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均平 《光明中医》2010,25(7):1280-1281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大法之一。运用得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要犯错误,延误病情,甚至造成危候。临床中的教训是少见的,但对病人的损失却是不容忽视的。从医时间越长,使我越是想起当年在学校读书时老师讲的一席话:医生每天都在犯错误,只不过事后有些自己能够认识到,有些则认识不到。故作为一名医生,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总结经验,尽量少犯错误。15年前的二例失误病案,使我终身难忘。  相似文献   

2.
韩一宁  王凌 《陕西中医》2004,25(5):478-479
补法依据祖国传统医学中“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为立法依据,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一种治法。其作用,在于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协调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归于平衡。所以补法以补虚扶正为主,但亦可间接起到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补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指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提高抗病能力,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临床运用广泛,多用于人体正气衰败,阴阳气血不足,脏腑出现虚弱证候。补之得当,能祛病强身;补之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运用补法治疗多种疾患,如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脑供血不足等临床常见疾病取得良好疗治效,并举验案说明。  相似文献   

5.
补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指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提高抗病能力,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临床运用广泛,多用于人体正气衰败,阴阳气血不足,脏腑出现虚弱证候。补之得当,能祛病强身;补之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运用补法治疗多种疾患,如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脑供血不足等临床常见疾病取得良好疗治效,并举验案说明。  相似文献   

6.
脏病治腑验案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陈家英1清胆火以畅肝木患者女,54岁。患高血压3年,心情抑郁不畅,经常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胸闷,胁痛,口苦,恶心,夜寐梦多.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腻,脉滑数。血压24.0/14.7kPa,其他...  相似文献   

7.
方凡 《中医杂志》1990,31(10):15-16
脏病泻腑,虽似质朴,实蕴奥理,惜既往尚少研究,笔者期整理提高而计,拟以治法为中心,探讨脏病泻腑及其临床意义。一、利胆畅肝:肝胆互为表里,胆者少阳春升之气,协助肝木舒畅条达。肝气抑郁不舒,两胁气帐作痛下引少腹,心烦喜呕,食呆嗳噫,则可借小柴胡汤,和解少阻以畅肝达  相似文献   

8.
脏病是以五脏为主的内伤疾病。脏病相传讲的是某脏有病如何向他脏蔓延。诚然,杂病除脏间相传外,还有由脏及腑、由脏传经等内容,但本文暂不涉及。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类不同,其传变各异。本研究仅就以五脏为主的内伤杂病探讨五脏病传变的基本规律,对此,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部中医经典中,都有着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9.
虚证胃痛,常见有脾胃虚寒和胃阴亏虚两个证型。脾胃虚寒病久不愈,可因气虚运血无力,虚寒凝滞而气血不畅;病久阴虚津亏则胃失润降,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气升不及,脾胃升降运动稽迟而气机不利,或因虚致瘀,或脾虚停饮而出现虚实挟杂的病机。治疗虚证胃痛,应温中健脾以助气升不及,或兹养胃阴以复其顺降的同时,佐以疏利气机之品。而对于虚实挟杂胃痛,如有瘀象应在补虚的同时参以化瘀之法;如有水饮停滞之象应在健脾的同时兼以温化水饮湿邪。胃痛不论虚实,有无肝郁,都应酌情兼用理气之法,气机畅通则有利于升降复常,胃气通和,则胃痛自止。  相似文献   

10.
论通补是脏病虚证的基本治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理论认识与临床体会,从五脏虚证每兼痰瘀为患,补益方剂多通补配伍,补益药味多通补功效兼具,以及临床上脾虚多夹瘀,肾虚必血瘀等诸方面的讨论,提出脏虚虚证应以通补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1.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唯州考城人,生活于12-13世纪。其学术上贯难经、内经与伤寒论,并宗法河间。《儒门事亲》乃其代表作,是张从正撰写,又经其门人润色整理而成,故李濂的《医史》称该书是“子和草创之,知几润色之,而仲明又摭其遗。”从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擅长用汗吐下三法。清代医家赵学敏在《串雅》序中说:“金张子和以吐、汗、下三法,风、寒、暑、湿、火、燥六门,为医之关键。” 因其见解独到,超凡脱俗,被后世推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尊为攻邪派宗师。然而要全面了解其学术思想,不致片面理解其“攻  相似文献   

12.
补法刍议     
阴阳括万物,正邪括病机,补泻括八法,此乃认识疾病、诊治疾病的总纲。《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虽只言“泻”、“补”二法,但已概括“八法”。正如程钟龄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可以说,“泻”、“补”变八法,八法变百法,再变则无穷  相似文献   

13.
补法刍议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多认为肝体阴用阳,无虚不可补,少有气虚证,兹从理论与临床角度,结合理论渊源、临床表现,刍议肝气虚,并附病案一则,并求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若脏病实者,当通泻其腑以祛邪外出,使腑通而脏安,即脏病治腑。掌握此治疗原则,指导临床,收益颇深。现将其理论根源及临床应用探讨于下。一、理论根源《素问·五脏别论》明确指出五脏但藏精气,...  相似文献   

16.
肝气虚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气虚为肝病虚证之一,临床屡见不鲜。但历代医家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证候,似缺乏完整的论述。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看法,敬请同道指正。历代医家对肝气虚的认识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提到了肝气虚。如《内经·  相似文献   

17.
自《内经》“虚则补之”的治则制定以来,后世对虚劳病的治疗均不离补剂,或补阴补阳,或补气补血,但对于《内经》补法深义未甚了了,治法亦少有创见。仲景宗《内经》宗旨,独树一帜,不但使《内经》补虚大法具体化、深入化,且卓有发明。尤其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血痹虚劳》篇)中“建立中气”议题的提出,及扶正祛邪、化瘀生新等法的确立,把虚  相似文献   

18.
立“通法”治脏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通法”不仅运用于腑病的治疗,同样适用于治疗脏病,而且通法不一定都是通便,主要是祛除病邪。所以,脏病用通法的适应范围——病、症、证相当广泛,主要从3个方面予以阐述:(1)以7种通法适宜于脏病治疗予以分类;(2)根据气、血、水、湿、痰、瘀、石7种病因及病机可用通法治脏病的多种病、症、证;(3)通过临床运用案例,进一步说明脏病使用通法亦属常用之治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通法"不仅运用于腑病的治疗,同样适用于治疗脏病,而且通法不一定都是通便,主要是祛除病邪.所以,脏病用通法的适应范围--病、症、证相当广泛,主要从3个方面予以阐述(1)以7种通法适宜于脏病治疗予以分类;(2)根据气、血、水、湿、痰、瘀、石7种病因及病机可用通法治脏病的多种病、症、证;(3)通过临床运用案例,进一步说明脏病使用通法亦属常用之治法.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治疗该病证,在《内经》、《金匮》、《景岳全书》等均有记载,有报道“…各地在急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中…除了继承传统的宣肺祛风、发汗利水法外,结合西医发病机理重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淤。但也有提出:“…一般主张清余邪为主…恢复期用补法,可使病情加重或迁延不复。”“肾虽受伤,千万不可补肾气、否则无异抱薪救火,犯实实之戒。”把补法用于急性肾炎的治疗几乎视为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