展仍远落后于HD。在发展中国家,PD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发达国家,PD患者在透析人群中的比例却逐渐下降。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PD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仍存在一些因素阻碍PD在中国的发展。本文就全球及中国腹膜透析的现状及挑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透析技术有了显著进步,但现有的透析技术与肾功能有本质的不同。行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尤其是腹膜透析(PD)患者]残余肾功能(Residual renal function,RRF)与其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密切相关。本文简述了RRF对腹膜透析(PD)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保护策略。RRF的概念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5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组)及123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比较糖尿病肾病组与对照组以及糖尿病肾病组早中期亚组、中晚期非透析亚组及透析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糖尿病肾病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9(0.62~0.78)mm vs.0.56(0.51~0.69)mm,P<0.05;81.0%vs.47.2%,χ2=35.4,P<0.05];糖尿病肾病组中早中期亚组、中晚期非透析亚组及透析亚组3组间随着疾病的发展,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且透析亚组颈总动脉内径与早中期亚组对比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6(6.79~7.80)mm vs.7.01(6.36~7.31)mm,P<0.05]。糖尿病肾病组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小、RI增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普遍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预测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十多年来,无论是血液透析(HD)还是腹膜透析(PD)均在自身技术上有了飞速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观察发现两种透析模式在不同类型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疗效相差甚远。对于残余尿量较多的ESRD患者,PD不仅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PD)及血液透析(HD)对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以便为临床选取适当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将131例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分为HD组(58例)和PD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生存率和死亡原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PD组明显增多(P〈0.01)。透析第1、第2年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第3、4年PD组死亡率大幅上升,显著高于HD组(P〈0.01)。HD组18例死亡患者中,年龄大于65岁者4例(22.2%);PD组29例死亡患者中,年龄大于65岁者17例(5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D组死亡主要原因为脑血管病变(占38.9%),PD组死亡主要原因为感染(占34.5%)。PD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均高于H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D组患者血浆白蛋白、血钾明显低于HD组(P〈0.01)。结论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适于PD,但PD组患者2年以上远期生存率明显低于HD组,尤其是大于65岁高龄糖尿病患者PD死亡率明显上升。腹膜透析相对于血液透析仍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阶段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80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取分阶段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护理满意度,住院平均的时间和费用、腹膜透析认知和依从性:干预前后患者自我护理行为:腹膜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平均的时间和费用、腹膜透析认知和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自我护理行为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行为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膜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阶段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效果确切,可通过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