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考察青少年疏离感的基本情况及人格、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541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青少年的环境疏离感最高,社会疏离感次高,人际疏离感最低。②青少年疏离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③青少年疏离感与人格的开放性、责任意识、外倾性、群体相容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④人格的五个维度及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疏离感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⑤社会支持在群体相容性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责任意识、外倾性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人格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疏离感,同时又通过社会支持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方法:以徐州市内流动人口聚集辖区中的四、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心理安全感量表(S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流动和非流动儿童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t=2.62,P0.01),社会支持差异不显著;(2)流动儿童父母在家时间对社会支持和心理安全感总分均有显著影响(F=8.49,3.08;P0.05);(3)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4)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能预测流动儿童心理安全感13.7%的变异。结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安全感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762名流动儿童和509名非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1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性较差;2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水平与学校适应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3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性有待提高,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与城乡儿童行为问题的差异,为其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广西8所农村小学和3所城郊结合部小学3~6年级学生2499人,采用自编问卷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18.29%,"N行为""A行为""M行为",男童行为问题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女童(χ2=41.468,P0.05),男女儿童均以"N行为"为主。农村非留守组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最低(9.55%),且与农村留守组(18.45%)、城市流动组(22.82%)、城市非流动组(24.58%)差异显著(χ2=16.012,40.654,72.451;P0.001)。结论农村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低于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差异不显著;男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女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与希望感量表对1238名11~17岁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547人,女生691人。结果:(1)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内化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682,-3.228,-3.310;P0.01);(2)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与外化问题行为(r=-0.202,P0.01)和内化问题行为(r=-0.125,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希望感(r=0.510,P0.01)、亲社会行为(r=0.370,P0.01)呈显著正相关,希望感与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38,P0.01),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366,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中介效应的检验表明,希望感在社会支持与外化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1%、32.3%。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问题行为、希望感三者关系密切,且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和外化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长处和困难量表中文版及自编一般人口学变量调查表,对中山市两所中学109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70份.结果:①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均具有保护作用,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既直接响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又通过心理弹性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1.2%和14.3%.②心理弹性对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结论:增加社会支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具有保护作用;心理弹性的保护作用在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两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家庭功能、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上的差异,以及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安徽省278名(留守72名,非留守2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非留守初中生在主观支持上显著好于留守初中生(t=-2.076,P0.05);2留守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维度显著好于留守男生(t=2.788,P0.05);七年级留守初中生在问题解决上显著好于非留守初中生(t=-3.110,P0.01);3控制性别、不同类型后发现,留守初中生的角色维度通过社会支持预测问题行为。结论:家庭中角色功能通过影响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他们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性别、年级、流动时间、自评学习成绩的特点.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问卷,随机抽取泉州市431名流动儿童.结果 ①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感受更多母亲的亲密感(t =-2.084,P<0.05)和陪伴(t=-2.375,P<0.05);感受更多同学的亲密感(t=-3.847,P<0.001)、情感支持(t=-4.009,P<0.001)、价值肯定(t=-3.443,P<0.001)和工具性支持(t=-2.510,P<0.05);②小学四、五年级流动儿童感受到父母亲(F=3.092~9.451,P<0.05,P<0.01,P<0.001)和老师(F=5.436~11.270,P<0.001)的支持好于初一和初二年级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初一和初二年级的流动儿童感受到同学(F=2.487~3.489,P<0.05,P<0.01)的社会支持好于小学四、五年级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社会支持水平较低;③流动时间在2年以下的流动儿童感受父亲工具性支持(F=3.642,P<0.05)低于流动时间在6~10年和10年以上流动儿童的父亲工具性支持;④自评学习成绩优的流动儿童感受到社会支持(F=3.471~7.045,P<0.05,P<0.001)好于优以下自评学习成绩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结论 流动女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好于流动男生;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是个值得关注的阶段,流动儿童感知较少初中老师的社会支持;流动时间越长,流动儿童得到父亲的社会支持越好;自评学习成绩越好,流动儿童感受到社会支持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社会支持以及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对271名北京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社会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619,P<0.001)、品行问题(β=0.196,P<0.01)及多动(β=0.488,P<0.001)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同伴交往问题(β=0.128,P>0.05)之间不发挥中介作用;人际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573,P<0.001)、品行问题(β=0.247,P<0.01)、多动(β=0.400,P<0.001)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同伴交往问题(β=0.212,P<0.01)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273,P<0.001)、多动(β=0.266,P<0.001)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品行问题(β=0.045,P>0.05)、同伴交往问题(β=0.068,P>0.05)中间不发挥中介作用.结论 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之间发挥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山东省 765名 6-11岁儿童的母亲为被试 ,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 (CBCL)和母亲行为问卷分别对儿童及其母亲进行评定。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12 0 % ,有行为问题儿童母亲的支持行为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有行为问题儿童母亲的不支持行为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结论 :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增加儿童的行为问题 ,母亲支持行为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母亲行为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类型社会支持资源在压力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角色.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福建省抽取680名初中学生,使用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问卷、社会支持资源问卷和儿童问题行为问卷进行施测.结果:青少年较常接触的负性生活事件为学业和人际领域.青少年在学业压力事件、迁徙流动、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和外化问题行为间存在性别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自尊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314名流动儿童进行施测。结果:1流动儿童城市身份认同对其同伴关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2.54,P=0.05),老家身份认同对其同伴关系没有显著预测作用(t=1.23,P=0.22);2流动儿童自尊对其同伴关系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t=9.84,P=0.000);3自尊在流动儿童城市身份认同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在流动儿童城市身份认同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城市身份认同通过自尊影响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留守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在疏离感和心理韧性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对贵州省的1095名留守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疏离感与领悟社会支持、自尊、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r=-0.27~-0.46,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自尊、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r=0.29~0.43,P<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歧视知觉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对长沙市558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歧视知觉对抑郁有显著正向预测(β=0.446,P<0.001);积极应对对歧视知觉与抑郁关系有增强作用;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的增强作用有缓冲效应。结论: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抑郁关系有共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心理弹性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的577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不同性别、来京时间、转学经历的儿童在歧视知觉、心理弹性、问题行为变量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2在控制了性别、来京时间和转学经历等变量之后,歧视知觉、个人力和支持力均对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对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支持力对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可调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通过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来达到减缓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儿童心理虐待与情绪行为问题: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儿童心理虐待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1605名中小学生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中小学生心理虐待自评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以及长处和困难量表进行测量。结果: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儿童心理虐待对情绪行为问题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且以直接效应为主。结论:儿童心理虐待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还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来源、性别、年级和留守时间等方面的特点。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对129名初中留守儿童和133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是初中留守儿童最经常的支持源;与对照组儿童相比,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父亲、老师和同学的情感支持,仅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也感受到较多来自父亲的情感支持。②留守女生比留守男生感受到更多来自老师的情感支持和亲密感,留守男生则比留守女生感受到更多来自父亲的工具性支持;初一留守儿童比初二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和同学的社会支持以及来自老师的肯定价值。③与留守时间1年以内的儿童相比,留守时间5年以上的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及肯定价值。结论:母亲是初中留守儿童的主要支持源;不同性别、年级和留守时间的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流动妇女与流动男性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研究显示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明显低于全国常模[1-2],而个体缺少社会支持会增加抑郁和心理疾患的危险[3].本文探讨流动人口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对 2 0 6 3例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然后探讨行为问题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 :检出行为问题 395例 ,其自我意识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P <0 .0 0 1)。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有明显负相关 ,其不同侧面对行为问题有不同影响。躯体外貌与属性、行为、幸福与满足、焦虑、智力与学校情况对行为问题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加强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运用儿童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随机抽取潮州、汕头、揭阳3市农村地区的五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在社会支持总分方面,父母均在外打工组儿童得分显著低于父亲在外打工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父母均在外打工组和对照组儿童得分均低于父亲在外打工组儿童;23组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3初一年级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留守儿童;4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潮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