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脊髓纵裂的CT表现和诊断要点。方法拍摄腰椎正侧位片,使用GE MAX640型CT机进行腰椎平扫,层厚间隔5mm,病变区2mm,病例1还进行了椎管造影CT扫描。结果腰椎平片及CT平扫仅能显示椎管内的骨性分隔,而CTM可以清楚显示纵裂的分隔及被分割后硬膜囊的情况,以及病变累及的范围等。结论腰椎平片只能作为本病的初级常规筛选检查,CT平扫结合CTM可对本病作出全面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的MS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脊髓纵裂的MS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Ⅰ型12例,均为骨性间隔,其中完整性骨性间隔10例,不完整性骨性间隔2例;Ⅱ型1例,为纤维性间隔;同时可分别伴有脊柱畸形、背侧皮窦、脊髓栓系及椎管内皮样囊肿等畸形。MSCT横轴位及MPR可清楚显示骨性间隔的部位、形态、走向、范围及椎体、椎板畸形等情况。MRI可以明确纵裂间隔的位置、形态、分裂脊髓是否位于同一硬膜囊内、脊髓圆锥位置、终丝情况及伴发病变。结论 MSCT及MRI联合应用可以对脊髓纵裂及伴发的其他畸形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合并骨性分隔及脊柱侧弯的术前检查、术前定位、手术方法及手术目的。方法总结74例脊髓纵裂合并骨性分隔及脊柱侧弯的手术选择及方法。结果74例骨性分隔切除硬脊膜囊成型手术取得较好效果,为脊柱侧弯矫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部分患者原有的神经损害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脊柱侧弯患者在进行矫形手术之前,宜行系统的脊柱X线、CT及MRI检查,了解是否合并脊髓纵裂、骨性分隔。单纯脊髓纵裂可以不处理,合并骨性分隔需行骨性分隔切除术和硬脊膜囊成型术,为脊柱矫形术打下基础,这对于生长期的青少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畸形的CT和MRI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脊髓纵裂畸形的CT和MRI资料,并对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5例均为PangI型脊髓纵裂。颈段1例,同时伴有多个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畸形;胸腰段1例同时伴有隐形脊椎裂;腰段3例,其中1例同时伴有脊椎裂、脊膜膨出、脊髓低位伴栓系、脊髓空洞等畸形。结论CT和MRI对脊髓纵裂畸形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能发现其他伴随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柱侧弯并发脊髓纵裂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行CT及MRI检查均发现伴有脊髓内骨性分隔,先一期行骨性分隔切除,2周后行后路侧弯矫形手术。结果 手术效果良好,4例平均身高增加4.78cm,Cobb角改善于均为43°,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脊柱侧弯伴有骨性分隔的患者在2周内进行骨性分隔切除及脊柱侧弯矫形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脊柱损伤的MRI诊断价值及STIR技术在脊柱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1例急性脊柱损伤的MRI影像资料。结果:单纯压缩性骨折57例,包括上段腰椎27个,下段胸椎24个,颈椎6个,其中2例另有陈旧性压缩骨折2个(过去曾有外伤史);爆裂骨折4个,其中上段胸椎1个,下段胸椎3个;单纯骨挫伤6个椎体,其中上段颈椎4个,腰椎2个;骨折合并脱位4个椎体,其中颈椎3个,胸椎1个;椎间盘损伤7个,韧带损伤62例;椎管内硬膜下血肿3例;椎前软组织血肿35例;脊髓挫伤16例;脊髓受压2例,脊髓横断1例。结论:MRI可对脊柱损伤中骨折、椎旁软组织挫伤、椎管内病变及脊髓病变做出及时、准确、有效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纵裂畸形的MRI诊断价值。方法9例脊髓纵裂畸形患者均行MR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及矢状位T2WI成像。结果单管型4例,MRI表现为分裂的两个半脊髓位于同一硬膜囊内,中间未见明确间隔;双管型5例,MRI表现为两个半脊髓分别位于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内,中间被骨嵴或软骨、纤维组织分开,两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其他畸形改变。结论MRI是脊髓纵裂畸形最好的检查方法之一,其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正确认识其MRI征象能达到术前诊断,并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Ⅰ型和Ⅱ型儿童脊髓纵裂的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并有效随访的191例脊髓纵裂患儿纳入本研究.根据Pang分型标准分为Ⅰ型(75例)和Ⅱ型(116例),术前均行神经系统检查、膀胱残余尿、神经电生理检查、MRI检查以及CT检查,术中在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后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尿动力学、神经电生理及MRI等检查.根据临床症状、膀胱残余尿、MRI检查和神经电生理等结果对比评定Ⅰ型和Ⅱ型的疗效.结果 Ⅰ型组75例患儿中,术后疗效优(痊愈)1例,良(显效)30例,可(有效)40例,差(无效)4例,总有效率94.6%.Ⅱ型组116例患儿中,术后疗效优(痊愈)28例,良(显效)49例,可(有效)36例,差(无效)3例,总有效率97.4%.Ⅰ型组和Ⅱ型组膀胱残余尿减少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3% vs.70.7%,P<0.05);MRI检查在Ⅰ型组和Ⅱ型组间均未发现纵裂复发病例;Ⅰ型组和Ⅱ型组神经电生理改善的患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儿童脊髓纵裂可获得较好的疗效,Ⅱ型的疗效优于Ⅰ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的3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CT和MRI资料。20例先后行CT、MRI检查,1例仅行CT检查,9例仅行MRI检查。结果脊髓受压在MRI检查中有12例(41.4%,12/29),CT检查中有3例(13.6%,3/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在先后行CT、MRI的患者中,椎管狭窄在MRI显示9例,在CT显示6例;脊髓受压在MRI显示7例,在CT上显示2例;椎间盘受累在MRI显示16例,CT显示13例;椎旁软组织脓肿MRI显示16例,CT显示13例。结论 CT较好的显示了脊柱结核的骨质破坏、附件受侵、椎间盘受累、椎旁软组织脓肿、椎管狭窄等病变,而MRI对显示脊髓受压有明显优势。二者相结合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丽宁  成官迅  张静  黎蕾  张刚  刘婷 《当代医学》2009,15(14):72-7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和MRI表现,14例经X线检查,4例经CT检查,7例经MRI检查.结果 发生于股骨上段8例,肱骨中上段3例,胫骨上段和髂骨各2例,腓骨小头、下颌骨、颧骨和跟骨各1例;X线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周边有薄层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骨皮质膨胀变薄,可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35.7%;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可见骨壳,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骨性分隔,病灶可向软组织内突出;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囊内可见液-液平,T1WI增强扫描囊壁和分隔呈薄层环形强化,MRI 诊断正确率为71.4%.结论 MRI较X线平片、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三者结合,有助于ABC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价值,以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分析在2008年7月-2013年7月人该院治疗的经过骨穿或是通过病检被证实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20例患者的不同影像技术资料,X线片、CT以及MRI,得出相应的影响诊断学特点。结果20例患者经过X线检查,其中15例(75%)患者出现了各类型的溶骨性损害,其损害部位主要在头颅(18例)、胸椎(16例)、腰椎(16例)、肋骨(10例)以及骨盆(10例),其中12例的患者还伴有骨质疏松的并发症;而CT检查12例,不仅对于X线片的影像学诊断有检视,得出骨破坏,还有5例,检测出X线片未能明确显示、检出的肋骨、骨盆、椎体附件破坏和一些软组织破坏等问题;最后的脊柱MRI检查8例,其中正常型1例,其中灶型3例,弥漫型3例,灶型+弥漫型1例,椒盐型1例(阳性率90%)。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有利于影像诊断的特征,影像学的判断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在进行X线检测确诊需要治疗或是未显示但临床可疑的患者可疑采取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的CT检查,作为x线片的补充,而有条件的或情况较复杂需要观察病变的采取MRI检查。通过临床、影像、实验室和病理资料的多方联合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一家族内6例骶椎发育不全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在MRI检查影像上,6例患者骶椎均不同程度缺如,其中2例伴有腰椎形态发育畸形,2例骶椎形态发育畸形.1例出现第4、5腰椎和第5腰椎、第1骶椎椎体骨质融合.在X线影像上,4例伴脊柱侧突.6例均未见脊髓栓系、脊髓纵裂及脊膜膨出的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管内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椎管内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5例患者均行Siemens 3.0T(TrioTim)MRI扫描。其中4例患者行颅脑及全脊柱MRI检查,5例行全脊柱MRI检查,3例患者行腰椎MRI检查,1例患者行胸、腰、头MRI检查,1例行腰、头MRI检查,1例行胸、腰MRI检查。结果15例患者椎管内皮样囊肿病灶的MRI图像表现为分层8例,椎管扩大6例,发生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3例。所有患者病变信号均不均匀,其中T1WI示不均匀高信号12例,T1WI示不均匀等或低信号3例,LWI示不均匀高信号13例,T2WI示不均匀低信号2例。15例行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患者病灶呈不均匀低信号13例,不均匀等信号2例。结论椎管内皮样囊肿的发病部位及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能为椎管内皮样囊肿患者提供很好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在跟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该院2011—2014年期间,经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进行MPR、VR图像后处理的37例(63足)跟骨骨折病例,结合X线照片,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37例(63足)跟骨骨折中,16层螺旋CT MPR及VR全部显示,X线漏诊1例。结论 16层螺旋CT MPR及VR图像在诊断跟骨骨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全面、直观和立体地显示跟骨骨折,弥补了X线照片不足,提高跟骨骨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制定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准确的空间立体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e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s)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采取PKP及PKP合并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OVCFs112例,共126个椎体。回顾性总结治疗中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发生比例,分析其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骨水泥渗漏66例(占52.4%),其中1例椎管内渗漏术后出现高热,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其他渗漏多数发生在椎前渗漏,少数出现终板破裂渗漏及椎板后渗漏。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未出现骨水泥的毒性反应,无穿刺导致动脉、神经根损伤,暂时性脊髓损伤1例,椎体穿刺错误1例,球囊破裂1例,疼痛缓解不明显1例,无术后感染病例。结论骨水泥渗漏是PKP治疗OVCFs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发生较少。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把握骨水泥的填充量,提高手术技巧,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散发型淋巴管肌瘤病(sporadic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S-LAM)患者骨骼结节的发生率、数量、形状及分布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骨岛进行比较。方法 ①S-LAM组:2008年5月~2013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S-LAM患者53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39.3岁;②对照组:2013年1~1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进行常规体格检查的女性(既往体健,年龄<55岁),年龄21 ~51岁,平均年龄33.7岁。行胸腹盆CT检查,使用机器为Siemens64排CT SOMATOM Sensation 64、Siemens 128排CT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和Toshiba 320排CT Aquilion ONE 640,扫描范围从胸膜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层厚7mm,层间距7mm,调至骨窗:窗宽2000HU,窗位400HU。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整理,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S-LAM组患者骨骼结节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S-LAM组患者骨骼结节数目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S-LAM组中有5例患者共16个塑型样骨骼结节,所占比例分别12.50%(5/40)及4.75%(16/337),而对照组中上述比例均为0%。该差异应引起关注;S-LAM患者骨骼结节可发生于胸腹盆CT扫描所得图像的各个部位,包括胸椎、肋骨、腰椎、骶尾骨、骨盆以及锁骨、胸骨、肩胛骨、部分肱骨和股骨。结论 SLAM患者的骨骼结节应引起临床医生及放射科医生的普遍关注,并有望将其作为补充条件纳入诊断指南中,提高疑诊病例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X线平片、CT和MRI诊断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腰椎结核和52例其它腰椎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其常用的诊断指标.结果:在诊断腰椎结核的正确率方面,MRI(94.6%)最高,CT(82.6%)次之,X线平片(71.7%)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腰椎结核的灵敏度方面,MRI(95.0%)高于X线平片(62.5%)和CT(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X线平片与C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腰椎结核的特异度方面,MRI(94.2%)高于X线平片(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与CT(86.5%)及CT与x线平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平片、CT和MRI在诊断腰椎结核方面各具优势,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以X线平片检查为基础,辅以CT和MRI检查,为更准确地诊腰椎结核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典型与非典型CT与MT表现,提高对其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诊断SPTP49例,其中CT28例,MRI22例,有8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及影像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13-64岁,平均年龄31.4岁,男女比为1:3.46,其中年轻女性29例(小于等于40岁,59.2%),老龄女性9例(大于40岁18.4%),男性11例(22.4%)。肿瘤最大直径为0.8-10.5cm,平均4.9cm,最大径大于5cm有21(42%)例,3cm至5cm之间有16(32%)例,小于3cm有13(26%)例。48例为单发,1例多发,病灶位于胰腺钩突部3例,头部13例,头颈部1例,颈部8例,体部10例,体尾部9例,尾部6例。SPTP典型的CT与MRI表现为单发不均质囊实性肿块,有包膜易出血,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呈渐进性延迟强化,本组分别约占92.6%与95.5%。非典型SPTP影像表现主要为肿块的恶性生长方式与动脉早期明显强化,本组有4例肿瘤侵犯邻近结构,1例肝转移,胰管轻度扩张2例,胆总管轻度扩张1例;CT与MRI检查动脉期早期明显强化分约占7.4%,4.5%。结论典型的SPTP影像学表现特征性明显,CT与MRI诊断容易,而非典型的SPTP容易术前误诊,但其影像表现亦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X线、CT、MRI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特点。方法对本科确诊的68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研究对象都全部做X线、CT、MRI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X线、CT、MRI检测骶髂关节病变程度(诊断AS的主要依据)来诊断分析早、中、晚强直性脊柱炎。结果 X线显示1例(5.0%)正常,表明X线存在早期AS漏诊的可能,X线结果显示Ⅰ级为15例(75.0%)、4例(20.0%)Ⅱ级与CT,MR比较得出,其在诊断早期AS上存在难度,X线24例(50.0%)Ⅲ级,24例(50.0%)Ⅳ级与CT的23例(47.9%)Ⅲ级,25例(52.1%)Ⅳ级比较,两者相差不大;CT8例(40.0%)Ⅰ级,12例(60.0%)Ⅱ级,与MRI 1例(5.0%)Ⅰ级,19例(95.0%)Ⅱ级比较,得出MRI能更好更准确的检测早期AS,CT与X线、CT与MRI、X线与MRI比较,分别计算得P值0.05,故3个因素两两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检查可先用X线平片做基本诊断,若正常可基本排除AS(不排除漏诊的可能);若不正常,疑似或早期可用CT和MRI明确诊断,中晚期X线可基本明确诊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还需要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