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将90例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药物干预,研究组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干预。所有患者均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并评定康复效果。结果 9个月后,研究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t=2.74,3.85;P0.01);6个月后,研究组SDSS评分和ITA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87,4.89,5.31,2.77,6.31;P0.01);12个月后,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χ2=3.91,P0.05)。结论家庭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康复效果,延缓其社会功能衰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阳性以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测(WCST)、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MRSS、一般精神症状以及PANSS阴性、阳性评分降低(t=9.006~47.588,P0.001),ITAQ评分升高(t=-13.768~-4.187,P0.001),FIS、BPRS以及SDSS评分降低(t=5.139~17.920,P0.001),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技能评分升高(t=-25.766~-9.659,P0.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完成分类数、总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数较高、错误应答数、选择错误率、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时间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数较低(t=-28.617~23.701,P0.001),MRSS、一般精神症状以及PANSS阳性、阳性评分较低(t=-12.966~-4.931,P0.001),ITAQ评分较高(t=8.221,P0.001),FIS、BPRS以及SDSS评分较低(t=-10.227~-6.424,P0.001),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技能评分较高(t=10.122~11.741,P0.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予以循证护理能够显著促进认知功能康复,患者身心早日康复,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药物组)100例,药物加认知治疗(联合组)100例,两组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及治疗依从性评定。结果两组BPRS评分及ITAQ评分在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0.060,P0.05);在出院时两组BP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5)。出院时ITAQ评分联合组高于药物组,有显著性差异(t=5.213,P0.01);治疗依从性联合组明显优于药物组(χ2=17.21,P0.01)。结论认知心理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整合调控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空白对照开放性前瞻性研究。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确诊标准的住院患者共8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整合调控技能训练+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n=41)和对照组(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n=44),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在基线及4周末进行评估。结果:经4周干预后,研究组在BPRS总分及各项因子得分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8,2.33,2.98,2.03,2.20;P0.05)。除社会关系领域外,研究组在WHOQOL-BREF总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环境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49,2.04,2.07,2.27;P0.05)。结论:整合调控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其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采用朋辈式心理辅导模式进行护理,在入组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评定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并于出院6个月统计依从服药的例数。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ITAQ总分、SDS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出院3个月干预组的ITAQ总分高于对照组的ITA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P﹤0.05);干预组的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的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出院6个月干预组的ITAQ总分高于对照组的ITA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5);干预组的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的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出院6个月干预组有43依从服药(87.8%),对照组有32例依从服药(65.3%),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87,P﹤0.01)。结论将朋辈式心理辅导理念运用到精神康复护理中,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态度,提升对疾病的自知力,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同时改善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60例,训练组患者在利培酮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的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利培酮药物治疗。用自行设计治疗依从性问卷、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体幸福感量表在入组前及入组后第4、8周进行相应的测查。结果2组患者在8周末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组治疗后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满意度(P<0.001)。结论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可提高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代币激励法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将8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在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中给予恰当的鼓励、表扬。实验组授课中予以口头表扬及社会性支持语言,授课结束时予以代币激励法以示鼓励。在实验结束时,同步对两组患者进行上课率、作业完成率、知识掌握率进行测评。随访实验结束3个月、6个月的药物依从性和药物自我管理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作业完成率、知识掌握率、上课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χ2=8.66,6.77,15.36;P<0.01)。实验结束后3个月、6个月的药物依从性和药物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χ2=7.17,6.67,7.82,7.92;P<0.01)。结论代币激励法能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的作业完成率、上课率、知识掌握率,能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和药物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作用。方法:将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式干预,经过12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服药依从性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筛选评定量表(SDSS)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9个月后两组间服药依从性有显著差异(t=2.406,3.157;P0.05);第9个月时PANSS量表中的阳性、精神病理量表间有显著差异(t=-2.467,-2.020;P0.05),至第12个月时阳性、阴性、精神病理及总评差异显著(t=-3.028,-2.394,-2.301,-2.631;P均0.05);干预组复发明显少于对照组(χ~2=4.711,P0.05);第12个月时社会功能(SDSS)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2.215,P0.05)。结论: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的康复形式,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费服药对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方法通过现况调查并结合回顾性研究,对平谷区享受免费治疗政策的59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填写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结果免费治疗1年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免费治疗前明显提高(χ2=9.245,P0.01);BPRS、ITAQ、CGI、PSP量表均较免费治疗前有明显差异,(t=9.737,-12.59,7.15,-9.41;P均0.001)。结论免费服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缓解病情,提高社会功能,但需要政府部门的多方投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两组.对38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社会技能训练,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组BPRS、SANS及SDSS治疗前后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对照组量表总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会技能训练对减轻阴性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有效。  相似文献   

11.
绘画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绘画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绘画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进行药物加用绘画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用BPRS量表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1年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BPRS、ITAQ评分、治疗依从性和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以绘画组显著较好(P0.05);并维持至出院后1年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绘画组和对照组SDSS评分分别为(10.7±1.3)分和(10.3±1.2)分,出院后1年分别为(7.2±0.9)分和(4.2±0.8)分,以绘画组优于对照组(P0.05);病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均以绘画组显著较低(P0.05)。结论绘画治疗增强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提高了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能长期保持,有效降低病人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有益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放松治疗技术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放松治疗组)和对照组(未干预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译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治疗前和治疗后9周末进行量化评定.结果 9周末放松治疗组BPRS、SDSS及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药物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干预组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措施1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分别于入组时及干预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 入组时,两组量表评分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将10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治疗结束后作1年的随访研究。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相关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各项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BPRS、GQOLI-74总分及治疗依从性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0.01);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4%和92%,无统计学差异(P>0.05);8周内两组间各时点BPRS总分无统计学差异。出院1年后,研究组的BPRS总分及社会功能分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齐拉西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能较好地控制精神症状;不良反应小,治疗依从性好,尤其适合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在起效时间、疗效及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方法运用MECT合并药物治疗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的起效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与同期单纯药物治疗的32例患者进行比较并做回顾性分析。疗效评定依据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贝克躁狂量表(BRMS)评分。结果 MECT合并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BPRS和BRMS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1.345,P0.05和t=1.087,P0.05);治疗后1、2、3周、出院前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不同时点BPRS、BR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P0.01)。MECT合并药物治疗组平均住院31.6天,单纯药物治疗组平均住院50.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6.0652,P0.01);合并药物治疗组平均治疗费4169.90元,单纯药物治疗组平均治疗费5556.0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4.790,P0.01)。结论 MECT合并药物治疗组较单纯药物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疗效好,起效快,减少了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实验组进行3个月的放松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放松前和放松后3个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放松训练3个月后实验组BPRS、SDSS及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放松训练技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退,促进疾病的恢复很有帮助,值得在精神科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80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疾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进行综合家庭干预,而对照组仅限于传统的院外门诊治疗.于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12个月对两组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精神护理观察量表(NO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 干预组6个月后BPRS、NORS、ADL评分分别为(21.4±5.5)、(55.0±8.6)和(19.6±4.8);对照组分别为(23.5±5.1)、(60.0±8.2)和(21.7±5.5),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12个月后BPRS、NORS、ADL、SDSS评分分别为(16.3±3.4)、(48.0±6.8)、(4.1±2.2)和(14.5±5.5);对照组分别为(19.7±6.2)、(54±7.2)、(6.7±2.8)和(18.7±5.5),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内干预组4例复发(10%),对照组11例复发(24.5%),差异显著(P<0.01).结论 家庭干预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有利于社会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